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很多国学大师,却只有一个严复

他说,“革命时代,学说万千,然而施之人间,优者自存,劣者自败。”

严复(1853年12月10日~1921年10月27日)是清末最有影响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

世上有很多国学大师,却只有一个严复

他是第一个开眼看世界者,翻译《天演论》等大量西文书籍,打开了国人的眼界。

他是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也致力于中小学教科书的编译与编审。

他始终心忧民族命运,为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而努力。

他被康有为称为“中国西学第一人”(康有为语),且“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毛泽东语)

世上有很多国学大师,却只有一个严复

民国时期,我们出了很多的国学大师,他们在传播中华文化火种这个意义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只有一个严复,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教育救国”,编写教科书

严复13岁时家道中落,可他凭借出众的头脑,以第一名成绩被公派到英国学习。但在英国留学时,严复的专业成绩并不突出,他反而广泛吸收了大量西方先进思想。归国后,他又参加了四次科举,却数次名落孙山。

因此,他后来将教育国民放在政治变革的首位,说:“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

世上有很多国学大师,却只有一个严复

他在复旦公学出任校长期间,每每亲自批阅学生的翻译作品,并聘请美国武官来学校教体操,一时传为佳话。有个趣事说,严复碰到在作文中宣扬平等博爱思想的考生,当场掏腰包给10块银元,事后还说,可惜女儿年纪小,不然真可以嫁给这个考生。不论事情真假,他爱学生之才的心情是真的了。

清政府想要编纂一本教科书作为中小学指定读物,便聘请了严复为译书局总办。严复对教科书编写主旨、内容、审查……各种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认为学部在教科书审查过程中应该起到“举其纲”“定其简”的作用,但不主张编写统一教科书。

严复还提出,在遵循教育宗旨的前提下,对教科书的审定和选用应该持宽松态度:“立格不必过严,取类亦毋甚隘,但使无大纰缪,而勿与教育宗旨乖戾,有害学童道德脑力者,皆许销售,听凭用者自择,且为之力护版权”。

在他提出“开民智、鼓民力、新民德”后,他始终将希望寄于教育,由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人。

世上有很多国学大师,却只有一个严复

“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

虽然鸦片战争加快了西学东渐的进程,但是外国译介到中国来的书籍还是以自然科学为主(洋务运动倡导),严复正是改变这一局面的人。他受到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推动,开始大量翻译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书籍,传播西方各种已经流行起来的学术理论,涉及到哲学、政治学、法律学、经济学、社会学、逻辑学、伦理学等诸多方面。

从1895年至1909年,严复先后翻译了八部西方名著,都是当今重要的社科文化书籍:

赫胥黎的《天演论》(1898年出版),严复最著名的翻译作品,首次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生物进化观点介绍到了国内。吴汝纶在此书序中称赞:“自吾国之译西书,未有能及严子者也”胡适在《四十自述》中生动叙述自己作为学生的感受:“《天演论》出版社之后,不出几年,便风行全国,竟做了中学生的读物了……在中国屡次战败之后,在庚子辛丑大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他不但撰写了《生物竞争,适者生存论》的论文,并且将自己的名字也改为“适之”。

鲁迅在《朝花夕拾·琐记》中也记载在南京做学生时,“星期日跑到城南去买了来,白纸石印的一厚本……一有闲空,就照例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

世上有很多国学大师,却只有一个严复

天演论手稿

亚当·斯密的《原富》(1901——1902年出版),现在又叫《国富论》,总结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经验,是西方古典经济学最经典的一本书。

斯宾塞的《群学肄言》(1903年出版),又译《社会学研究法》,有力地把社会学介绍进入中国。

约翰·穆勒的《群己权界论》(1903年出版),又译《论自由》,反映了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理论,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是人类幸福的首要因素

甄克思的《社会通诠》(1904年出版),把人类社会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从“蛮夷社会”到“宗法社会”,再到“国家社会”,相当于后来通常说的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三种社会形态。

