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行業圍攻的美團,市值4千億超過京東小米,王興身價440億

全行業圍攻的美團,市值4千億超過京東小米,王興身價440億


文字|米娜


在互聯網圈,王興的脾氣出名的溫和。

三年前有位記者前去採訪王興,卻因為總總原因遲到了近一個小時,王興一直坐在辦公室看書等他。見面後對方連忙道歉,王興笑笑說:好,開始吧。

在北京望京的美團點評(下稱“美團”)辦公樓裡,多年來,身為CEO的王興一直待在一個上百人的大開間,跟一幫工程師一起辦公,出門遇見同事,還會笑著點個頭,就像公司的一位普通員工。

跟王興開過會的人知道,他習慣傾聽,思維清晰,總是在聽完團隊意見後再做決定。甚至他後來說,希望自己少做決策,把權力下放給管理層。

在新生代互聯網巨頭TMD(今日頭條、美團、滴滴打車)中,與張一鳴和程維相比,王興低調得讓人一度忘記了他的存在。甚至很長一段時間,外界都不瞭解王興這個人。

同樣,美團在很長時間內,也是讓人看不透的。它的邊界在哪裡?它的核心競爭力在哪裡?這是很多人的疑問。

如今的美團,業務線拉得越來越長,幾乎半壁互聯網江山都是它的敵人。

曾經有一度,美團被“黑”得很慘,鋪天蓋地的負面傳聞席捲而來。美團市場部工作人員曾笑稱,有種“明教”樹敵眾多,互聯網江湖中的六大門派隨時要來齊攻光明頂之感。

美團成了對手眼中的“明教”,但王興卻不是張無忌。關於對手太多的問題,王興並不太在意。他的態度十分明確:“數量並不是問題。在對手這件事上,就像開車一樣,你得偶爾看一下後視鏡,但你不能盯著後視鏡開車。”

是以,王興低調依舊,且沒有因此增加公司在廣告或公關費用方面的投入。

有一位跟王興有過多次接觸的人士告訴《今晚財訊》:在王興看來,最重要的是把產品做好,讓美團的用戶滿意,錢應該投到用戶身上。至於這些流言蜚語,很快就會過去的。

於是,腥風血雨中,王興始終保持著“任他風吹雨打,我自巋然不動”的姿態。這種姿態讓他的對手一度很無解:你急,他不急;你罵他,他不吭聲。真刀真槍的拼業務線吧,人家比你狠。

一番較量下來,滴滴、攜程、餓了麼、大眾點評等公司都體驗了一把什麼是“敵人悄悄地進了村”。

香港人眼中的美團

9月20日,美團(股票代碼:03690)正式在港交所上市。上午9點鐘,王興身穿深色西裝與王慧文等高管現身港交所。美團開盤價達72.9港元,市值達4003億港元。在王興的簡短上市致辭中,他用了七個感謝:感謝3.4億用戶、470萬合作商戶、60萬外賣小哥、5萬公司員工以及投資人等。

今年6月25日,美團提交赴港上市申請。

一位不願署名的香港券商高管告訴《今晚財訊》,美團在中國香港的知名度很低,香港人是幾乎不知道美團的。因為香港面積小,人工費高,根本就沒有外賣文化,美團的那些到店、到家的業務,在香港也很少有人用。

但出人意料的是,美團此次在香港的路演,居然還獲得了超額認購,整體估值也高於此前品牌度在香港更高的小米。據老虎證券的投研團隊統計,美團在港獲得1.7萬人認購,金額26億元,相當於公開集資額17.29億元的1.5倍。

香港的投資者究竟是怎麼看美團的呢?上述香港券商高管稱,儘管不熟悉這些具體業務,但在投資者看來,美團最核心的競爭力是團隊。“美團幾乎在每一個領域,都是在擁有強大對手的情況下後來居上的。餓了麼、大眾點評、攜程都做得比它早,在初期實力也都比它強太多,但後來都被美團逐步超越了,由此可見這支團隊的分量。”

也有香港的機構投資者認為,如今國內大型平臺型的互聯網公司很少,再造一個美團是幾乎不可能了。國內幾家頭部的互聯網公司都是要賭的,在如今行情不好的時候,進行一些投資是有必要的。

還有香港的投資人拿王興跟另一位香港人熟悉的創業者——順豐速運總裁王衛相比,認為這兩人有一些共同點:低調、務實、挑戰巨頭時有狠勁。

有意思的是,這兩人最後都跟阿里巴巴決裂了。而且這兩人的公司都完成了獨立上市。

69港元,這是9月17日美團在香港上市的最終定價。按此計算,此次美團將募資約49億美元,估值為534億美元。其上市後的市值,將超過目前市值在400多億美元的小米和京東,排在阿里巴巴、騰訊和百度之後,坐上新生代互聯網巨頭的第一把交椅。

上述香港券商高管稱,機構投資者對美團的估值,主要還是參照的阿里巴巴。兩家都是平臺型電商,只不過,阿里以實物商品為主,美團點評則以吃喝玩樂的服務為主。

這大概也可以說明,為何美團的估值比小米高。“很簡單,小米參照的是硬件公司,資本市場看的是盈利狀況,硬件公司是按照盈利乘以PE(市盈率)來估值。而對於平臺型電商,資本市場則不太看重盈利,而是按照收入乘以PS(市銷率)來估值。”上述香港券商高管稱。

