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传统村落」驿站典范 古韵犹存——怀来县鸡鸣驿乡鸡鸣驿村(一)

「张家口传统村落」驿站典范 古韵犹存——怀来县鸡鸣驿乡鸡鸣驿村(一)

张家口传统村落

张家口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经过历朝历代保留下来的传统村落,记录着历史变迁,承载着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乡土肌理,传承了丰厚的乡村文脉,是张家口人寄托情感的家园,据统计,张家口市境内有800多个古村落,时至今日,很多古村落依然保存着大量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2017年,市政协文史委、张家口晋察冀边区文化研究院组织编写了《张家口传统村落》,遴选出了38个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以期让更多人关注、了解张家口这一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唤起人们更多的家园情思和文化情怀。今天张垣方志为大家推送中国规模最大、功能最全、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驿站——鸡鸣驿村。欢迎您在文章后与我们互动留言。

「张家口传统村落」驿站典范 古韵犹存——怀来县鸡鸣驿乡鸡鸣驿村(一)

驿站典范 古韵犹存——鸡鸣驿村

怀来盆地西北有一座海拔1128米的鸡鸣山,山势高耸,崖峻壁陡,孤峰独秀,形似屏障,有“飞来峰”之美誉,是古代塞外的一座名山。山南麓有一座以鸡鸣为名的古驿站,驿站以山得名,因驿设城,以驿名城,这就是我国现存的最大古驿站鸡鸣驿,又称鸡鸣山驿,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功能最齐全、保存最完整的、规模最大的一座古驿城。全国1380个邮驿中,惟有鸡鸣驿称为城。

沧海桑田,古驿城如今已演变为一个普通村落——鸡鸣驿村。2017年,该村有1960户,5481人,村域面积15平方公里,为鸡鸣驿乡政府所驻地。

「张家口传统村落」驿站典范 古韵犹存——怀来县鸡鸣驿乡鸡鸣驿村(一)

驿站典范 古韵犹存——鸡鸣驿村

鸡鸣驿所处的驿路,早在战国时代就以“上谷干道”闻名于世,从而奠定了其历代交通要道地位。现鸡鸣驿南墙外,有一条东西走向,宽约5米的车马大道,秦称之谓“直道”,汉称之谓“干道”,明清称之谓“官道”,这就是元、明、清时期漫漫几百年日夜忙碌不休传令的古驿道。遥想当年,每天身穿邮服,腰挂“火印木牌”的驿卒,乘骑昼夜不停地往来于此道,其辛苦之状难以言状。鸡鸣驿自古又是北方要冲之地。1219年,成吉思汗在西征路上于此设“站赤”(即驿站),负责军政消息的传递。明廷为强化西北邮路建设,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此置鸡鸣山驿,并重新扩建,成为宣府镇进京的第一大驿站,也是宣府镇与长城间的“极冲”军事驿站。明成化八年(1472年),明廷拨款建土垣;隆庆四年(1570年),用砖包城池,全城周长699丈(2330米),墙高3.5丈(11.67米),设东西两门,城门上方筑两层越楼,城四角分筑角楼。此后,曾多次修缮。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仲秋敌诡计钩垣,将城攻坏”,鸡鸣驿由此毁于战火。

「张家口传统村落」驿站典范 古韵犹存——怀来县鸡鸣驿乡鸡鸣驿村(一)

驿站典范 古韵犹存——鸡鸣驿村

隆庆四年(1570年)春,防守指挥王懋赏督役砖修,在原城池基础上加厚加高,城墙内外侧镶包青砖以起到保护墙体的作用,斯时,全城周长2330米,墙高12米。到了清代,鸡鸣山驿更受朝廷重视,康熙年间,设驿丞主管驿站事务,有驿兵158人,内守兵43名,长佚45名,驿兵49名,驿马82匹。年支马料44石,月耗米493.25石,年支银饷3287两,其规模可谓大矣。为加强驿城的防御,清乾隆三年(1738年)又在城东南角城墙上筑角楼魁星阁,并对四面城墙、城楼券洞进行了大规模维修,并在东垣外新筑护城石坝一道。至此,鸡鸣山驿终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全、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驿站。

说到驿站,要提到我国古代的驿站制度。据有关学者考证,早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了驿站系统雏形。至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已普遍设立驿站,并相当发达。后经历朝历代的不断发展完善,逐渐形成了遍布全国的驿站系统。民国三年(1914年),北洋政府决定“裁汰驿站,开办邮政”,驿站逐渐被邮政所取代。鸡鸣山驿这一历时五百年的古驿城历史从此宣告结束,并改名鸡鸣驿,驿城遂衰变为村落,隶属宣化县。1948年,鸡鸣驿村划归怀来县。(未完)

(摘选自《张家口传统村落》《宣化府志》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