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帝真的是碌碌無爲的庸君嗎?

在大部分人的眼裡,清朝道光帝就是那個庸庸碌碌、穿補丁衣服、罷黜能臣的無為君主,是他的無能才導致清朝逐漸被外族侵略,根本無法與他的先祖們相提並論,但實際上是這樣嗎?道光帝真的無能嗎?未必!

你可能不知道,他也自幼修文習武,不僅漢學基礎紮實,武功也相當了得。

道光帝真的是碌碌無為的庸君嗎?


據說道光的射術被他爺爺乾隆誇獎過,清人野史《春冰室野乘》上卷裡記載:道光八歲的時候,就跟著爺爺乾隆帝去木蘭圍場打獵。

一行人走到張家灣的時候,乾隆命令各王比試射箭,道光呆在一旁觀看,等這些叔叔伯伯射完後,他也躍躍欲試,拿了把特製的小弓箭(類似彈弓)連中三發,乾隆觀後大樂。

天理教徒起義事件:

天理教又稱榮華會、白陽教,是清初創立的白蓮教支派之一,嘉慶十三年,林清出任掌教後,將其改稱天理教。在那場戰鬥中,道光手持彈弓力戰數十名匪徒,保衛了皇宮的安全。

道光帝真的是碌碌無為的庸君嗎?


1813年9月16日,剛剛結束了一年一度“木蘭秋狄”的嘉慶皇帝,正在京郊的丫髻山行宮休息。一封來自京城大致內容是“宮中遭襲,皇父速歸”的加急快報,卻嚇出了冷汗,這封“快報”來自他的二兒子旻寧(也就是後來的道光皇帝)。前一天下午由太監劉得才引路,天理教徒陳爽等一大隊人馬,衝進皇宮,與裡應外合的一大幫反動太監,在皇宮內殺得人馬亂翻。這一路人馬攪得紫禁城內頓時炸了鍋,親王貝勒駕車逃命,宮女太監四散逃竄,甚至就連護軍統領也沒能堅守崗位,準備溜之大吉。生死時刻旻寧站了出來,他率先衝出上書房,命人把他的“鳥槍”拿來,並安排太監爬上牆垣打探情況。現牆頭的匪徒,他毫不猶豫的開了兩槍。鳥槍又稱火繩槍,靠燃燒的火繩來點燃火藥,火繩槍在火器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是現代步槍的直接原型。旻寧的確有兩下子,他動作迅速,槍法精準,這夥人發覺院內有高手,便不再敢貿然翻牆。眼看戰局有變,逃竄的人群重新聚攏,其他的阿哥也開始反擊。危急關頭二阿哥旻寧發揮了領袖的才能,他下令各門戒嚴,又派人去調集援軍。旻寧令禁軍乘勢在宮內搜殺殘餘天理教徒,又到儲秀宮安慰皇后,命三弟在皇后身邊時刻保護,不許離開,同時在西長街佈置警戒,以確保皇后安全。最後他還不忘飛章上奏,向嘉慶皇帝報告這次事變的經過。

道光帝真的是碌碌無為的庸君嗎?


雖然在宮內護衛和京城禁軍的內外夾攻下遏制住了匪徒的攻擊,但很多人轉入“地下”潛藏在紫禁城中,警戒遠沒有解除。幾個小時後天剛矇矇亮,匪徒們準備放把大火將皇宮付之一炬,火剛點著原本晴空萬里的天空,頓時風雲突變,電閃雷鳴。其實這場大雨對禁軍的殺傷力也挺大的,“鳥槍”的火藥受潮後,基本就失去了攻擊的能力,他們只能重新握緊佩刀四處巡邏。

此時,正在乾清宮外巡邏的旻寧,看到幾個企圖二次翻牆的匪徒,隨即掏出了自己的秘密武器 -- 彈弓。清人《南亭筆記》中曾寫道:“道光(旻寧)最愛玩彈弓,練就了一手百步穿楊的絕技,常常把飛過皇城的麻雀射落。”旻寧從小練就的這個絕技,在這一刻還真派上了用場。雖然雨滅了火,但是天理教匪徒們並沒有停止攻擊的意思,一道閃電照亮了整個皇城,匪徒們完全暴露了自己的行蹤,旻寧瞄準後連發數彈,攀爬牆壁的人無不倒地,暫緩了匪徒翻牆的速度後,旻寧也沒了“彈藥”,他順勢跑入乾清宮。這時他看到一個人站在殿脊上,正揮舞令旗,看樣子是在號召同夥進攻。他察覺到事情不妙,便快速揪下衣服上的金紐扣當做“子彈”,結果一發就將這個人擊落,摔死在了殿下,眼看帶頭的倒下,其他人也作鳥獸散。

道光帝真的是碌碌無為的庸君嗎?


經歷了這場突發的劫難,旻寧人氣大增,群臣上奏無不快贊,嘉慶也用“有膽有識,忠孝兼備”這八個大字,給予了他極高的評價,並冊封旻寧為智親王,給他的“鳥槍”也起了個霸氣的名字“威烈”。

事後查明,這是一次有組織、有預謀的天理教徒作亂,事件的策劃者是天理教領袖李文成與林清。在震驚之餘嘉慶皇帝在罪己詔中寫到“從來未有事,竟出大清朝。”以表達自己的憤懣。這就是當時震驚全國的“紫禁城危機”,史稱林清事變。

香港電視劇《金枝欲孽》第一部最後一集的那場動亂,講的就是這個故事。

所以,道光帝並不是我們認為的碌碌無為,清朝的滅亡還是因為歷史的車輪,封建主義社會走到了盡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