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原子99.9...96%的体积都是空的,那可不可以将原子缩小呢?

胡超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是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结合而成。电子在原子核外面分立的轨道上运动,就像是行星绕着太阳系运动一样。但是这里和太阳系不同的是,核外的电子只能够在特定的几个轨道上运动,不同轨道之间没有过度。由于电子和原子核极小,所以看上去整个原子内部就像是空的一样。我们所知道的中微子,由于它极小且和其它离子的相互作用很弱,故而他就可以轻易地穿越任何物质。每一秒中穿过我们身体的中微子就有几千亿个!



既然原子这么空,我们可以把它压缩一下吗?答案是不能。前面也说了,电子只能够在核外特定的轨道上运行,它不能说随便想缩小轨道半径就缩小。它的轨道是严格取值的,不能够改变的!有人说,那白矮星中子星黑洞不就缩小了吗?是的,他们的体积是小,但是代价确实破坏了原子结构。白矮星是外层轨道电子被压出去了形成自由电子,这时候白矮星上已经没有了完整的原子了。而中子星则是电子直接被压到原子核里面,和质子结合形成了中子,也就是说原子核都没有了!黑洞压力更大,所有物质都压碎了!



所以说,在保持一个原子完整性的同时,去缩小原子空间 是不可能的!


PhD肖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的几乎全部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按照卢瑟福的原子模型,电子在原子核外围着原子核转动。

原子没有“外壳”,在经典的原子模型以及玻尔的旧量子论中,电子的轨道半径决定了原子的半径。

以玻尔的氢原子模型为例,基态时氢原子的半径最小,约为0.53乘以十的负10次方米。当氢原子中的电子从n=1的状态跃迁到n=2的状态后,半径变为基态的4倍;跃迁到n=3的状态后,半径变为基态的9倍。射电望远镜还能够观察到氢原子的n为100以上的能级向附近低能级跃迁时释放的电磁波,能级n=100的氢原子,其半径是基态时的10000倍,达到了微米的数量级。

玻尔的模型只能描绘最简单的氢原子光谱,连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都解释不了。到了量子力学中,电子已经没有了轨道的概念,可以认为电子分布在原子内部的整个空间中。电子在不同位置出现的概率是不一样的,按照概率的大小可以绘出电子云,电子云密的地方表示电子出现的概率大,电子云疏的地方表示电子出现的概率小。

跳出能级的概念去缩小原子也是可以的,宇宙中就有很多这样的星球。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子星,质量大一些的恒星晚年会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塌缩成一个半径比较小的中子星。强大的引力将电子压到原子核内,使电子和质子结合成中子,这样的星球就是中子星。中子星的密度很大,米粒大小的中子星物质质量就可能高达数万吨甚至更高。


刁博


岂止是可以,简直是太可以了,宇宙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这样的事情。

我们知道,原子是由致密的原子核和其外围的电子组成的。1909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时,发现大部分粒子都能穿过金箔,只有少部分会被弹回。由于α粒子带正电,遇到带正电的原子核才会弹回,这说明原子核非常小,原子内部原来是空空如也的,电子在很远的轨道上围绕原子核运转,就像太阳和行星一样。当然这种原子的太阳系模型并不准确,不过原子内部空间极其空旷却得到了实验的完美验证。

原子核周围的电子形成电子云,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两个电子不能占据相同的量子态,这样会产生一种被称为电子简并压力的力量,阻止原子被进一步压缩。小于1.4倍太阳质量的非旋转恒星,在其生命演化的末期,由于内部核聚变停止,无法产生热量来对抗引力的坍缩,原子的电子云外壳会被压碎,电子成为原子核之间的自由电子气体,形成大小为太阳半径0.008到0.02倍的白矮星(地球的半径是太阳的0.009倍),密度惊人。

超过太阳质量1.4倍的恒星,在其生命演化末期,电子简并压力也不足以阻止重力的进一步坍缩,电子就会被压进原子核,和质子结合形成中子,恒星也会变成一颗中子星,半径只有数公里到20公里,密度则更是大得惊人。

