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同事眼中的張小平跳槽民企事件:在新單位他可以獨當一面

因為被冠以“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標籤,前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研究員張小平跳槽民企事件,引發廣泛關注。

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隸屬於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六研究院。

劉志讓告訴北青報記者,相比過去,研究院這兩年被民營火箭公司挖走的人多一些,但是張小平的離職不存在影響任務的問題,劉院長表示,研究院的技術骨幹很多,張小平主要搞論證、研發和理論計算,水平是有的,但因優秀的骨幹較多,所以對全局並不會產生太大影響,但是研究院也會反思更多的方式,留住人才。

張小平在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的一名前同事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張小平的確是一個很重要的骨幹。他離職有多種因素,不僅僅是工資原因。

張小平離職影響中國登月?

9月26日,一份疑似蓋有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公章的題為《張小平參與我所型號研製情況》的截圖在網絡流傳。

《張小平參與我所型號研製情況》稱,該單位原低溫發動機副主任設計師、研究員張小平離職,對該單位四型發動機的方案論證及研製工作造成了極大影響,尤其是480噸液氧煤油發動機在2018年二季度的研製過程中出現了深層次的技術難題,甚至從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到我國載人登月重大戰略計劃的論證和策劃工作。該文還表示,“不願看到、也無法接受因個人的離職而影響到國家重大的戰略項目”。

前同事眼中的张小平跳槽民企事件:在新单位他可以独当一面
前同事眼中的张小平跳槽民企事件:在新单位他可以独当一面

圖為網傳的《張小平參與我所型號研製工作》截圖

對此,張小平原來所在單位的上級單位負責人對北京青年報記者表示,“網傳蓋有單位公章的文件屬實 ,系單位提交地方政府勞動仲裁庭機構的文件之一。5月20日,單位向仲裁庭提交了仲裁請求,同時提交了前述文件。9月19 日仲裁庭開庭,並向張小平出示了此文件,張小平遂在朋友圈大量轉發。”

該負責人同時表示,該文件為一個下級研究所所擬定,“行文表述的確不妥,訴求又不太明確,外送信息把關有漏洞,以後在處理類似文件時需要反思的事情比較多。”

對於這一說法,一位張小平在研究所工作時期的同事卻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這個情況他不瞭解,但這個文件是針對張小平的,張小平怎麼可能見著?為什麼要發?其感到難以理解。

那麼,張小平的離職會不會影響中國的登月計劃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長劉志讓表示,研究院的技術骨幹很多,張小平主要搞論證、研發和理論計算,水平是有的,但因優秀的骨幹較多,所以對全局並不會產生太大影響。

前同事眼中的張小平

那麼,張小平究竟為何要離職呢?

9月26日當天,有微信公號以《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為題,發佈了上述截圖,引發廣泛關注。該文還提及,張小平的待遇原先在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的薪資為12萬一年,跳槽後加入了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年薪直接達到百萬。不過,這一說法尚未獲得當事方證實。

有科研人員透露,按張小平的級別,稅後年收入大約在20萬元左右。

對此,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的一名員工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張小平的確是一個很重要的骨幹。他離職有多種因素,不僅僅是工資原因。

澎湃新聞記者在中國知網查詢到張小平的多篇論文顯示,張小平現年48歲(1970年出生),2008年已為高級工程師,研究領域為液體火箭發動機系統。

在張小平所屬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官網2015年9月20日刊載的一篇題為《“長征六號”首飛成功 “動力心臟”陝西製造》的新聞稿中,張小平當時的身份為航天六院液氧煤油發動機副主任設計師。

張小平在離職前,在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的身份是研究員。他的一名前同事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如果這個職位算高,那他還能走嗎?”

