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長大了有多遭罪?再也不敢盲目育兒了!

童年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长大了有多遭罪?再也不敢盲目育儿了!

新東方大愚童書

3-12歲孩子的學習樂園

大家好,我是大愚童書的小愚老師。昨天看到一個姑娘發朋友圈,自己一個人過中秋節,感慨了一番:

童年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长大了有多遭罪?再也不敢盲目育儿了!

多少人長大以後,是這樣的?

1.

跟剛認識的朋友說幾句話怕別人嫌自己煩

在喜歡的人面前覺得自己不好看

2.

不麻煩別人

自己一個人死撐

總想把所有事都做好

3.

玻璃心和自卑

生怕做錯事說錯話

特別在意別人的眼光和看法

4.

別人稍微對你一點

就恨不得把自己所有最好的東西給對方

5.

被人告白覺得都是玩笑

被人喜愛覺得愛不持久

這種人,大致是童年缺乏安全感所致。培養孩子的安全感,是為人父母極為重要的一課。但有些家長確實不知道如何幫孩子建立安全感,如同昨天一位媽媽在交流群中說的一番話:

我搞不懂孩子的需求應該如何回應,比如孩子餓了想吃奶,但是她又同時拉了便便,我想給她更換尿布後再餵奶,這樣子孩子喝了奶想睡覺也安穩,但是在更換的過程中孩子一直嚎啕大哭,雙腳亂踢,很生氣。

我這麼做到底對不對,算不算立刻滿足她的需求,我會不會影響了她的安全感?

童年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长大了有多遭罪?再也不敢盲目育儿了!

我們常常被自己做的是夠還是不夠所困擾,甚至會擔心如果沒有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會不會影響安全感的建立。

但小愚想說的是,與其為自己的行為困擾,不如做到及時回應,像剛才的那位媽媽,可以一邊換尿布,一邊坦誠地告訴孩子:

童年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长大了有多遭罪?再也不敢盲目育儿了!

寶寶,媽媽知道你餓了,但你拉粑粑了,所以我們要先換掉尿布。我會快一點,換完尿布我們就可以喝奶了。

雖然延遲了孩子對喝奶的需求,但是通過及時的表達和溝通,同樣可以給到孩子安全感。

童年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长大了有多遭罪?再也不敢盲目育儿了!

親子間一個健康、穩定的安全感,好比一種量度和平衡,它可以包括三個維度

安全感的尺度在於連接

親子關係如同銀行賬戶一樣,安全感則是我們存摺上的數字。任何時候,賬戶餘額都反映了我們和孩子間安全感的深淺,誰也不想過度地透支彼此的安全感。

但如何保持平衡,我們時常搖擺不定,小到開頭日常照

顧的選擇,大到對孩子“獨立性與依賴感”兩難的擔憂。

舉個小的例子,孩子是抱好,還是不抱好?很多人擔心:“抱,會慣壞孩子”,但實際上,抱這個行為本身並不會帶來多大的負面影響,關鍵是我們有沒有“抱對”。

童年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长大了有多遭罪?再也不敢盲目育儿了!

小愚見過一種情感忽視型的“抱”,也可能給孩子帶來情感上的不安全感。比如,家裡人確實會抱著孩子,卻很少和孩子說話,也很少和孩子互動,幾乎沒有任何的情感交流。這種抱,就像一個移動的搖床,

孩子並沒有從中得到渴求陪伴的需求,更像是在和一個人形玩偶相處。

童年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长大了有多遭罪?再也不敢盲目育儿了!

同樣,支持“不抱才能讓孩子更獨立”的父母,不考量任何場景,純粹為了“不抱”而“不抱”,在操作上“誤入岐途”,讓孩子情感上產生很大的不安全感。

孩子哭的原因可以有不下二十種,飢餓、害怕、恐懼、不安……並不是我們簡單地只用一個“不抱”就能輕易解決的。

抱與不抱只是形式,並不是對立的兩級,操作中我們可以依照具體情況而定,但判斷的標準,一定在是否能夠和孩子達成愛的連接。

童年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长大了有多遭罪?再也不敢盲目育儿了!

