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A股正式「入富」了!逾百億美元增量資金已在路上,十問十答解惑「入富」有啥影響

剛剛,A股正式“入富”了!

今日早間,指數提供商富時羅素宣佈,將A股納入其全球股票指數體系,分類為“次級新興”。

刚刚,A股正式“入富”了!逾百亿美元增量资金已在路上,十问十答解惑“入富”有啥影响

為了“入摩”,A股闖關四次才在2018年成功,2016和2017年A股也兩度闖關“入富”,但富時羅素兩度先後以市場過度干預、股票停牌率高等問題為主要理由而拒絕了將A股納入其新興市場指數。

這次“入富”,終於在2018年成功了!

“入富”了,股民朋友能不能富?暫時還不知道。但下面這幾個關鍵問題,卻應該知道!

1.“入富”究竟是啥?

MSCI指數是由全球第一大指數公司明晟公司(MSCI)提供,一個國家的股票如果被納入MSCI指數,就叫“入摩”,意味著這些股票會進入全球頂級大機構的投資籃子裡。A股被納入MSCI指數,一個直接的影響就是會吸引很多國際大機構的資金流入A股。

與明晟公司類似,富時羅素則是全球第二大指數提供商,其官網介紹,目前約15萬億美元資產以富時羅素指數為基準。一旦“入富”,同樣也有大量資金會開始進入A股。

2.納入比例是否更大?

富時羅素CEO馬克·梅克皮斯(Mark Makepeace)曾公開表示,如果富時羅素決定9月將中國內地股票納入其旗艦指數,其對中國內地股票的權重可能高於競爭對手明晟公司(MSCI)。

3.會帶來多少資金?

據富時羅素估計,跟蹤全球指數和全球新興市場指數的被動基金中,約有40%以富時羅素指數體系為基準,60%以MSCI指數體系為基準,即追蹤富時全球和新興市場指數的資金總規模小於MSCI。

但廣發證券指出,雖然追蹤富時環球及新興市場指數的基金規模小於追蹤MSCI指數的基金規模,但預計A股在富時環球及新興市場指數中的權重高於MSCI。A股如納入富時指數,預計給A股帶來的短期資金流約為120億美元,與納入MSCI相當。

4.“入富”將何時生效?

從納入步驟而言,申萬宏源證券指出,如果考慮到指數的穩定以及根據納入科威特經驗,富時羅素可能採用分兩步納入的方式,初步納入時間可能在2019年9月,但互聯互通單日額度放開不排除一次性納入的可能性。

從同樣納入次級新興市場的科威特經驗來看,儘管2017年9月富時羅素宣佈科威特將納入次級新興市場,但是直到2018年9月24日才正式第一步納入,第二步納入將在12月24日落地。

如果考慮到指數穩定性的話,富時羅素納入A股可能也會採用兩步走的方式。但目前互聯互通單日額度已經放開到520億,一次性納入A股從技術上看障礙並不大,也不排除一次性納入的可能性。富時羅素首席執行官曾公開表示在公佈結果之後將在一年內落實納入A股。

5.兩大指數為啥要搶A股?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事,就在富時羅素指數將正式宣佈是否將中國A股納入其指數體的關鍵時刻,全球第一大指數公司明晟(MSCI)卻在25日公開宣佈考慮進一步擴大A股的納入因子,到2019年8月將A股大盤股納入因子提升至20%,A股佔MSCI新興市場指數權重提升至2.8%;到2020年5月將A股中盤股納入因子設定為20%,A股佔MSCI新興市場指數權重增至3.4%。

對此,星石投資認為,全球兩大指數編制公司為了爭奪A股市場,大有兵刃相見之勢。背後的邏輯是對A股投資價值的認同,說明A股價值得到了國際主流投資機構的認可,指數公司才有動力盡快將A股納入至合理比例,從而吸引更多資金跟蹤其指數。

6.是否會改變A股走勢?

國盛證券指出,A股外資配資比例提升是大勢所趨,“入富”短期有望為修復行情提供增量資金:

首先,對外開放背景下,未來外資配置A股比例仍有很大提升空間,目前A股外資佔比僅為2.6%,遠低於日、韓、臺灣等海外市場,國際資金仍在“水往低處流”;

其次,經過前期調整,A股估值已處於底部區域,在國際比較中也處於較低水平,從股息率、股權風險溢價等指標來看,對長線資金已有明顯配置價值,疊加近期穩匯率、穩信用政策逐步落地,外資增配動力有望階段性增強;

第三,長期來看,外資對A股市場的影響力和定價權將進一步增強,尤其對以大消費為代表的白馬龍頭。短期則有望為修復行情提供增量資金。

不過分析人士也指出,無論是“入摩”還是“入富”,都要降低對市場的短期預期,著眼於長期影響。

7.“入摩”後A股怎麼樣了?

