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改革開放第一個十年中,中國殘疾人事業的若干個第一

第一屆全國假肢工作會議

1979年10月,民政部組織召開第一屆全國假肢工作會議。會議制定了《按照專業化協作的原則實行假肢標準零部件專業化生產的方案》和《假肢科學研究和新產品研製規劃》兩個重要規劃,大大促進了我國假肢生產的標準化和專業化。

第一個殘疾人的民間組織

你知道吗?——改革开放第一个十年中,中国残疾人事业的若干个第一

1982年,北京病殘青年俱樂部成立,這是中國第一個殘疾人的民間組織。在北京的帶動下,全國的殘疾青年都動起來,大連、西安、大同、瀋陽、廣州、武漢等許多地方都成立了殘疾人自己的組織。

第一次宣佈殘疾人不是“廢”人

1983年,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制定的《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宣傳提綱》,將“殘廢人”改稱“殘疾人”,第一次宣佈殘疾人不是“廢”人。

第一次聾兒聽力語言康復實驗

1983年,北京同仁醫院開始嘗試開展聾兒聽力語言康復實驗,那是關於聾人康復最初的實驗。當時中國盲人聾啞人協會經民政部批准開始籌建中華聾兒語言聽力康復中心(後改名為中國聾兒康復研究中心,現名為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研究中心)。

張海迪第一次獲得黨和國家領導人題詞

你知道吗?——改革开放第一个十年中,中国残疾人事业的若干个第一

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宣傳張海迪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張海迪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獲得兩個美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

同年 5 月,中共中央發出《向張海迪同志學習的決定》。黨和國家領導人鄧小平、葉劍英、李先念等八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先後為張海迪題詞,表彰她積極進取,無私奉獻的精神。

舉辦第一屆國際殘疾人康復學術報告會

1984年6月1日,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派出代表團出席在葡萄牙里斯本舉行的康復國際第15屆大會。大會一致同意接納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為該組織的正式會員。

1986年2月23日,第一屆國際殘疾人康復學術報告會在中國舉行。

第一塊殘奧會金牌

你知道吗?——改革开放第一个十年中,中国残疾人事业的若干个第一

1984年,我國第一屆全國殘疾人運動會在合肥舉行。當年我國首次派出傷殘人體育代表團,參加在美國舉行的第七屆夏季殘奧會。在這次殘奧會上盲人運動員平亞麗為中國奪得歷史上首枚殘奧會金牌。

第一所殘疾人高等院系

1985年,山東省濱州醫學院在教育部、衛生部、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的支持下創辦了臨床醫學二系。這是我國第一個專門招收肢體殘疾學生的高校院系。

1987年,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成立,成為我國第一個面向全國招收盲、聾和肢體殘疾學生的高等教育學府。從此很多殘疾青年有了圓夢大學的機會。

第一次全國盲人按摩工作會議

1985年,中國盲人聾啞人協會在河南省洛陽市召開首次全國盲人按摩工作會議,總結經驗,大力推廣盲人按摩。

1987年,民政部首次在北京按摩醫院舉行按摩專業高級技術職稱評審會,評選出一名主任醫師,對全國盲人按摩行業是一個巨大促進。

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第一次演出

1987年,在黨和政府的特別關懷下,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和中國盲人聾啞人協會主辦“首屆全國殘疾人藝術調研”。

同年9月27日,30多位殘疾演員組成藝術團,參加了首屆中國藝術節,宣告了中國殘疾人藝術團誕生。

第一次殘疾人抽樣調查

1987年,國務院批准進行全國第一次殘疾人抽樣調查。根據這次抽樣調查的結果推算總體,全國各類殘疾人總數約5164萬人。

殘疾人事業第一個“五年計劃”

1988年,國務院批轉了《中國殘疾人事業五年工作綱要(1988 年—1992年)》,這是我國殘疾人事業第一個“五年計劃”。此後從國家“八五”計劃開始,殘疾人事業被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

第一次全國優秀特教工作者和殘疾人自學成才表彰大會

1986年,首次全國優秀特教工作者和殘疾人自學成才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鄧樸方、王魯光為首批獲獎的435名優秀特教工作者和11名自學成才的殘疾人頒發榮譽證書和獎金。

你知道吗?——改革开放第一个十年中,中国残疾人事业的若干个第一

第一次參加世界殘疾人職業技能比賽

為積極響應和參與“聯合國殘疾人十年”系列活動,1986年,王魯光率團參加世界殘疾人職業技能比賽。

你知道吗?——改革开放第一个十年中,中国残疾人事业的若干个第一

中國殘聯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988年3月11日-15日,中國殘聯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標誌著中國殘聯正式成立。

中國殘疾人事業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再次掀開新的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