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戴河頻道

8月19日,在盧龍縣潘莊鎮西蔡莊村綠禾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黃瓜種植大棚前,10多名農戶正忙著將剛剛採摘好的旱黃瓜打包裝車。“直接進超市!”農戶張曉輝高興地說,“有合作社搭橋,基地生產的100多萬斤蔬菜不愁銷。”

西蔡莊村是傳統的農業村,村民主要以種植甘薯、玉米、花生等作物為主,村集體負債48萬元,2011年,西蔡莊村被確定為省級貧困村。

為拔掉貧困“根”,2011年,村兩委多次召開村民代表會,謀劃產業發展路子,在市、縣扶貧辦大力幫助下,西蔡莊村確定走“合作社+基地+農戶”產業化扶貧路子,發展設施蔬菜,改變村莊貧困狀況。

發展設施蔬菜需要大量資金,為彌補資金缺口,在爭取上級資金的基礎上, 5名村兩委幹部帶頭自籌資金300萬元,貸款300萬元,租地150畝,在鎮裡15000畝農業示範園規劃區內,建設壽光第五代高標準溫室大棚25個、硬化村莊至園區道路1.7公里,為發展設施蔬菜打下良好基礎。

鼓勵村民利用個人閒置土地,參與設施蔬菜發展。合作社與農戶就首批150畝設施蔬菜項目佔地達成協議,確定以租賃形式,將土地供合作社統一使用。合作社與參與群眾簽訂協議,吸納群眾以資金、土地、勞動力、扶貧資金等方式入股,有效壯大設施蔬菜發展實力。

經過幾年的精細化管理,今年,西蔡莊村草莓、西紅柿、黃瓜已經開始上市銷售,總產量可達75萬多公斤,並與市裡的廣緣超市實現“農超對接”。“我們力爭五年內使176戶,301人實現脫貧致富,人均增收2500元,人均生活水平達到4650元。”村黨支部書記劉立輝說。

西蔡莊村“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扶貧路子只是我市創新扶貧模式、走可持續健康發展扶貧開發之路的一個縮影。

近兩年來,為有效放大專項扶貧資金效能,我市選擇了一批村幹部能力強、村班子團結好、群眾基礎好的貧困村,圍繞扶貧工作機制創新,進行了一系列有益嘗試。

在青龍滿族自治縣隔河頭鎮大森店村,推行“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扶貧模式,通過採取使用扶貧資金入股村養羊合作社,實現了股權到戶、效益到戶的精準扶貧目標。採取整合荒山土地流轉,實現了絨山羊規模飼養效益。

創新的產業扶貧模式,首先是以扶貧資金為“槓桿”,“撬動”幫扶單位、村民投資扶貧項目的積極性。市扶貧辦根據大森店村山多地少、村兩委班子團結帶領村民致富作用好的特點,就引進經濟效益好、養殖風險低、出欄率高的絨山羊養殖項目,同駐村幫扶單位河北煤炭地質局進行多次座談,聯合幫扶單位,確定在大森店村打造青龍絨山羊種羊繁育基地。建立完善的“黨支部+合作社+養殖基地+農戶”的運作管理模式,羔羊成活率逐步上升,三年可繁殖10000只純種絨山羊,實現全村人均增收1500元。

以土地流轉為手段,實現產業化扶貧新突破,鼓勵村民將個人閒置山場、土地入股合作社。目前,大森店村已實現了1000畝山場、30畝土地的流轉入股,產業扶貧覆蓋率達到100%。全村形成了以絨山羊養殖為核心,兼顧黃冠梨種植、食用菌培育等多元化發展的產業化發展脫貧格局。

產業化扶貧多點推進,積極扶持推進青龍安子嶺鄉白蟒山村種豬養殖基地、青龍鎮蘇杖子食用菌繁育基地、隔河頭鎮城山溝村蘋果種植基地、盧龍縣潘莊鎮西菜村設施農業大棚基地建設,目前,五個產業化扶貧實驗基地也均呈現出良好發展勢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