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觅食记

“于是,我们就可以一手端着面碗,一手拿着筷子,看着远处渐渐隐在暮色里的珠峰。”


疯胃君最近走了一趟西藏。

和很多朋友出去之前忙着查路线、约拼车、买藏袍、喝红景天,以及在内心一遍遍的预演自己见到雪域高原时灵魂升腾、热泪盈眶的情景所不同,疯胃君只是在默默的计划,能为大家带点什么关于美食的经验回来呢?

大部分人的反馈是,在西藏能吃到的最多的是川菜。但是,川菜不是我们要讲述的重点,重点是属于西藏当地文化的食物。

很多朋友的反映是不太吃的惯。可疯胃君的建议是,这是你离开藏地,在内地无法吃到的食物,不如放开心怀,努力去适应一下。不然,天天看着珠穆朗玛峰,嘴里嚼着汉堡王,你觉得这样搭么?

为汉藏人民所喜爱的文成公主,公元641年嫁入吐蕃,公元680年去世,在西藏整整生活了39年。而你只不过呆一周左右。所以,疯胃君就提个简单的建议——一天至少吃一顿藏餐吧。

藏餐源流小述

这里要讲一些西藏饮食的小秘密。

西藏饮食发展,和内地一样,这里也经历过火的运用、陶器的发明、青铜的生产以及调味品的出现,经历火烹,石烹、陶烹、铜烹、铁烹各历史阶段。

但资料显示,西藏的餐饮风格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有两个时期,第一个从公元6世纪开始的,在文成公主入藏的前后达到高峰;第二个是18世纪,这一时期是清朝光绪皇帝统治时期,这次汉藏餐饮文化交流的高峰,是从乾隆、嘉庆时代不断加强交流而累积起来的。

第一次大变革的大背景,是当时的吐蕃通过商贸交易与中原内地和亚洲各国开展了广泛的交流,这时在藏族上流社会里,开始注重博食和养食。

博食,也就是现在的多样化饮食,即强调烹调用的原料品种繁多,遍及粮食、畜乳、蔬菜、瓜果等门类。

即使在现代的眼光下来看,藏区的饮食品类的也很难说一个”博“字,可见当时的博食,只能是极小范围内的群体的一种餐饮风潮。不过,它毕竟把更多的食物种类和吃法带到了藏族地区,

养食,讲究“医食同源”,“药膳同功”,这充分说明当时的西藏医药事业在食补方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而到了公元十八世纪,一种被叫做”嘉赛柳觉杰”的筵席开始在藏地流行,字面意思是“汉食十八道”。有研究者认为,这就是满汉全席简化后的藏族版,它反映了汉藏文化交流的又一次加深。

事实上,对于今天的我们,产生直接影响的应该是第三次汉藏饮食文化交流,也就是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西藏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融合了汉族烹饪、藏族烹饪、印度和尼泊尔风味及一些西式餐饮的新藏式餐饮文化已经形成。

如果六世纪时代的一个藏民穿越在今天的拉萨,他一定认不出大部分的食物……

3000米——荣菜:烤香猪、墨脱石锅鸡

雪域高原觅食记

疯胃君翻阅的许多资料都显示,西藏有四大菜系,分别是以阿里、那曲为代表的羌菜;以拉萨、日喀则、山南为代表的卫藏菜,也叫拉萨菜;以林芝、墨脱、梓木为代表的荣菜;以过去王家贵族及官府中的菜肴为代表的宫廷菜。

