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語言暴力毀掉的中國孩子

被語言暴力毀掉的中國孩子


01



你滿嘴是愛,卻滿目猙獰


上週五,張姐去開家長會。


有一個環節是,家長、孩子互相匿名寫小紙條,說一說,對方什麼言行最讓自己難過。

家長的答案五花八門,什麼“不聽話”“同樣的錯誤犯好幾次”“太貪玩”“犟嘴”……

輪到看孩子的答案時,卻發現他們的紙條內容,倒是驚人的一致。

“就你這樣子,長大了也沒出息”

“你早晚得進監獄”

“怎麼養了你這麼個東西”

“說我很差勁,跟別的孩子不能比”

“做錯題說我笨得像豬”

“再哭我就打死你”……

其中還有個孩子寫著:“媽媽說的話,全部都是。”

隨後,老師選了幾個孩子,讓他們模仿一下自己的爸媽。

一個女生伸出右手食指,用力地戳著旁邊孩子的額頭,皺著眉,齜牙咧嘴地朝他吼:


天天就知道吃和玩,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像頭豬一樣,不許哭,滾去看書!

說完,連翻了幾個白眼,拿出提前準備好的手機,像模像樣地玩著,嘴裡還不住地罵罵咧咧:“當初真不該生你。”

另外一個男生模仿的,是自己的父親,表演前他說場景是在外面,在場的家長就來扮演,當時圍觀的路人。

然後,他一邊假裝用力地扇孩子的手臂,一邊大聲地呵斥:


要你有什麼用,學習學不好,一點兒小事也辦不好,下次再這樣你就給老子滾。


說話中間還夾雜了幾句粗話

表演結束,在場家長的反應都很詫異,甚至都不記得自己,居然有過這些言行。

絕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真心愛孩子的,這不容置疑。

可是,在孩子的眼裡,那些以愛為名說出的話語,著急之時的情緒發洩,何嘗不是無意、無心卻又徹底、難忘的痛苦和傷害?


被語言暴力毀掉的中國孩子



02



有種傷疤,是痛一輩子都好不了的

全球兒童安全組織Safekids曾發佈過這樣一則海報。


被語言暴力毀掉的中國孩子


孩子的雙手,拿一張26分的考試卷。整個人微微後縮,眼角下垂,神情緊張,看起來怯怯的樣子。

身上刻著的,是父母對他說的話:

你腦子讓豬吃了嗎?考成這樣,還有臉回家?


被語言暴力毀掉的中國孩子


無意中,孩子弄碎了花瓶,低著頭,用小眼睛偷偷瞥著你,等待暴風雨的降臨。

父母難聽的話語,如往日一般,席捲而來:

天天毛手毛腳,你上輩子是闖禍精啊?家裡有你,真倒大黴了!


被語言暴力毀掉的中國孩子


抱著足球回家的小孩,剛剛跟小夥伴一起,踢了一場超有趣的足球賽,嘴角的笑容還沒消失。

誰料一到家,就被父母拎到一旁站著,一邊指指點點,一邊嫌棄地說:

沒見過這麼髒的孩子,你是從垃圾堆裡撿出來的?

海報的製作人,把這些話刻在了孩子的身上,就像傷疤一樣。

回想生活中,我們說過的這些話,不就是拿刀刻在孩子的心上嗎?這種傷害帶來的痛苦,是連時間,都無法抹去的。

記得前幾天,朋友說她在跟老公聊天時,無意中聊到兒子,不然怎麼每次考試都考這麼少,老公也說,可能是有點吧。

當時兒子剛從衛生間出來,聽到這話就愣了一下,她也沒怎麼當回事。

之後的幾天發現,孩子的表現有點奇怪,再也沒有像往常一樣活蹦亂跳,也不怎麼愛說話了,整個人就是很喪的樣子。

一開始,她懷疑孩子生病了,帶他去醫院檢查,也沒事。

一星期之後,在接兒子放學回家的路上,兒子突然說:


媽媽,我想問你一個問題。在你和爸爸的眼裡,我是不是,特別無能啊?

這句話一出來,朋友就慌了,問他怎麼會這樣想。

兒子低著頭說:“我那天,聽到你和爸爸,說我笨了。”

其實,在孩子的心中,父母就是他們的全世界,是他們最重要的人。

我們隨口說出的一句話,對他們來說,是標籤,更是無法更改的事實。所以,即使你忘了,孩子也會記得清清楚楚。

就像網友在被採訪,回想起父母當年對自己的言行暴力時,他說:


這麼多年了,儘管我已經是奔四的人了,他們對我的影響還是那麼深。但凡舊事重提,想起父親酒後的語言暴力,我都會哭的稀里嘩啦,情緒崩潰。


被語言暴力毀掉的中國孩子



03



毀掉一個孩子很簡單,說他“沒用”就好

瀋陽市心理研究所在調查研究青少年犯罪記錄時發現,童年受到精神虐待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他們找到六個在瀋陽看守所的少年罪犯,讓他們講述自己的故事。



