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临死前为什么要发下三桩毒誓: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盛世打杂


相信现在不少人受到委屈之后,下意识都会说自己比窦娥还要冤,或者是说自己跳进黄河都洗不清,《窦娥冤》 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该剧大概内容是窦娥自幼母亲死亡,他的父亲为了进京赶考,把她卖给蔡婆婆家做童养媳,不幸的是,窦娥做了两年的童养媳,丈夫便病死,只剩下她和婆婆相依为命。

在当地有个叫张驴儿的地痞,此人逼蔡婆婆嫁给自己的父亲,他逼窦娥嫁给自己,窦娥坚决的拒绝了这个要求,于是张驴儿怀恨在心,他在窦娥做给婆婆的饭里下药,有趣的是,这碗饭被张驴儿的父亲吃了个精光,张驴儿父亲当场死亡。

这可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张驴儿状告窦娥谋杀自己的父亲,由于当地县令被买通,窦娥在经过一番严刑拷打之后定了罪,最后在窦娥上刑场的时候,她感到自己没有地方可以洗清冤屈,于是对天起誓,自己死后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窦娥被砍头之后,鲜血全部溅在白练之上,天空下起鹅毛大雪,当时的人们都暗自称,接下来当地果然是大旱三年,前两个毒誓是在向人们展示自己的冤屈,可是窦娥为什么要发毒誓大旱三年呢?要知道大旱三年苦的可是百姓。

其实原因很简单,窦娥在当时受到的冤屈,所有百姓都非常清楚,可是没有一个人肯站出来帮她说一句话,周围人的冷漠令窦娥感到了人们的无情。三年大旱颗粒无收,百姓会被逼到极点,这个时候民怨沸天,人们会想起来这都是因为官员害死窦娥才造成的现在这个局面,人们会逼着朝廷为窦娥洗清冤屈,同时也是在警醒封建统治者。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窦娥冤》的全称叫做《感天动地窦娥冤》,这是元代关汉卿的的一部代表作。而窦娥的三桩毒誓也成为了剧中矛盾的顶点,实际上窦娥的三桩毒誓是在揭露社会各个方面的黑暗。



窦娥冤故事梗概

(看过的朋友可以跳过)

窦娥幼年丧母,父亲只是一个穷书生,因为缺少进京赶考的盘缠,所以就把窦娥卖给了一户姓蔡的人家做童养媳,但是没过两年,窦娥的丈夫也死了,整个蔡家就只有她和婆婆相依为命。



当地有个流氓叫做张驴儿,他和他的父亲张老儿欺负窦娥婆媳无依无靠,于是逼迫蔡婆婆嫁给了张老儿。之后,张驴儿还想霸占窦娥,但是遭到了窦娥的强烈反抗。

怀恨在心的张驴儿趁机在蔡婆婆的汤里面下了毒,想着毒死蔡婆婆,然后在逼迫窦娥嫁给自己。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正当蔡婆婆想要喝汤时,因为一时感到恶心呕吐,就让赶过来的张老儿给喝了。于是张老儿就中毒死了。



看到这一幕的张驴儿恼羞成怒,诬告窦娥下肚谋杀了自己的父亲,并且花重金买通了楚州衙门的官员。于是楚州衙门把窦娥抓来后,不分青红皂白的严刑逼供,但是窦娥始终都没有承认。

这时楚州衙门有把蔡婆婆抓来严刑拷打,孝顺的窦娥怕婆婆受不了酷刑,所以选择了承认罪行。于是窦娥被定为了死罪。



当窦娥被行刑的时候,窦娥满腔冤屈无处诉说,于是向苍天发三誓;

自己死后要让这刀过头落,一腔热血全溅在上空的白练上。二要天降大雪,遮盖我的尸体。三要让楚州从此大旱三年!”

