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寺街与美术馆后街

大佛寺街与美术馆后街

北京大佛寺在东城区美术馆后街76、60号(原大佛寺大街50号),清末,北起大佛寺后街,南至大佛寺西大街,东起大佛寺东街,西至大佛寺西大街,呈矩形。该庙坐北朝南,创建年代无考。原有建筑山门至后殿共三层。山门一,面阔5.8米,进深3.2米,砖砌大式歇山筒瓦顶,上带吻兽及垂兽、排山沟滴,黄琉璃瓦剪边,石级一出四级。门额上有横式石匾为:“敕赐护国普法大佛寺”九字。山门两侧各有一旁门,为砖砌小式硬山筒瓦箍头脊,亦带排山沟滴。面阔2.6米,进深1.4米。前殿为天王殿,三间,面阔13.5米。进深8.2米,大式硬山筒瓦调大脊。中为接引殿,五间面阔19.4米,进深12.4米,大式硬山筒瓦黄琉璃瓦顶,旋子彩画,前出廊,带月台。两侧有耳房各三间,面阔10.5米,进深6.6米,大式硬山筒瓦吞廊。东西配殿各五间,面阔19米,进深11米,大式硬山筒瓦调大脊,前出廊。明间额枋正中悬光绪十一年“觉苑慈灵”木匾。中殿前有石碑两座,一为“皇帝重建大佛寺碑文”,螭首方座,座雕流云,碑高3.9米,厚0.3米,光绪十一年刻,惜碑文模糊不可辨。另一碑与之大小、年代均相同,为集善粥厂子碑记。额阳文“集善粥厂子”,额阴文“共成义举”,阳文为:“赐进士出身都察院左副都史稽察右翼觉罗学子加三级英晦题额……光绪十一年七月。”碑阴为集善粥厂子首事同人姓名,近年又曾发现明代断碑,已由文物部保存。

大佛寺建制沿革不详,据《日下旧闻考》引《析津日记》:“普德寺俗呼大佛寺,建置岁月无碑记可考”,其按语:“寺门前有四碑,俱漫漶不可读”。此四碑年代当为明代或明以前,但在乾隆时碑文即已无法辨认了,因而难知其始末。光绪十一年《重建大佛寺碑记》记有“光绪三年西域寺主持僧人通悟禅师募化重建”,成为西域寺的下院,以后又设粥厂,也未见兴旺。1937年调查时,当时寺内只有1名主持僧,名纯山,其没落情景可以想见。寺内庭院变成练武场,可供老百姓练习摔跤。

下图1900年海达莫里逊拍摄的两座北京大佛寺精美佛像的照片。

大佛寺街与美术馆后街
大佛寺街与美术馆后街

解放后,该庙前半部为聚华铁工厂,现在是大佛寺菜市场。后半部为美术供应及私立实馨职业补习学校。但佛经流通处的和尚仍在庙内。1957年,和尚开始集中,寺庙即开始被拆除。1985年调查时,已由单位使用,只有一座正殿和东西配殿还存在,其余房舍均已拆除建为楼房。2001年调查时,仅后殿观音殿尚存。现在还存一大殿及东西配殿,东侧有部分厢房(见左图)。所拆部分建成大楼,为东城区房管局景山服务中心使用。

美术馆后街,位于中国美术馆北侧,属景山街道办事处管辖,呈南北走向,北起交道口南大街南端,南止美术馆东街西端,东与利薄营胡同、山老胡同、西扬威胡同相通,并有支巷通大佛寺东街,西与大取灯胡同相通。全长852米,宽34米,车行道宽20米,沥青路面。两侧门牌1—85号,空缺5、9等20个号;4—80号,空缺2、24号。

美术馆后街,清宣统时称大佛寺西大街,因此街南端东侧曾有一大佛寺而得名。民国后沿称。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泰安巷并入。“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首创路,1973年因此街处在中国美术馆北侧而更名为美术馆后街。大佛寺,即普德寺,建置岁月已无考,今寺庙已废。清时此街有大公主(清宣宗之长公主)府,今为市中医医院。现街内有什锦花园小学、美术馆后街幼儿园、内蒙宾馆、北京胶印厂、北京工具研究所、美术馆后街小学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转自新浪博客:ruiren491112)

大佛寺街与美术馆后街
大佛寺街与美术馆后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