幾個16歲的男孩,提到當年父母對待自己的情景,顯得非常沉重。

有個孩子說12歲時,爸媽就分開了。明明不是他的錯,母親卻經常罵他,讓他去死

最常聽的一句話是,說自己沒用,是廢物

被語言暴力毀掉的中國孩子


從來都沒誇過自己,罵他最多的,就是豬腦子、豬腦子、豬腦子……說到這裡,孩子無奈地用手拍了拍腦袋,好像懷疑,的確如此。

也許他們的父母從未想過,這些話,會推動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

有這樣一些詞語,對孩子的傷害最深,為人父母的你,有沒有說起過。

“豬腦子”

“廢物”

“就知道吃”

“丟人”

“是人都比你強”

“怎麼不去死”

……

心理研究顯示,對六歲之前的孩子,經常說一些生氣的話,容易使其形成消極的負面人格,產生自卑、內向、憂鬱的心理,而且害怕與人相處。

要明白,所有的語言暴力,都沒有半點教育成分。因為我們這是在本質上,恃強凌弱,發洩自己的怒氣和怨氣。

長時間的不平等對待,會讓孩子感覺被父母嫌棄,認為自己真的沒用,甚至自暴自棄。


被語言暴力毀掉的中國孩子


04



看看別人的孩子,不如看看別人的爸媽

同事的兒子浩浩,從小的性格就比較內向,父母離異後,他變得更加自卑。

後來,同事工作太忙,在假期把他送到了畫畫培訓班。

一開始,浩浩不怎麼喜歡畫畫,美術老師也經常給同事發信息,說浩浩基礎太差,還不喜歡錶達,如果真的想要學好美術這個技能,估計需要很長的時間。

晚上回家後,同事一邊看著兒子的學習成果,一邊說:


浩浩你知道嗎?周老師(美術老師)今天又跟我說,你進步特別大,雖然沒有畫畫的基礎,但是畫的比很多小朋友都好,太有美術天賦了!兒子你真是媽媽的驕傲,繼續加油啊!

因為母親每天變著法的誇獎,浩浩越來越努力,越努力畫得就越好。


到後來,美術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誇獎浩浩的進步神速,這下,連浩浩自己,都相信他真的有畫畫天賦。

就這樣,他對畫畫的愛越來越強烈,不斷涉獵國畫、素描、速寫、工筆畫……


最後,這個當年不被看好的孩子,在前兩年以專業第一的高考成績,考上了某重點大學。

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一則寓言,叫“南風效應”

,講的就是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


  • 北風吹出了刺骨的寒風,結果行人因為害怕寒冷,就把大衣裹得緊緊的;

  • 而南風吹出了柔和的微風,行人覺得很暖和,便解開了紐扣,繼而脫掉大衣。

教育孩子也是一樣,南風雖柔軟無力,卻能化為繞指柔,讓孩子在風中起舞。

被語言暴力毀掉的中國孩子


05



最完美的教育,是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教育思想家約翰·洛克認為,打罵式教育養成的,只會是奴隸式的孩子。

父母都想兒女成為龍鳳,但在教育過程中的失重、失態,有意或無意地採取打罵教育,結果不僅不會讓孩子成才,甚至可能釀成家庭悲劇。


所以,在教育過程中,我們必須要注意的是:

1. 接納孩子,期望簡單化

不要要求孩子必須完美,這是不理智也是不可能的。

永遠記住這樣的一句話:孩子走三步,才能趕上我們的一步;孩子觀察世界的眼睛,比我們矮三尺。

2. 發現閃光點,讓孩子體驗成功

我們常說賞識教育,就是說,在孩子遇到難題時,多鼓勵而不是去壓抑;取得進步時,及時給出讚美和掌聲。

要知道,父母的一句鼓勵,足以讓孩子獲得無窮的力量和勇氣;父母的讚美,也能讓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3. 立場堅定,制定規則

對於孩子的教育,表現要和善,但立場要堅定。

我提前就某些行為,與孩子制定好規則,在違反時,可以剝奪他們的行為當作懲罰。

比如,不可以吃最愛的零食,或取消休息日全家出去遊玩的事項。

當然,不要一次剝奪太多,讓孩子缺少改變的動力。如果他做的好,也一定要給足獎勵,這樣,孩子就不會因為父母的這些舉動而感到壓抑。

打罵,也許可以制止孩子一時的錯誤行為,但是,永遠不會有一個優秀的孩子,是被這樣教育成才的。

最好的父母,是永遠不會讓孩子感到陌生和恐懼。

幸福的家庭,是不會有犀利的指責和充滿怒氣的打罵。

話裡有溫暖,一舉一動都是愛的家,才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禮物。


被語言暴力毀掉的中國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