窦娥死后,窦娥的三誓也全部应验。当窦娥父亲考取功名后,做了大官,回到了楚州之后,蔡查明了真相,然后把张驴儿处以死刑,贪官污吏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发三誓的原因

窦娥发三誓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因为冤屈无处申诉,而自己又受到了社会处处的逼迫,他埋怨天地不公,却又无能为力。无奈之下,只能以发三誓的方式来抒发自己对命运不公的反抗。



而三誓细致上分析还有其他原因

血溅白练

当窦娥处于死刑无力挣扎只是,她仅有的东西就是这一腔热血。在她看来,自己的血液是神圣的,不能被这肮脏的土地玷污。

所以他立下了血溅白练,直洒青天的誓言。一来是告诉世人自己的冤屈,二来是希望上天能够看到自己的遭遇。



六月飞雪

雪代表了纯洁,窦娥许下六月飞雪的誓言是为了告知世人自己清清白白的来,也清清白白的走。而且当时窦娥的亲人只有两个,一个是下落不明的父亲,还有一个是年迈的婆婆,两个人都没有办法为其收尸,所以在窦娥看来,三尺大雪正好可以掩埋自己的尸体。

大旱三年

这是彻彻底底对贪官污吏的报复,大旱三年,本地百姓必然颗粒无收,贪官污吏无法聚敛钱财。而且古代出现这种情况朝廷也会非常重视,而这一次朝廷正好派遣了窦娥的父亲来这里考察情况。当窦娥冤屈昭雪后,楚州也降下了甘霖。



窦娥的故事是一部悲剧,而她的悲剧不仅仅是含冤而死。更多的是他埋怨天地不公,却在临死之前发下誓言;血溅白练、大旱三年,期待老天爷能够为其申诉冤屈。这也反应了当时的社会,每个人都处在不公之中,却又无力反抗,只能期待不公的老天爷稍稍做一些改变。


我是越关


若说西方有莎士比亚的悲剧,那中国有关汉卿的《窦娥冤》。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评价:“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戏剧中最具震撼力的悲剧,悲剧中最大快人心,善恶终报的正剧。

被父所弃,寄人篱下为童养媳,夫亡成寡,与婆婆相依为命,被恶棍陷害,被判斩刑,所有的不幸都集中在一个弱女子身上,然弱女子敢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临死立下三桩誓愿。

1 血溅白练

“要一领净席,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粘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唱词)

取自苌弘化碧,望帝啼血典故:

苌弘化碧:东周周敬王时,忠臣苌弘被杀,蜀人藏其血,三年,血化为碧玉。《庄子 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望帝啼鹃:相传战国时蜀王望帝,为蜀治水有功,后退隐西山,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泣血。李商隐《锦瑟》:“望帝春心托杜鹃。”

一桩誓愿“让四下里都瞧见”,让周围人远远看见,明白其蒙冤受屈,无辜惨死。

2 六月飞雪

“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唱词)

取自邹衍六月飞霜的典故:

六月飞霜:战国时,邹衍忠于燕惠王,却被陷害入狱。邹衍在狱中仰天大哭,时正炎夏,却忽然降霜。

二桩誓愿“遮掩尸首”,漫天飞雪,保清白之躯。

白色的绢与雪,浸染红色的鲜血,是纯洁与纯净,是刺眼而悲壮,是无声的愤怒与反抗。

3 亢旱三年

“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唱词)

取自东海孝妇的民间传说:

孝妇早亡夫,又无子,赡养婆婆尽孝。婆婆因不想拖累,上吊自缢。而孝妇却由此入狱,屈打成招,被太守杀死。孝妇被斩时,许下三宗愿,如系冤杀,血将倒流、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关汉卿借用了一下。

最后一桩惩治“官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是窦娥最有力的反抗,沉冤昭雪,惩凶锄奸。对恶棍污吏的惩罚,以大旱三年的方式,连累无辜百姓,是创作者的历史局限性。

从示冤到惩凶,是劳动人民有冤无处申,借助上天惩恶扬善的美好愿望的反映,浪漫主义的一种手法罢了。虽当不得真,却是老百姓最质朴最善良的表达,最能打动人心的审美。


一绿浮芳


窦娥冤的故事堪称一个经典悲剧,但窦娥临死前的三桩毒誓似乎有悖常理,与“冤有头债有主”的古训背道而驰,看上去有一种“一人生病全家吃药”的不分青红皂白的滥用愿力的主观企图,似有一瓢水泼二十四个癞痢头之嫌。