據張小平的這名前同事介紹,張小平在原單位屬於老同志,已經工作了20多年了,當上研究員這個職位也有很多年了,在原單位也算是水平很好的研究員。而和張小平一樣48歲位列研究員職位的,在業內也很普遍。

說起張小平的為人,他的這名前同事評價,“張小平在工作上是一個很嚴謹的知識分子,是一個兢兢業業認認真真幹活的好同志,非常非常熱愛工作,工作態度很好。是個專家型人才,不僅發表了論文,也有很多著作。”

按《張小平參與我所型號研製情況》所述,張小平在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作為項目主要成員,參與了120噸液氧煤油發動機、480噸液氧煤氣發動機、8噸變推力液氧煤油發動機、10噸液氧甲烷發動機、百噸級液氧甲烷發動機等國家重大型號研製及預先研究任務,長期負責低溫發動機總體設計研究及技術把關,離職前任低溫發動機副主任設計師職務。

《張小平參與我所型號研製情況》稱,作為這四型發動機總體室系統級專家,張小平個人的離職對這四型發動機的方案論證及研製工作均造成了極大影響,尤其是480噸液氧煤油發動機在2018年二季度的研製過程中出現了深層次的技術難題,急需發動機技術專家開展集智攻關工作以便儘快確定後續發動機研製方案,該發動機的方案和研製進度將直接關係到我國重型運載火箭的方案選擇和研製進度,甚至從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到我國載人登月重大戰略計劃的論證和策劃工作。

不過,關於上述說法,9月27日下午,北京青年報援引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長劉志讓的說法稱,張小平“本人擅自離職,經多次談心做工作無效,為挽留此人,單位通過法律途徑提起仲裁,在提供給相關機構的材料中有誇大其作用和貢獻的表述,被其及網絡利用進行炒作”。

“在新單位屬於可以獨當一面的角色”

張小平工作了20多年的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隸屬於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六研究院。

官網資料顯示,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是我國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研究、設計單位,隸屬於航天科技集團推進技術研究院。現有在職職工1500餘人,研發設計人員1000餘名。

50多年來,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成功研製出60餘種液體火箭發動機,應用於導彈、火箭、衛星及飛船各個領域,參與了我國曆次衛星發射和重大飛行任務,有“中國航天動力之鄉”的美譽。其中,“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幾型發動機曾榮獲國家質量金獎和國家質量銀獎。

對於張小平的這次離職,他的前同事認為,這屬於自由選擇,是正常的人才流動。張小平離職去到新單位後,已經在新單位屬於可以獨當一面的角色。

今年4月,湖州日報的一篇報道提及,張小平作為藍箭航天技術有限公司企業代表,赴湖州開發區環保分局辦理企業建設項目“區域環評+環境標準”改革環評文件承諾備案。該報道還引述了張小平的一句評語:“不到一週就把環評的所有流程都辦好了,速度很快!”

至於傳言中的百萬年薪,前述張小平前同事說,研究員這個級別的,年薪百萬也不算多,和張小平同等級別的人跳槽後,還有拿得比他還多的。

在他看來,張小平離職既不是跑到外資企業,也不是跑到國外,而是在中國企業,不會有什麼問題,法律上是過得去的。

不過,科技日報的一則報道提到,航天“國家隊”由於其任務特殊性,技術人員離職除了常規手續,還要根據原崗位經歷一至兩年的脫密期,其間不能在其他單位工作。張小平屬於重要涉密人員,脫密期為兩年。他的跳槽,其實已經違反了這項規定。劉志讓表示,院方一是想留住他,另一方面即使他決意辭職,也希望先調整到非保密崗位,度過脫密期再走,“這樣好歹還有工資拿。”

張小平跳槽的公司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火箭研製和運營的民營企業。

官網資料顯示,藍箭空間聚焦中小型商業航天應用市場,致力於研製具有自主 知識產權的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及商業運載火箭,可完成產品設計、製造、測試和交付全流程任務,為全球市場提供標準化發射服務解決方案。

綜合天眼查和啟信寶的數據,藍箭空間的法定代表人為張昌武,註冊地址為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張昌武也是該公司的實際控制人,直接和間接持有該公司近六成股權。藍箭空間的股東眾多,以創投基金為主,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金風科技,002202)持有該公司9.26%股份。

今年4月,藍箭航天宣佈完成B輪2億元人民幣融資,該輪融資由金風科技(002202)領投。按藍箭當時的說法,該公司已經累計獲得各類投資超過5億元。這其中不乏政府資金,其中包括2017年獲得西安市高新區投資基金數千萬元A+輪融資,以及浙江省湖州市提供的超過2億元的軍民融合專項綜合投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