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元老的張廷玉,因這一件錯事,失去寵信,晚景淒涼

三朝元老的張廷玉,因這一件錯事,失去寵信,晚景淒涼

說起張廷玉,可真算是一個牛人。張廷玉曾經侍奉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也許有些人認為,所謂的三朝元老其實並沒有什麼,無非是活的長一點,為官清廉一點,怎麼混也能得一個三朝元老來噹噹。其實這種說法是大錯特錯的,老話有說:一朝天子一朝臣。面對威嚴勤勉貪玩這種性格完全迥異的皇帝,張廷玉可以歷經三朝到皇帝的寵信,其實是並不容易的。那麼這樣的能臣怎麼會晚景淒涼呢?請接著往下看。

三朝元老的張廷玉,因這一件錯事,失去寵信,晚景淒涼

開始咱們先說說張廷玉,張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號硯齋, 安徽桐城人。大學士張英次子。安徽桐城因為明清以來的“桐城派”誕生於此,所以有“文都的美稱。而生長在這裡的張氏一族,更是染盡了桐城書香。在清代安徽桐城張氏家族中,張英、張廷玉、張若靄,祖孫三代,侍值內廷,頗受康、雍、乾三帝的青睞,可謂"閤家頂戴",滿門朱紫。尤其張廷玉,"登朝垂五十年,長詞林者二十七年,主撰席者二十四年,凡軍國大事,奉旨商度" 。張廷玉在康熙年間入仕,在雍正王朝大放異彩,一生之中,整頓吏治、奏設軍機、安定流民、編修明史、改濫引律例之弊可謂是功勳卓著,位極人臣。但是就是這樣的功臣,卻因一件錯事,同樣不免晚景淒涼的下場。

三朝元老的張廷玉,因這一件錯事,失去寵信,晚景淒涼

在乾隆剛剛登基之時,對於張廷玉還是較為倚重的。但是在張廷玉晚年,乾隆擔心張廷玉勢大,開始對張家進行家族抑制,還對張廷玉做出了略帶侮辱性的評價:說張廷玉不過“以繕寫諭旨為職”。在本朝的十幾年,“毫無建白,毫無襄贊”“不過因其歷任有年,如鼎彝古器,陳設座右而已”。說張廷玉不過是個寫聖旨的,在本朝十幾年沒有一點輔改的功績,只不過是因為他供職多年,如那些古時的器皿樣,只是個擺設而已。

三朝元老的張廷玉,因這一件錯事,失去寵信,晚景淒涼

張廷玉見此,便準備告老還鄉。乾隆很不高興,實際上是不想放張廷玉離開朝廷,他要親自看著他老此終身。但是張廷玉多次請求還鄉,乾隆最後答應了,但是張廷玉此時卻要求乾隆為自己身後配享太廟之事給他寫一份保證。這讓乾隆很不高興,但他還是寫了首詩賜給張廷玉,在詩中表明不會改變先皇遺詔。第二天,張廷玉讓兒子張若澄上朝代謝皇恩。乾隆很惱怒:“張廷玉就在京城,即使病得很重,就是爬著來,也該來謝恩。為自己要賞賜時能親自上朝,可是謝恩時就不能親自來了?”

三朝元老的張廷玉,因這一件錯事,失去寵信,晚景淒涼

乾隆的怒言被張廷玉的門生協辦大學士汪由敦暗中通風給他。張廷玉第三日早上趕緊進朝謝恩。乾隆見狀猜想有人走漏消息,經查果然如此。如此一來更使乾隆感到張廷玉勢大,斥責張廷玉“負恩植黨”,立即削去張廷玉伯爵。那些嫉妒張廷玉的朝臣見風使舵,向上進言,稱張廷玉沒有資格享受死後配享太廟這一最高榮譽。經此一事乾隆對於張廷玉變得更加不滿,最後將張廷玉罷免回鄉,孤獨終老。

三朝元老的張廷玉,因這一件錯事,失去寵信,晚景淒涼

雖然乾隆在張廷玉死後恢復了其在太廟的供奉,但是本該頤養天年的的張廷玉卻落得如此下場,不由得讓我們深思“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冷靜,切忌疏忽大意”的真理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