确实,造成她的冤屈的乃是污吏恶棍的狼狈为奸,而与广大的平头百姓干系甚微,其实细细琢磨,这种艺术手法只是一种夸张的表达,其目的在于突出窦娥的冤屈之深,而这三个毒誓层层递进的关系更是更进一步强化了艺术表达的力度,站在泛道德意义上刻舟求剑吹毛求疵的对标现实去解读未免大煞风景,这种另辟蹊径的批判与争论毫无必要。

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只是关汉卿借用了东海孝妇这个民间传说故事的合理内核,更易于被受众所熟悉并接受。

这三桩毒誓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更具有持久的穿透力和震撼性:血溅白练
主要讲的是当下,通过这种即时的诡异现象在一瞬间给刽子手带来强烈的心理震撼的同时,也让周围观看的人切实感受到窦娥的冤屈之深。六月飞雪虽然讲的也是当下,但无疑覆盖的范围更广,不仅是周边观看的人,而且是在一定的区域内的人都被这种奇异的自然现象所震慑,这种“大面积的恐慌”进一步衬托出窦娥的惊天动地的冤情,连上天也在这样的冤屈面前有所不忍,而且这种六月飞雪覆盖窦娥的尸首也寓意着上天最终将还窦娥一个清白。大旱三年拉长了时间的维度,这也为将来沉冤得雪埋下了伏笔,上天通过这样的方式引起更高层面的官场上的注意并在追溯这种异象的本源的过程中发现窦娥的沉冤,为最终的平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三桩不合常理的离奇毒誓最后均一一应验,反应了在天人感应的传统观念下的一种朴素的美好愿望,是浪漫主义表达方式在戏剧艺术中的充分体现,使整个故事的情节更加饱满丰富,整个故事脉络环环相扣更加清晰,更好地呼应了故事所要表达的“感天动地窦娥冤”这一主题,也符合人们最质朴的惩恶扬善的心理期待。


吃素的穿山甲


窦娥临死的时候曾经发下了三个大誓,血溅白绫三尺高,六月飞雪三伏天,三年大旱不下雨,显我窦娥天大冤。

这是古代窦娥冤的主人公在临死的时候发的三个誓,来证明自己的冤情。

事情是这样的,窦娥是一个童养媳,丈夫早忘,和婆婆相依为命度日,村里有个恶霸张驴儿父子要霸占她婆媳,窦娥不从,张驴儿想用毒药药死婆婆,没想到把自己的爹毒死了。于是就诬陷窦娥婆婆毒死的。窦娥不忍心婆婆被毒打,就认下了是自己毒死了公公。

但是,窦娥知道自己的冤屈,苦于没有地方申冤,就发下了三个完全不可能的誓言其中一个是把白绫挂在三丈外,三尺高的地方,誓言说“刽子手用刀砍了窦娥的头以后,窦娥的血不流到地上”。第二个誓言是“三伏天下大雪覆盖窦娥的尸体,不要让尸体暴露在空间”。第三个誓言是“从杀了窦娥以后,那个地方三年不下雨”来证明她自己的冤屈。

大家可以想一下,如果不是苍天有眼,来显示一下,谁能知道窦娥的冤情。如果是平常就能出现的事情又怎么能显示冤情。只有在完全不可能的情况出现,才能说明冤情。

总的来说,故事就是故事,如果这三个誓不能实现,怎么会说明主人公的天大冤情。其实这是古代用来教育人不要做坏事的一个方法。


初来乍到197180235


窦娥的冤屈在于那个黑暗的封建社会,被人欺辱,上天无路,下地无门。最后还落得个凄惨结局,她的冤屈,确实闻者悲痛。

行刑前,她怒喊:天,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地,你不分好歹枉为地。随后发下毒誓: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血溅白练是对自己被冤枉的最直接反抗,表示其灵魂不屈,死后也要抗争。

六月飞雪,那场本不该出现的大雪,是窦娥的血,她要让人们都记住这一刻。也是作者关汉卿会人们看戏心态的讽刺和控诉,他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沾有窦娥的冤屈之血。

最后的大旱三年,则是会所有人的一种报复,是会整个社会的不满和发泄,也是作者整个戏剧的高潮。




盛世打杂


天!不分善恶枉为天。地!不分好歹枉为地。只害得我窦娥两泪涟涟!