孟德斯鸠的《法意》(1904——1909年出版),又译《论法的精神》,提出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

约翰·穆勒的《穆勒名学》(1905年出版)

耶芳斯的《名学浅说》(1909年出版)

世上有很多国学大师,却只有一个严复

严复手稿

在译书时,严复特地选取西方学术文化中具有很高科学价值的书籍,希望它们能同时对中国社会有所裨益。它们的翻译出版给中国知识界带来了一阵新的浪潮,也第一次让时人看到,原来世上还有那么多精彩的思维宝库,闪烁着思想的光辉。

正如胡适所说:“严复是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梁启超对于清末西学输入颇有微词,但也很看重严复翻译的书:“时独有侯官严复,先后译赫胥黎《天演论》,斯密亚丹《原富》,穆勒约翰《名学》、《群己权界论》,孟德斯鸠《法意》,斯宾塞《群学肄言》等数种,皆名著也。虽半属旧籍,去时势颇远,然西洋留学生与本国思想发生关系者,复其首也。”

严复不仅独立翻译了大量有学术价值的西学名著(从译本的选择到文字的翻译,全部出自他一人之手),开阔了国人的思想视野,而且提出了从事翻译的学术原则和标准,即“信、达、雅”翻译原则。

“信”是指忠实于译本原意,“达”是指译文通顺,“雅”是指译文力求典雅。这三条标准时时还被提起,作为翻译的基本思想。

自严复起, 中国人开始主动向外国思想文化学习,这份功劳,除了严复谁能担得?

世上有很多国学大师,却只有一个严复

墓碑上刻四个字: “惟适之安”

在经历了变法维新失败、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等一系列事件后,严复从政治活动中撤离,晚景总显得有些落寞,他将自己的一腔志气放到了注点《庄子》上。1920年他回到家乡侯官,说“还乡后,坐卧一小楼,看云听雨之外,有兴时,稍稍临池遣日……槁木死灰,唯不死而已,长此视息人间,亦何用乎?”

他自我宽慰道,“以此却是心志恬然,委心任化。”

世上有很多国学大师,却只有一个严复

1921年10月27日,严复在福州去世。临终遗言:“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他的墓碑上,刻着四个大字——“惟适之安”。“唯适之安”出自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意思是只要感到舒适就安于如此。

这四字正是严复的毕生智慧:惟适之安,做到自己舒适的地步就好了。

纵观严复的一生,破除旧的封建文化,建立近代新文化的典范,虽然其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保守性,但称之为“中国近代新文化的奠基者”是毫不过分的。

世上有很多国学大师,却只有一个严复

严复的遗书

严复病逝之前,还给家人留下了一封遗书,数年后我们回头看,还是能从中得到五条人生的经验。

世上有很多国学大师,却只有一个严复

第一条,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

严复的一生就是不断挑战封建旧法的一生,为了社会进步不断变革。

第二条,须知人要乐生,以身体健康为第一要义。

身体健康永远是最重要的,严复深知鸦片的苦害,晚年却仍无法戒掉,也沦为了人生的一个污点。想来他也是很后悔的。

第三条,须勤于所业,知光阴时日机会之不复更来。

青年时代是最好的学习时光,严复学习、翻译的高强度工作都是争分夺秒地完成,让后人十分佩服。

第四条,须勤思,而加条理。须学问,增知能,知做人分量,不易圆满。

世事不易圆满,也即严复告诉我们的四字智慧:“惟适之安”,做到舒适的地步便好,不必刻意苛求完美。

第五条,事遇群己对待之时,须念己轻群重,更切毋造孽。

个人与群体孰重孰轻?在严复心里,一定是群体大于个人,个人要为整个国家、社会奉献的。这强烈的家国情怀,才是严复能成为“近世中国第一人的缘由”。

世上有很多国学大师,却只有一个严复


今日重读严复的遗嘱,若能深悟这五点,既可以修身齐家,也适用治国平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