演化末期坍缩核心质量超过太阳3.2倍的恒星,连中子之间的简并压力也不足以抵抗重力坍缩了,恒星就无可避免会坍缩成为一颗黑洞。

所以原子不但可以缩小,而且可以缩得很小很小,甚至一不小心就会缩没了(进入黑洞的奇点)。


徐德文


这个问题应该这样讲,原子的体积从来都不是确定的,不同的环境中,它的体积实际上会变化很大,但看了一些朋友的答案,大都把原子的体积设定为固定的了,而对它的缩小则是从白矮星,中子星方面去讲怎样缩小,其实缩小原子没那么费劲,我们平时就经常做这样的事情。

虽然原子的体积从来都不是固定的,但是我们还是大概说一下原子体积的情况吧!我们都知道,原子是由电子、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和中子构成了原子核,电子则在外面围绕原子核运行,它的运行速度非常快,不过现在科学家们不再关注电子的速度,而是多以电子云的概念来理解原子,为了便于理解,我们还是先打一个比方吧,就是在实验室环境观测下,假如一颗氢原子的原子核(一个质子)是一个直径一米的球体,那么围绕它运行的电子,还不如个乒乓球大,距离却远在30公里之外,运行的速度快到看上去满天都是它,然而在这个直径60公里的大球中,可观测到的物质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总体积还不到1立方米。



我们以氢原子为例,氢原子是宇宙中数量最丰富的原子,它们不单存在于恒星中,也大量存在于宇宙空间中,而在星际空间中飘荡的单个氢原子,它的体积很可能比上述的举例还要大,但是把它放到不同的环境中,它的体积将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比如我们将氢气挤压到氢气球里面,或者也可以用给自行车打气打比方,当我们将打气筒中的空气向下压缩的时候,原子间的距离就会被压缩,相应的原子的电子与原子核的距离也会被压缩一些,只是幅度比较小罢了,但是肯定会有一些变化的。



我们平时也会看到很多物理和化学现象,比如加热或者冷冻,或者某些元素的化合现象,他们都是在原子层面的状况改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子的体积。

我们再说氢原子,它的体积的不同在木星上体现的比较明显,木星有着丰富的氢元素,它的大气层中也有大量的氢元素,随着木星大气层从表层到底层的深入,其中氢原子的体积就在不断的缩小中,木星大气层的底部有液态氢的海洋,这里的氢原子的体积就会比木星大气层中氢原子的体积小很多,而液态氢的海洋下面是金属氢,原子体积相对液态氢又会小一点。



下面我们这到太阳的内部去看一看,在这里,体积更小的氢原子会由于高温高压的作用被合成为氦原子,当太阳演化的老年的时候,氢元素被消耗殆尽,碳和氧元素唱主角,由于压力不足以继续进行核聚变,太阳将成为一颗白矮星,其自身巨大的引力将促使电子在原子核之间流动,原子的体积就非常非常小了。


但更牛叉的是中子星,当原始质量在太阳的8到30倍之间的大质量恒星发生超新星爆发的时候,巨大的压力会将电子直接压到原子核的质子里面,形成一颗中子,那么如果这时候我们再以前面的比方来形容原子的体积,实际上它已经从我们所说的常态下的直径60公里大小变成了直径1米大小,变化不可谓不大吧。

不过最厉害的还是黑洞了,他可以将这个直径1米大小的球体继续压碎,具体能压到有多小?还没有人知道。



科普大世界


理论上是可以的。原子的尺寸,本来就不是非常固定的,存在一个概率的问题。原子的核心是中子,质子,在周围,弥漫着电子云。电子的分布是按照概率的。在原子的内部,那些巨大的空间里面,都是些什么呢?确切的说,里面还是充满了电子。这就要求我们摆脱那种旧有的思维模式。过去,我们学习卢瑟福的旧原子模型,以为原子就是一个小太阳系,中间是核心,周武是电子在以光速环绕运行。这种原子模式实际上已经摒弃了。现在的原子模型,是告诉你,电子是以概率分布在原子核周围。所以,原子的尺寸也不是非常确定的。

从宏观来观测,在现实世界里面,原子的体积实际上也是在变化的。比如,在木星这颗气态行星上,充满了氢气,而在木星的表面,氢原子的体积就是比较大的。而随着越来越往木星内部深入,氢原子的体积就会被压缩,越来越小。这是原子体积发生变化的一个宏观的例子。


怀疑探索者


如果我们将原子变小的定义为原子塌缩,那么原子可以缩小。以下是具体原理:

先来了解一下原子的结构:原子由质子、电子和中子组成。其中,质子和中子集中在原子的中心区域,它们合起来叫作原子核。电子则以概率密度分布在原子核周围并绕核运动,被统称为电子云。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正电荷和负电荷在总体上相等,所以原子不带电。

对于一个原子而言,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原子核只占原子内部及其微小的体积。电子是以非常高的速度在做绕核运动。如果电子停止这种运动,就会以愈来愈快的速度,被原子核所吸引。直到打在原子核上。此时原子体积就会变得非常小(因为原来电子运动的范围非常大)。这种情况就是原子塌缩。

电子在原子核内并非绕着原子核做快速且规则的圆周活动,而是处于一些稳定的轨道上,在这些轨道上不会发生电磁波辐射,只有电子在这些稳固的轨道(也称为“能级”)之间跳动(也称为“跃迁”)时,才接收或者发出光子,光子的能量就是两个轨道的能级之差,因而光子的能量就是“量子化”的,这就是最早的波尔原子模型。

依据这个模型盘算的氢原子的光谱和试验观测到的十分一致。

以恒星的角度就理论而言,恒星的能量消耗到一定程度,它的物质会收缩挤压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其中原子因为释放了能量,所以电子的能级降至最低,近乎靠在原子核上。所有恒星内部物质的原子结构会遭到破坏。这样一来,原子核和电子之间不再有广阔的空间,原子核像在电子云的海洋里一样,这种状态可以近似地认为是原子缩小了。


镁客网



可是可以的,但原子缩小的条件要求很极端。

要有极端巨大的压力就可以把原子的电子压入原子核,使物质变成中子简并态,就是原子的电子压入了原子核,与质子合并正负抵消,只剩下中子。宇宙中的中子星就是这样一种状态。

中子星是比大阳质量大8倍的恒星死亡时,大爆炸后坍缩形成。在地球上人工是否能制造出这种物质,时空通讯没看到这方面的报道,有人猜测,在具有超高压力的大型加速器里,可能可以做出只能存在极为短暂的原子级中子态物质。




宇宙中比中子星更厉害的是黑洞。

这种天体就不是把原子压碎那么简单了,而是压碎一切,里面的东西再也不能称之为物质,谁也不知道那里面是些什么状态,就象宇宙大爆炸一样,一个无限小的奇点包含着整个宇宙。


有些科学家预测,在这个宇宙还存在介于黑洞与中子星之间的夸克星。

就是把中子质子等基本粒子也压碎了,只由夸克组成,成为为比中子星更为极端的星球。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这样的星球。

如果把地球所有原子压碎,使其变成中子态物质,我们直径为12756公里的地球就会变成一只有22米的球。

一个直径20公里的中子星质量,就相当直径139.2万公里的太阳质量。中子星上面的物质密度1个小拇指头那么大就有10-20亿吨重,逃逸速度可以达到一半光速,就是每秒150000公里的速度才能逃离中子星的引力。



这就是原子压缩的后果,可怕的后果。


时空通讯


答案是可以,实际上把原子缩小的历程就是恒星演化的历史,按着缩小程度的不同对应着不同质量恒星的演化。


按照标准模型,原子确实是空的,原子核只占很少的一点地方,大概是原子体积的两千亿分之一,这已被卢瑟福α粒子轰击金箔试验所证实。质子和中子在克服库仑斥力的强大核力作用下紧紧抱在一起。原子核密度很高,每立方米有10的14次方吨,质量占原子的99.96%,根据玻尔原子模型,核外电子排布在原子核周围广大空间的特定轨道,电子处在一系列分立的稳态上,即轨道量子化,尽管质子和电子之间有正负电荷的库仑力,但根本不足以抵抗泡利不相容原理产生的斥力(电子简并压),电子不会落到原子核上,但是随着天体物理学的发展和天文观测水平的提高,人们发现了大量的白矮星(就是人们常说的钻石星)。

白矮星的钻石核心

它们密度很大,每立方米有10的7次方吨,远远大于普通物质的密度(每立方米22.57吨以下),这说明原子已被大大的压缩了,但还没有达到每立方米10的14次方吨的原子核密度,这说明原子中的电子已脱离轨道成为自由电子,这种自由电子气体将尽可能地占据原子核之间的空隙,从而使单位空间包含约物质大大增多,密度大大提高了,相当于压缩了原子。形象点说,这时的原子核是“沉浸在”电子之中,但电子还并没有进入原子核。