安全感的培養需要時機

一份穩固的安全感,可以讓孩子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成為獨立的個體時,情感上始終保持著安全的依戀狀態。

具有安全感的孩子擁有著不斷自我探索的動力,並且願意相信,不管遇到了什麼事,

只要轉身,就可以看到重要的人,在身後守護著,陪著自己。

孩子們總會有大大小小數不過來的需要幫忙的時刻,但是每一次,在決定要不要幫孩子忙的時候,先問自己一個問題:在這個挑戰中,孩子是否需要我,“此刻”是我需要幫忙的時機嗎?

童年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长大了有多遭罪?再也不敢盲目育儿了!

當孩子迫切地希望我們幫忙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可以冷靜地退後一步,判斷時機是否恰當。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看清楚孩子的狀態,再去判斷適合孩子的引導方法,和讓孩子有安全感的回應是什麼。

假如孩子的積木倒了,希望我們可以幫忙疊起來,我們先不要著急出手,可以試著鼓勵孩子自己直面問題,“你再試試看,你可以的,你需要自己想一想看有什麼辦法”,幫助孩子積累面對問題的勇氣,是成長的第一步。

童年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长大了有多遭罪?再也不敢盲目育儿了!

但如果孩子始終無法保持積木的平衡,不明白為什麼別人搭的積木可以搭到十幾塊不倒,自己的卻四五塊全散了。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介入了,我們可以藉此機會跟孩子探討並一起解決問題。父母最好的幫助時機,是在孩子嘗試過後,依然找不到方向,陷入無解和挫敗的時候。

安全感的關鍵在於溝通

真正的依戀包含了同理心的溝通過程,我們可以通過言行和溝通,向孩子表達最深層次的“我懂你”。

在搭建安全感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站在孩子的立場,體會他們的情境,這便是同理心的深層含義:我懂你的不容易。也可以參考我們之前的一篇推文,學會和孩子共情。

童年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长大了有多遭罪?再也不敢盲目育儿了!

而落到實際操作中,便是“映射法”。

我們可以通過重複孩子的話,實現與孩子的交流。讓孩子知道,我們在很認真地傾聽,並且認可他的情緒,我們在試圖表達我們的同理心。生活中,我們可以這樣做:

藉助身體語言捕捉、識別孩子的情緒信號

我們可以觀察到,孩子的情緒往往會伴隨一些身體上的動作,比如皺眉頭,雙腳晃動,趴在桌面上一聲不吭等,這些都是我們可以用肉眼觀察到的情緒信息。我們可以嘗試揣摩這些信息背後傳遞的情緒,可以問問孩子,“我看到你皺眉了,你是在生氣嗎?”、“你拽著我的衣服,我感覺到你很緊張是嗎?”

藉助自己的想象力,站在孩子的立場去體會他們所處的情境

比當孩子看到別的孩子有禮物,自己卻沒有,因此大喊大叫的時候,可以這樣子跟孩子說:“我看到你的表情有點生氣,是不是因為別人都有禮物呢?”

接著,我們可以繼續設想一下孩子遭遇的處境,跟他進行交流:“你也希望有一份禮物,是嗎?我想你是覺得這樣子有點不公平,才生氣的。”

這兩個過程是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

童年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长大了有多遭罪?再也不敢盲目育儿了!

當我們能注意到孩子的情緒,孩子會感到被同理,內心的不平衡感會慢慢恢復,激動的情緒也會隨之平復下來。

童年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长大了有多遭罪?再也不敢盲目育儿了!

每一個孩子在邁向獨立之前,一定需要足夠的安全感和信賴感的支撐。

安全感的形成並非無根的浮萍,我們需要聆聽和解碼孩子的信號,孩子也同樣很需要我們的反饋和回應。我們和孩子彼此之間有愛的連接和回應、更有理解和互相的尊重,都能夠讓孩子感知到,自己的存在飽滿而有力量。

孩子在積累安全感的過程中,有能力適應成長的步調,最終會成為一個有內心充盈、有著完整獨立性的人。

新東方大愚童書(xdfshaoertushu)

童年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长大了有多遭罪?再也不敢盲目育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