荣菜,指低海拔的藏东南地区饮食。取材于高山森林,以菌类、野生药材为主,制作原始、风味清鲜、咸中带甜、浓而不腻、淡而不薄,尤以烤制香猪和石锅鸡见长。

但我翻遍了资料,也没有查到荣菜为啥叫荣菜,这个词现在很生僻。读者可以记得,这就相当于藏菜里的江南菜。

我们是在当地唯一一家五星级酒店吃到的烤藏香猪。

据说,藏香猪有“六个最”:氨基酸含量最高,微量元素最高,脂肪含量最低,猪肠最长,猪皮最薄,鬃毛最长,是藏民的传统民族美食。

这种猪体型很小、很瘦,最大的也不超过100斤,在我们一路上的行程里,在山上、路边处处可见它的身影。它们是吃喝着低海拔的藏东南地区极其丰富的药草和泉水长大的。

所谓的香猪,并不是说猪肉有一种特定的香味。我们品尝的感觉,就是肉质非常细腻,烤的外酥里嫩,像广东的烤乳猪但更细腻。

雪域高原觅食记

而另一种名菜墨脱石锅鸡,其实贵在石锅。

墨脱县帮辛乡是著名的墨脱石锅原产地,当地人将出自南迦巴瓦峰悬崖上的“皂石”采集下来,用原始的刀具雕凿成锅。

在布达拉宫里松赞干布修持的小山洞里,据说就保留了原始的石锅。

现在这样的一个小锅要2000多块,大锅要3000多块,分分钟秒杀什么日本电饭煲。

卖点当然是富含微量元素和耐长时间炖煮。

说实话那一大锅鸡汤端上来的时候,我觉得吃到了此行最安慰肠胃的一餐。

重点是里面有不少的藏药和松茸,老板正在口说手比的讲自己的石锅鸡是多补多补……这时候疯胃君开始滴滴哒哒的流起鼻血来。

大家目瞪口呆——刚说补,就补成这样了?

不过,鲜美的鸡汤带着幽香徘徊的菌香,还是让我们一扫而空。

3680米,拉萨,当地人的星巴克

拉萨是一个神奇的城市,是整个西藏最国际化的城市,全球的、全国的游客都在这里汇集,使这里的饮食文化呈现一种非常非常复合的特点。

雪域高原觅食记

在拉萨有几顿饭是在五星级的香格里拉和瑞吉酒店吃的,即使是五星级酒店,也受到了当地饮食风格的影响。包括用来妆点门面的海鲜,以川菜为主的中餐,还有必备的糌粑、酥油茶和奶渣、酸奶等。

话说每天出去奔波前,灌一保温壶的酥油茶出去,真是解乏又顶饿,就是口感咸了点。

但精彩显然还是在拉萨的市井里。

比如光明港琼甜茶馆。

我和很多朋友的拉萨时光都是在这里打发的。

一进门自己拿个杯子,往桌上一放,再搁一块钱在旁边。一会儿就有阿姨来收钱倒茶。甜茶,就是茶加奶加糖,味道很清淡,非常容易适应。

这就是当地人的星巴克,可以在里面泡很久;我们这些游客的节奏也会放慢下来,会点藏面、油炸土豆、藏式饺子什么的,当做早饭。

雪域高原觅食记

藏面由藏小麦制作而成,面的颜色发黄。开水煮熟后浇上牦牛骨汤,里面还有一些牦牛肉丁。说不上多好吃,但是很西藏。

另一个发现是藏族同胞对土豆的消耗量是惊人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土豆是耐高寒的作物,另一个就是做法简单好吃,所以有各种形态的炸土豆或者土豆泥,特点就是热量高的惊人。

糌粑、高热量;酥油茶,极高热量;炸土豆,极高热量……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适应雪域高原的气候。

