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生物估值被调为零 或成退市新规适用第一股?

长生生物估值被调为零 或成退市新规适用第一股?

又又又双叒跌停了!自从疫苗问题爆发以来,这已经是ST长生的连续12个一字跌停。尽管之前短短的1日停牌后,上周四(26日)长生生物更名为ST长生,将跌停幅度下调至5%,但每天仍有大量卖单在跌停价上,且由于股票一直处于无量跌停的情况下,想要完全消化掉这些卖单很困难,因此很难预测未来还有多少个跌停。甚至在今天上午,已经有基金将ST长生的估值调整至0元。截至今日收盘,长生生物股价为9.09,市值缩水超过150亿。

长生生物疫苗案件回顾

2018.07.06-08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对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长生生物)开展飞行检查。

2018.07.15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在之前根据线索组织对长生生物生产现场进行飞行检查发现,其在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生产过程中存在记录造假等严重违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GMP)行为。国家药监局已要求吉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收回对长春长生相关《药品GMP证书》。该通告称,所有涉事批次产品尚未出厂和上市销售。

2018.07.16 长生生物发布公告,表示正对有效期内所有批次的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全部实施召回。

2018.07.17 长生生物发声明称,此次所涉事疫苗尚未出厂销售,所有已上市的人用狂犬病疫苗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注册标准。同日,深交所向长生生物发布关注函,要求其披露此次事件对公司的影响、事件进展及其他认为应予以说明的事项。

2018.07.18 山东疾控中心发布信息,宣布山东省已全面停用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人用狂犬病疫苗。

由于长生生物是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公司,自疫苗事件发生以来,公司股票便从16日周一早盘开始持续一字跌停。尽管长生生物一再表示所涉疫苗尚未出厂销售,已上市的狂犬疫苗无质量问题,但毕竟接种不合格的疫苗有可能影响健康甚至威胁生命,公众依旧不能对其生产的狂犬疫苗放心。恐慌情绪加上媒体渲染,除了反映在股价上外,舆论也终于在两天后药监局的另一纸处罚书的出现后彻底于主流社交平台爆发。

2018.07.20 吉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向长生生物发送行政处罚决定书,长生生物生产的“吸附无细胞白百破联合疫苗”(批号:201605014-01)经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检验,检验结果

【效价测定】项不符合规定,按劣药论处,而这起处罚信息针对的是去年11月长生生物的另一起事件。从药监局的官网中可以看到,这个处罚决定书是本月20日公开,18日签署的,距离立案时隔了大半年都没有进展的事件如今在狂犬疫苗问题出现后仅几天便被立即处罚了。同日,长生生物回复深交所关注函,主要说明了本次事件或将给公司生产运营带来重大及不可预测的影响,公司未来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同时对消费者及投资者表达歉意。

2018.07.21 自媒体《兽楼处》发布《疫苗之王》(现已被删除)刷爆朋友圈。文章详细阐述了多年来疫苗的安全问题,一下子把长生生物彻底推到了舆论的漩涡中心。

2018.07.22 长生生物再次回复深交所,称白百破疫苗已停止生产并公开道歉。

2018.07.23 长生生物股票临时停牌半天,下午复牌跌停。同时公司公告控股股东张洺豪(公司实控人高俊芳之子)于20日补充质押合计7,336.24万股给兴业证券,占其所持公司股票比例的42.15%。

2018.07.24 长生生物公告董事长及部分高管已无法正常履职,长春新区公安分局依据吉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涉嫌犯罪案件移送书》,已于23日下午对公司生产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涉嫌违法犯罪案件迅速立案调查,将主要涉案人员公司董事长高俊芳和3名公司高管及2名高层人员带至公安机关依法审查。

2018.07.25 长生生物股票停牌一天,公司公告包括董事长在内的15名涉案人员因涉嫌刑事犯罪,已被长春高新区公安分局依法采取刑事拘留强制措施。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受到严重影响且预计在三个月内不能恢复正常。

2018.07.26 长生生物股票复牌并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公司股票简称由“长生生物”变更为“ST长生”,公司股票交易日涨跌幅限制为5%。公司已全面停产。

2018.07.27 长生生物发布公告,公司名下主要银行账户和募集资金账户已被冻结。同时经国务院调查结果显示,长生生物存在为降低成本及提高生产成功率而进行违反批准的生产工艺组织生产。同日晚间,证监会发布《关于修改的决定》,表示将对有关重大违法公司,特别是严重危害市场秩序,严重侵害群众利益,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坚决依法实施强制退市。

2018.07.29 公司公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79条规定,长春新区公安分局以涉嫌生产、销售劣药罪,对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高某芳等18名犯罪嫌疑人向检察机关提请批准逮捕。

至此,对长生生物疫苗事件的调查基本告一段落,未来等待它的将是检察机关对公司涉案人员的诉讼及公司长时间的停产甚至倒闭,但是它带给无数疫苗接种者、投资者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却远远没有消失。

长生生物估值被调为零 或成退市新规适用第一股?

影响一:长生生物退市或成大概率事件,退市新规颁布为其量身定制?

