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幽默感的小技巧,幫助你練習成爲「有趣的人」

這些幽默感的小技巧,幫助你練習成為「有趣的人」

不是你不會聊天,是你不知道怎麼聊出新鮮感。

許多人都在追求成為一個有趣的人,但怎樣才算有趣?辯論型態的綜藝節目《奇葩說》幕後團隊,在喜馬拉雅打造超受歡迎的「好好說話」音頻課程,後來在臺灣也出版了同名書籍(就是課程的文字版),其中一章回答到上述問題——幽默感並非「很會講笑話的人」,而是體現在擅於在日常交流場景裡營造「笑料」氛圍的能力。

偏偏矛盾的是許多教你怎麼打好人際關係、有效溝通的方法,也經常陷入繁複的規則框架,告訴你哪些說對、哪些說錯,哪些舉止些讓你顯得唐突、冒犯到對方等等。為了避免爭議的發生,我們彷彿要預先揣摩各式套路,對於可能發生的衝突進行防範,終於,我們中規中矩的完成了一場對話,也徹底讓自己成為一個平庸的人。

我自認不是幽默風趣的人,如果是在和一群人討論事情不小心跑題了,越搞笑越離題,越離題越誇張,我應該就是會關注怎麼把主題拉回來的那個人。有時很令人掃興,好像非得澆大家冷水才能讓討論繼續下去,於是我忍不住想有沒有可能,順勢讓「跑題」成為助長創意的動力。

之前我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我如何克服社交恐懼的經驗,採訪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讓我在短時間內逼著自己學習進到不同背景經驗的圈子,認識他們在意的問題、為何會這樣想,當然也包括如何與他們聊天,有助於挖掘更深入、可看性高的內容。

內向的人適合做採訪工作嗎?

這個疑問,可以扯出更多阻礙內向者的提問。內向者不適合主持會議、公開演講?不適合與人溝通?不適合去挑戰他人嗎?

有趣的是最近我發現我在採訪運用的小技巧,和營造幽默感的聊天其實是有共通點的:

1、 利用吐槽自己把好奇心的舞臺做給對方

對於你不熟悉的議題或領域,即使事先做了功課,適當的透露自己的困惑、懂的太少,像是「我從高中統計學就沒念好,大學的統計學還被死當,如果你能為我這個數學白痴解釋,這份報告數據反映的趨勢意義就太好了!」,但要注意適度露出的弱點,應該是要連結到讓對方感到自己將貢獻有用的反饋,若明知故問或沒事找事問就會是干擾了。

自以為好笑的警惕案例:「喔?心理學是什麼?那你猜得到我現在心裡在想什麼嗎?」這種拿刻板印象嘲笑的作法,只是在突顯自己的無知,比較好的轉化問法可以是:「很多人好像認為念心理學的人會讀心術,我自己也對於心理學所知甚少,想請問你通常會怎麼回應這類誤解呢?」

2.、把不尋常的點放大,鼓勵對方更投入內容

另一個小技巧叫「那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對於跨文化、跨領域交流的經驗,最有意思的莫過於對方習以為常的符號細節,小至講話的語氣、隨身攜帶的東西、房間的擺設,大至對生活方式、對社會的看法,其實都會透露特定的訊息,有些他們自己也說不清楚為什麼,但不用怕追問會讓對方感到不耐,因為好的細節,將是設計人物故事的魅力來源。

就連我們自己再熟悉不過的文化,都有可以讓臺灣單口喜劇演員嘲笑的點,比如「名詞縮寫」、「飲料只能點中杯或大杯」這件事,博恩站起來的鋼鋼就把它寫成了段子。

為什麼你會覺得好笑?因為幽默感的營造,經常是透過「錯位」、「反差」的語言設計達成的,像是重複呈現名字縮寫帶來的荒謬、另類遐想,或轉移到其它情境的對照並誇張化。把本該是原則的東西說成認知失調的,把本該是悲劇的故事說成意料之外的趣味轉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