1928年印度裔美籍科学家钱德拉塞卡计算出白矮星的上限为1.44个太阳质量,超出这个上限,恒星自身的引力将大于电子简并压(此时恒星热核反应的燃料耗尽)而把电子压进原子核中的质子,使质子变成中子,压缩掉原子的剩余空间,整个恒星变成完全有中子紧密组成的中子星,密度大得惊人,达到每立方米为10的14次方吨到15次方吨,此密度也就是原子核的密度。

地球如果被压缩成中子星,直径会变为22米。至此原子意义上已经不存在了。原子的空间被全部压缩掉。恒星收缩为中子星后会因为角动量守恒导致自身高速旋转并发出脉冲信号,因此中子星又叫脉冲星,由于它具有稳定的频率和亮度,科学家常常用它来导航和测距,中子星成为宇宙间的“灯塔”。



当然中子还可以压缩,因为中子还不是基本粒子,1936年原子弹之父美国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发现中子星的上限为3.2个太阳质量,超出这个上限,恒星的引力大于中子简并压而继续收缩,最终有两种归宿,一种是经过无限坍缩形成我们熟悉的黑洞,变成一个密度无限大、时空曲率无限高即体积无限小的“奇点”,至此原子被真正缩小没了;


另一种归宿是形成介于中子星和黑洞之间的所谓“夸克星”,这是近年来人们提出的理论上的星体。

至此,我的回答完毕,欢迎评论。


物原爱牛毛1


答:当然是可以的,甚至在“原子核”中都是非常空旷的,一样可以被压缩,但需要非常高的压力才行。


对于一个原子,原子核直径只有整个原子直径的百万分之一,电子和原子核之间是空的。



原子核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量子力学使得两者不能彼此接近,电子的排列规律,遵循着量子力学中的泡利不相容原理。


那么我们有办法,压缩电子和原子核之间的间隙吗?

答案是肯定的!

目前唯一的方式就是通过引力,引力是四种相互作用中最弱的,但是引力有个特点,就是不限距离和质量,只要有足够的质量,就能产生足够强的力。




当一颗超过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在末期的时候,因为核聚变减弱,使得核聚变产生的力量无法抵抗引力的力量,于是发生超新星爆炸。


这时候,恒星内核的原子将被瞬间压碎,电子坠入原子核与质子中和,变为中子;被压碎的原子只剩下原子核,而且是只有中子的原子核。


这些被挤到一起的中子,组成了中子星,这时候泡利不相容原理阻止了中子继续塌缩,中子简并压力对抗着强大的引力。



如果恒星质量更大,那么在超新星爆炸时,中子简并压力也将无法抗衡引力,原子被压碎后,中子也将继续被压碎,形成夸克星。



当然,如果引力继续再大,那么夸克也将被压碎,形成可怕的黑洞。


好啦!我的答案就到这里,喜欢我们答案的读者朋友,记得点击关注我们——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问题有点不严谨,不用加上“如果”两字,事实上原子的绝大不分空间确实是空的!

那么如果是这样,能不能将原子压缩呢?答案是:不但可以,而且可以!

要想将原因内部空间压缩,需要一些极端的条件,我们平时见到的自然条件远不能压缩原子内部空间,简单来说需要极其强悍的引力!

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两类天体的形成过程就包含了压缩原子内部空间,分别是中子星还有黑洞!

中子星,顾名思义,是由中子构成的天体,通常情况下是大质量恒星(通常为太阳质量8-20倍)在燃料耗尽后向内急剧坍塌后形成的,巨大的引力甚至连电子简并压也承受不起,电子被迫向内压缩,与质子融合为中子,最后也只剩下中子,所以被称为“中子星”!

如果恒星的质量更大(通常为太阳质量20倍以上),原子内部空间被压缩的效果就更加明显,恒星死亡后就会形成宇宙中最恐怖的天体,黑洞!黑洞可以说是原子内部空间被压缩到极致的产物,它是如此怪异,以至于我们熟悉的经典物理定律在那里都不适用!

中子星和黑洞都是超新星爆发后的产物,而超新星爆发可以说是最恐怖的宇宙事件之一,它所产生的能量超乎想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