安信國際研報指出,自MSCI宣佈將A股納入指數以來,市場反應普遍正面,開設了超過4600個新的互聯互通戶口,北向資金增加460億美元。

數據顯示,在A股納入MSCI以來,北上資金累計淨流入超過1000億元。隨著A股納入MSCI因子提升至5%,8月份北上資金明顯加速了配置A股力度,淨買入金額387.29億元,創下“入摩”以來單月最高金額。與此同時,高達4621億元的成交金額也刷新了年內最高紀錄。

8.外資對A股哪些影響?

浙商證券結合歷史與國際比較,總結了外資對 A 股影響。

就投資者結構而言:外資佔比仍較低,尚未改變 A 股以散戶為主的投資者結構。以上交所數據來看,A股仍以散戶為主,2007-2016年散戶成交佔比維持在80%以上,而機構投資者成交佔比多在15%以下,兩者力量對比懸殊。目前外資(QFII和北上資金)持倉佔流通市值比例僅為2.12%,MSCI納入帶來增量資金約1224億元,佔流通市值比0.32%,對外資佔比提高有限。目前A股外資力量並未改變A股以散戶為主的投資者結構。

就外資對大盤影響而言:外資力量強弱決定對大盤走勢的影響,A股外資話語權仍較為薄弱。結合A股外資歷史,QFII反向佈局,調倉領先一年,北上資金跟隨大盤變動,外資流入並未對A股走勢產生實質性影響,更多是對短期資金面及情緒面的積極影響,大盤走勢仍取決於其自身影響因素。未來隨著A股對外開放程度加大,外資有望對大盤走勢產生更強的影響。

就外資對投資風格影響而言:重倉行業因地制宜,外資傾向集中持股和大市值個股。A股行業配置上QFII與北上資金大同小異,均超配消費、低配週期;投資風格上,持股集中,偏向大市值、低估值、高盈利、高股息。從境內外對比來看,外資重倉行業主要受到當地行業發展情況的影響,而非具有特定行業偏好。投資風格均具有高集中度特徵,偏愛大市值股票,但是對估值和盈利能力的偏好有所不同。

9.外資近幾個月都買了什麼?

從外資持股的行業分佈來看,招商證券指出,以全部A股市值分佈為基準,外資總體明顯超配消費(日常消費和可選消費)和醫療,低配中上游行業,且陸股通低配金融,QFII低配信息技術。

具體來看,2018年二季度末,QFII和陸股通持股中消費(日常&可選)分別佔比 39.2%和43.1%,較A股總體高出不止20個百分點。陸股通持股中金融佔比(13.15%) 明顯低於A股總體(23.8%),而QFII持股中金融行業佔比(26.5%)與A股總體較為接近。

外資高比例持A股的基本思路是精選龍頭,兼顧價值成長,部分股票的持股佔自由流通股比例已經超過30%。

金融地產資源品等傳統行業,格局相對固定,外資持股明顯以大為美,積極配置確定性高的大盤藍籌。

消費服務類行業,外資集中持倉白馬股,在行業集中度提升背景下,尤其偏愛具有行業定價權的公司,且公司股息率基本處於行業偏上水平。

TMT行業,外資不僅重倉持有穩定增長的龍頭,也積極佈局持續投入研發、成長性較高的細分龍頭。

10.跟著外資買股靠不靠譜?

招商證券指出,陸股通整體持倉較A股取得了明顯的超額收益,但在A股大幅下調中也難以獨善其身。

2017年3月以來,陸股通持股相對上證綜指/滬深300均有大幅超額收益。截至目前陸股通總體相對上證綜指有近27%的累積超額收益,相對滬深300指數有近14%的累積超額收益。

進一步分析會發現,超額收益在2018年6月中旬達到最大值,之後超額收益逐漸縮小。表明在上半年陸股通相比A股仍具有超額收益,但是進入6月以後,消費股降幅較大,而外資重倉新消費,一定程度導致外資投資收益的優勢有所減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