雪域高原觅食记

然后,我们就去了魂萦梦牵的八廓街,这里是拉萨的圣地,核心是大昭寺。这里终日不休的都是绕着寺庙磕长头的信众,也有极其发达的商业。

喜鹊阁厨房。这家茶馆紧依着大昭寺南边的路,门前有有大树,树下有座椅,可以无事在此静坐,可乘凉、可晒太阳。

可惜太多的旅人心里装满了太多的目标和雄心,是没有办法歇下心来享受那片刻的安宁的。

当天正好从日喀则回来,到这里点了三个菜:炸牛排、番茄炒鸡蛋、尼泊尔式蘑菇鸡肉汤。

这里的牛排是牦牛排,切成小块,闻起来觉得有点刺鼻,不知道是不是用了酥油。肉质紧密很是费牙,但饱满多汁。牦牛肉确实比大多数普通牛肉都好吃,这点我是认可的。

番茄炒鸡蛋几乎是救命菜,一路上风尘仆仆,如果吃的不香了、油腻了、想家了,就找个餐厅,来个番茄炒鸡蛋,再来个番茄鸡蛋汤,配上米饭,一会儿魂儿就回来了。

将要离开拉萨这天,当地的朋友很正式的邀请去了藏家宴,这是当地很火的一家藏餐厅。我个人认为,准备说是一家很火的“汉藏餐厅”,也就是说,无论是藏族朋友宴请汉族同胞,还是汉族同胞宴请藏族朋友,这都是个好地方。

我终于吃到了听说很久的羊肺和牦牛血肠。但是那强烈的味道,天然的腥膻,让我真的无法深入下去——藏族朋友吃起来没事。

然后是糌粑,都做成了精致的形状。其实,我个人是可以接受那种用手自己攒着吃的,我觉得主食是一个民族饮食的灵魂。

藏香猪也出来露脸了,但是是以粉蒸肉的形态,据说还有回锅肉的。实话说是没有吃出来。

最后是名贵的主食,如酥油人参果拌米饭,有强烈的酥油的味道,很有冲击力。

从专业的角度来讲,我认为这里90%的菜都是近十年内重新整合的,但它代表了拉萨菜的新方向。

4000米-5200米,日喀则,珠穆朗玛峰,鸡蛋面

从拉萨到日喀则,时间并不长,但意味你从海拔3600米左右的区域来到了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区域,这对个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突破。

我们首先去了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在寺庙门口,有个极老的藏胞在卖糌粑。我很想去买一些,但身边的游客太多,一冲就过去了,再来找时,看不到人了。

有时候一个错过就是永恒。

从拉萨到日喀则,一路上经过的都是公路边的川菜小店,饭菜的质量和卫生都让人担忧,好几个人开始拉肚子。最后的结果就是,到了日喀则我们无心寻觅当地的美食,选择了在楼下吃汉堡王……现在想想是太娇气了。

也出去吃了一次,叫吾尔朵大宅院,也是牛肉土豆啊、酸奶啊、土豆片啊……不难吃、陌生但有风味。所以我们一直认为,每天一顿藏餐在西藏的确有必要的,你得感到自己的形神都在雪域高原,而不是假装在旅行。

雪域高原觅食记

经过一路上川菜小馆的摧残,我们终于到了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看到远处的珠峰在云雾中露出了异常雄劲的身姿,所有人的眼泪都开始不要钱似的往外流淌。

这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为什么我们看到极高、极大、极纯、极不寻常的自然景观,就会发自灵魂深处的震撼呢?

是因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时代,把我们和自然隔绝、对立起来了么?

是因为我们日渐麻木、物质化、矫情乃至于过于精致脆弱了么?

珠峰啊,珠峰啊。我们终于来了。

全国每年有44亿人次出游,但根据数据记载,每年只有5万名游客最终来到珠峰,这是中国旅游业皇冠上的明珠。

但我们这天的晚饭真的只有一碗面而已。这是珠峰大本营的帐篷旅馆里此刻能够提供的唯一的食物。

这个帐篷区,就在珠峰大本营。没有永久型建筑,只有两个半永久式的铁皮厕所。我们去的太早,还不到五一,唯一的邮局没有开门。旅行者也来得很少,所以我们只有一碗面吃——普通的挂面,汤里加了红油,打了鸡蛋。

于是我们就可以一手端着面碗,一手拿着筷子,看着远处渐渐隐在暮色里的珠峰,看着渐渐明亮起来的星空,用最简朴的方式,向亘古致敬。

雪域高原觅食记

主要供图:小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