天,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为天。地,封建体制为地。窦娥是封建体制官僚压迫下的一个代表,一个社会最低层劳苦大众的缩影!

封建社会没有正义,没有公理,没有自由!但是,高压之下,亦有勇夫!窦娥,一个柔弱的女性,天助之下呼天唤地!人在做,天在看,三桩毒誓,桩桩应验!


官逼民反。三年旱灾,是唤醒劳动人民群起而推翻吃人的封建社会!这才是作者所要真正达到的目的!


珅哥谈风水


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这三件事和窦娥被平反是差不多的。

这就好比单身了一辈子的人,忽然找到女朋友,于是决定去买一张彩票。概率差不多是也。

中国古代的县官一个人一般要同时扮演县长、县公安局长、县法院院长三个角色。也就是今天所谓的司法行政不分家。

但是,每个官员的技能天赋是不一样的。比如狄仁杰、包拯、施世纶,这些大牛就擅长破案,身边带个李元芳、展昭、黄天霸,什么案子都破了。

有一些官员擅长治理,比如唐宋八大家有一个人叫“曾巩”,这哥们特别擅长管理辖区内行政事宜。比如有一次大宋军队讨伐安南,路经曾巩的辖区洪州,由于曾巩的准备工作特别厉害,于是大军离开之后,好多洪州百姓都不知道有这回事。

但是曾巩会破案?我怎么不知道?

还有一些官员擅长阿谀奉承……

所以9成以上的官员,对破案本身都没什么兴趣。甚至在许多人看来,命案多了意味着当地治安不好,本身对官员的政绩就是负面评价。同时,限期破案自古就有,懂破案的人就更少了。

所以一般事实简单的案件,县官尽快结案也就是了。

但如果案件稍微复杂呢?遇到青天大老爷的可能性有多少?

冤案不可避免。

所以我们再看《窦娥冤》,就比较好理解了。

窦娥最终洗脱冤案,是因为他有一个爹,窦天童。

窦天童是在首都做官的官员。

中国古代老百姓的识字率是5%。识字能考上进士,再做到京官。这个概率怎么都得在万分之一以上了吧?

差不多三桩毒誓的概率,也是这么多的。


酒骑风


窦娥知道自己的冤屈,苦于没有地方申冤,就发下了三个完全不可能的誓言其中一个是把白绫挂在三丈外,三尺高的地方,誓言说“刽子手用刀砍了窦娥的头以后,窦娥的血不流到地上”。第二个誓言是“三伏天下大雪覆盖窦娥的尸体,不要让尸体暴露在空间”。第三个誓言是“从杀了窦娥以后,那个地方三年不下雨”来证明她自己的冤屈。

大家可以想一下,如果不是苍天有眼,来显示一下,谁能知道窦娥的冤情。如果是平常就能出现的事情又怎么能显示冤情。只有在完全不可能的情况出现,才能说明冤情。

总的来说,故事就是故事,如果这三个誓不能实现,怎么会说明主人公的天大冤情。其实这是古代用来教育人不要做坏事的一个方法。

窦娥冤,以窦娥被押往刑场被悲惨杀害的情景,揭露了元朝吏制的残酷腐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极度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与反抗精神。

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的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社会最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典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


丹东自助旅游小程序


诚如他人认为的那样,“血溅三尺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表现了窦娥面对贪官,恶棍的不屈,怨恨,和不公的惩处对抗。窦娥冤是冤,不过三年的大旱引起了朝庭的注意,于是冤得以昭雪。诚所谓“不是不报只是时辰未到,时辰一到统统报销。”在关汉卿的这部戏剧里张驴儿父子代表了地方上的黑恶势力,县官代表了那些贪赃枉法的只认钱不认理不管民间疾苦的昏官。难道这种事儿仅仅在关汉卿的剧本里吗?不是!朝朝代代都有!要不怎么有黄剿的“杀尽不平方太平”,“林冲雪夜上梁山”,明朝崇祯末年的“吃他的娘,喝他的娘没吃没喝找闯王”?要知道革命战争年代为什么那么多人生生死死跟着共产党闹革命?除了“窦娥冤”外主要是共产党为人民着想,大公无私。试问谁不愿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