长生生物疫苗事件,无疑影响了整个中国上市公司的生态圈。而在这个舆论风口上,就在对长生生物的疫苗生产调查结果公布的同日晚间,证监会随即出台退市新规并立即施行。(相关新规解读可参看信公君上周日发布的《证监会退市规则修订落地!把投资者保护的明明白白》一文)在以前强制退市局限于“信息披露违规、财务数据造假、连续营业收入为负”等基础上把“其他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态安全、生产安全和公共健康安全等领域的重大违法行为”纳入了必须退市的情形之一,可以说是对症下药,严抓典型,为长生生物量身定制了。

深交所随即也表示,会坚决担负起一线监管的法定职责,对严重危害市场秩序和群众利益,以及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违法公司坚决做到“出现一家,退市一家”的零容忍监管,坚决维护退市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而本次《退市意见》采取立即施行的方式,长生生物退市乃大概率事件,将很有可能成为退市新规后第一家因为涉及生产安全及公共健康等重大违法行为而被强制退市的上市公司。

影响二:A股上市公司问题频发,投资者只能被动踩雷

在长生生物被强制退市已成为大概率的前提下,对购入了长生生物股票的个人投资者及机构投资者来说无疑是重大的打击。由于害怕股票退市后很难进行自由交易,自己的钱可能会打了水漂,因此广大投资者也在恐慌抛售长生生物股票。但因为只有卖单没有买单,巨量的卖单在跌停价上封着,且因没有交易量,巨量卖单很难消化,长生生物股价一再下跌,很难估计未来还有多少个跌停板等着它。也就是说,在此次事件后,长生生物被套的机构者和两万多投资者基本上将很难成功逃出。即使投资人向公司索赔,由于公司目前已全线停产同时账户被冻结,长时间的官司后即使成功索赔得到的实际救济也很有限,大部分投资者只能甘认踩雷。

长生生物估值被调为零 或成退市新规适用第一股?

ST长生近3个月股价走势图 资料来源:Wind

根据今日(1日)数据显示,经历了连续12个跌停后,长生生物收盘价仅为9.09元/股,与7月13日收盘价的24.55元/股相比,短短的半个月股价下跌高达63%,总市值缩水超过150亿元。目前市面上已有多家基金公司对持有的长生生物股价进行估值调整,大多将估值调至10元以下,之前也有汇添富基金直接将估值调至3.96元/股。由于上周末对长生生物的调查已经定性,今天上午中信保诚基金发布公告,于昨日起已将ST长生按照每股0元进行估值,这已经是该基金第三次调低ST长生的估值,预计未来会有更多公募基金继续跟进调低ST长生的估值。与此同时,疫苗事件也波及了A股其他多只疫苗股,康泰生物等公司同样被基金公司下调估值,生物疫苗板块众多个股受挫,连带其投资者也受到波及。

影响三:退市常态化推进,投资者利益需要更好的制度性保护

自2018年以来,证监会及交易所进一步完善我国证券退市制度体系,严厉打击信息披露违规、财务数据造假、连续营业亏损等上市公司,开启了A股退市常态化,但对曾经购买了退市公司股票的中小投资者却一直没有很好的保障措施。特别是像本次退市新规出台后纳入范围的涉及各种安全行为退市的情况,从立案到定论时间较短,广大中小投资者仅能被动的从公司公告中得到公开信息,根本来不及反应,更没有机会在一字跌停的股票中逃脱,只能蒙受巨大损失。上市公司之过,却让投资者买单,这无疑增大了投资者对自身在证券市场中利益保障的顾虑。

目前看来,增加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是激活A股市场活力的重要方式之一。而A股市场活力不足,投资者对市场持观望态度,无法保障投资者利益又如何激发市场活力?在本次退市新规中增加补充的“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这句话显然证明证监会及沪深交易所也在关注这一点,相信未来会有进一步完善对投资者利益制度性保护的规则出台。例如在长生生物这一事件中,若采取的不仅仅是限售公司大股东、董监高股份,而是通过此方式强制公司设立赔付基金赔偿投资者损失,同时通过更换公司管理层或让其他符合资质的疫苗生产企业接管公司等方式维持公司继续经营,不仅对投资人的巨额损失有了交代,也能部分保障公司自身员工的就业权利。

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点影响外,疫苗事件也使得民众对国内企业的信任再次降低。信公君认为,对于生产药品疫苗、食品加工等对民众负有重大社会责任的企业,不能只采取事后出事追责的方式,更要进一步完善的是对事前产品的严格质量把控上。如今消费者对于国内企业缺少最基本的信心,无疑也是因为他们对有关监察部门失去了信心。信任一旦被击碎,想要重新树立公信力是很难的事情。十年前的三聚氰胺事件让国人直到现在仍不愿将国产奶粉作为第一选择;十年后的疫苗事件又让国人对国产疫苗产生恐惧;下一个十年,如何让信任不再缺席,恐怕是现在最应该思考的问题。

—End—

更多最新资讯,请关注“信公咨询”公众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