中国货币(9)两晋十六国时期的货币

两晋十六国指西晋(265~317年)、东晋(317~420年)和十六国(前凉、后赵、成汉、前秦等)(304~439年)。西晋是短暂的统一,东晋和十六国开始南北分裂。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混乱动荡的时期。

西晋时期,政府并没有铸钱,主要沿用的是汉魏五铢钱及以前的古钱。

西晋政府虽然没有铸钱,但地方上存在铸钱的可能性。现传世的“太平百钱”,据考证是西晋益州刺史赵廞据成都改年号为太平(300~301年)时所铸。1980年,在成都西门外出土“太平百钱”钱范,说明此钱铸于成都。钱大小不一,一般径2.5厘米,重3.2克。

中国货币(9)两晋十六国时期的货币

太平百钱

西晋是门阀贵族专权的时代。门阀贵族因生活奢侈,十分贪婪,于是出现了鲁褒的愤世之作《钱神论》。文章把钱称为“孔方兄”,对钱的作用作了描绘:“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有了钱“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忿争非钱不胜,幽滞非钱不拔,怨雠(仇)非钱不解,令问非钱不发”。这是人们对当时社会上见利忘义,把钱奉作神物所表示的极大义愤和讽刺。

东晋主要沿用了孙吴的旧钱,但大小轻重并行。大的称“比轮”,形容其大如车轮,指孙吴“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等大钱;中者称“四文”,一说一钱当四小钱用,一说钱上有四个文字,可能指“太平百钱”等钱;小者称“沈郎钱”,为沈充所铸的“小五朱”。

沈充曾在元帝末明帝初响应王敦的叛变,铸钱可能与此有关。此钱钱文“五朱”二字横读,面外有廓,径1.9厘米,重1.15克,铜色发白,是典型的减重铸币。唐代李贺《残丝曲》中有“榆荚相催不知数,沈郎青钱夹城路”之句;李商隐也有“谢家轻絮沈郎钱”的诗句,均指此。

中国货币(9)两晋十六国时期的货币

沈郎钱

东晋末元兴(402~404年)年间,桓玄辅政,曾欲废钱,专用谷帛,遭到以孔琳之为首的朝臣反对,结果是朝廷多数人赞同孔琳之的观点,桓玄废钱没有实行。

五胡十六国时期,由于战乱频繁,导致货币经济进一步衰落。但是,少数相对安定的政权也曾铸造过货币。

(1)前凉(301~376年)。汉人张轨建立的政权。西晋末,中原大乱,很多汉人避难到凉州。公元301年,张轨任凉州剌吏,都城姑臧(今甘肃武威)成为汉文化的中心。张轨劝课农桑,设立学校,把这一地区治理得很好。

公元313年,张轨采纳索辅的建议,铸造了铜钱。“钱遂大行,人赖其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983年在陕西出土一枚张轨铸行的“凉造新泉”,径1.8厘米,宽0.65厘米,厚0.1厘米,重1.5克。类似西汉小五铢。此钱极为罕见,传世总共约40余枚。但也有人认为此钱为新莽时凉州窦融所铸。

中国货币(9)两晋十六国时期的货币

凉造新泉

(2)后赵(319~352年)。羯人石勒建立的政权。石勒灭前赵统一北方后,发展生产,制定租赋,提倡佛教和儒学,使社会相对稳定和发展。

公元319年,石勒铸钱,名“丰货钱”。传世的“丰货钱”有两种:一为隶书,一为篆书。篆书分有内廓和无内廓两种,径2.5厘米。钱用“丰货”为名,说明石勒认为货币可以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但当时由于长时期使用谷帛交易,这次铸钱并不顺利,造成“公私行钱,而人情不乐”,后石勒出绢收回丰货钱。

中国货币(9)两晋十六国时期的货币

丰货钱

(3)成汉(304~347年)。在以李特为首的流民起义基础上建立的政权。李特死后,其子李雄称成都王,306年称帝,国号成。338年李雄侄李寿改国号为汉。

四川曾出土过一种小钱,称“定平一百”,径1.25厘米,重0.65~0.7克,钱形类似小型“太平百钱”。关于此钱的时代,很难断定。有的说是李雄建元晏平(306~310年)所铸,说“定”是“安”,即“晏”的省文。也有人认为是三国蜀汉后主延熙初年(238年)所铸。

中国货币(9)两晋十六国时期的货币

定平一百

此后,李寿在汉兴年间(338~343年)曾铸过“汉兴钱”。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年号钱。它改变了过去钱币只标重量,不标年代的传统,而在钱币的正面标明了年号,是一个重大的进步。此钱径1.67厘米,重0.7~1.1克。钱文有直读、横读两种。光绪年间在成都附近出土一罐“汉兴钱”,其“汉兴”二字接近隶书。

中国货币(9)两晋十六国时期的货币

汉兴钱

(4)前秦(350~394年)。苻坚可能铸过钱。《水经注》引《汉晋春秋》中曾提到,秦始皇铸的铜人有两个被石虎取置邺(今河北临漳)宫,苻坚又徙之长安,毁而为钱。前秦在苻坚统治时社会经济较为发达,其铸钱是完全可能的。

总之,在十六国时期,只有少数政权铸过钱,汉魏旧钱仍在流通,但交换媒介主要是谷帛。这是当时政治不安定、社会大动荡而引起货币经济衰落的表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