最典型的就是亞馬遜與蘋果。亞馬遜多年不盈利,但市值在今年9月成功突破萬億美元大關,成為繼蘋果之後,世界上第二家踏進“萬億市值俱樂部”的美國企業,其股價在過去五年間上漲超過6倍。儘管今年第二季度亞馬遜的淨利潤只有25.34億美元,相當於蘋果淨利潤的22%。

王興曾表示,希望美團未來能成為服務業的亞馬遜。但老虎證券的一位分析師對《今晚財訊》表示,美團與亞馬遜從業務到運營上都有很大的區別,唯一相似的就是近幾年的貝佐斯和王興都有意在公司現有基礎上涉獵更多的業務單元。

不過,也有一些香港投資者對美團的未來表示擔憂:“美團的四個業務方向都有很強的對手,但真正讓人擔心的對手只有阿里。”

就在美團上市之前,阿里宣佈將成立一家本地生活服務公司,同時持有餓了麼和口碑,並稱已獲得了30億美元的投資承諾。“這是一場持久艱苦戰,阿里是絕對不會輕易讓步或放棄的。”上述香港投資者說。

另一方面,美團在今年4月以37億美元總價收購摩拜,隨後宣佈進軍打車領域,這也讓一些香港的機構投資者看不懂。“出行對美團而言是個雞肋,它是幹不過滴滴的。”上述香港券商高管表示。

老虎證券的分析師也認為,美團在業務上的核心優勢是擁有外賣和餐飲的高頻流量,而公司壯大的原因就是這些流量帶給低頻業務形成的網絡效應。但新的打車業務,面臨的投入和風險都很大。

敵人和朋友

整個上市路演過程中,身為美團第一大股東的騰訊再次力挺美團,認領了達4億美元的基石投資。另有Oppenheimer、Lansdowne、高瓴資本、Lansdowne、高瓴資本也參與了基石投資的認購。

騰訊在香港資本市場上影響力巨大,這讓美團的上市之路平順了不少。

根據招股書顯示,目前騰訊是美團的最大股東,佔股20.14%。緊接著紅杉資本和王興的股份旗鼓相當,均在11.44%左右。除兩大高管穆榮均2.5%和王慧文0.73%的持股外,其他投資者持股53.74%。

而馬化騰、馬雲與王興的關係也為香港的投資者所關心。美團和阿里巴巴、騰訊之間糾纏的“三角關係”始於2015年,美團與大眾點評合併後,美團正式與阿里交惡,轉投騰訊陣營。

阿里與美團走到今天這一步,更重要的是這兩家電商平臺的很多業務線——如酒店、機票、旅遊等都有直接的利益衝突,這導致雙方要麼合二為一,要麼你死我活。正如阿里巴巴CEO張勇所言,“對於被收購公司而言,重要的是跟阿里打通血脈,一起發生化學反應”。但王興一直試圖保持美團的獨立性。

而騰訊則需要一個本地生活場景的支付入口,王興就順勢而為將美團緊緊捆綁上了騰訊的戰車。除此之外,王興選擇騰訊也因為騰訊總裁劉熾平所說的——騰訊允許投資的公司保持自己的文化氛圍。

創始人的氣質,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公司的文化。相比較阿里而言,美團與騰訊的氣質更像,兩位創始人都是理工男,馬化騰學的是計算機,王興學的是電子工程。理工男有一個典型的思維方式就是遇到問題,定下目標,想盡辦法解決它。

這兩家公司還擁有相似的產品經理文化,都強調用戶體驗第一。兩者制定策略也會圍繞著用戶需求和體驗來打磨產品和服務,創新也是從下往上的。而阿里一直是戰略驅動的,強調從上至下的執行。

一個有意思的細節就是,因為覺得市場上的im(企業通信軟件)不好用,美團在創業初期就順手研發了一款大象im產品給公司內部用,後來又幹脆研發了一整套大象企業OA管理系統和客服系統給自己用。

而如今的今日頭條和滴滴,仍在用著阿里研發的釘釘。同樣,在雲業務上,美團從一開始就選擇自己做,而不是像其他公司那樣採購市場上成熟的技術產品。

“有什麼業務是騰訊不做的麼?”2010年7月9日,騰訊QQ團購網上線,這讓王興如聞驚雷,也如坐針氈,他鬱悶地將這個問題拋給了騰訊。

如今,又有人將這個問題拋給了王興:“有什麼業務是美團不做的麼?”

“中國領先的生活服務電子商務平臺”——這是招股書中美團給自己的定位。在過去8年,美團瘋狂地拓展業務線。目前,美團的業務版圖已經深入到餐飲外賣、生鮮零售、到店、出行、家政服務、共享單車、旅遊、酒店、機票、火車票、金融等領域。

當年的騰訊,在即時通訊、門戶、遊戲、電子商務、搜索等領域無所不做。它總是默默地佈局、悄無聲息地出現在你的背後;在恰當的時候出來拼殺一番,慢慢地將市場蛋糕逐漸吞掉,最終成為整個市場的龍頭。

這一切跟美團有種似曾相識之感。但不同的是,如今美團面臨的局面更為複雜。

進攻之路

當年的“明教”,曾在光明頂上面臨著少林、武當、峨眉、崆峒、華山、丐幫六大門派的圍攻。如今的美團,直面的遠不止六大門派的互聯網強敵。

美團的業務分為四大板塊:到店(餐飲及智能支付)、到家(生鮮零售和外賣)、酒旅、出行。每個板塊,都面臨著極其強大的對手。

在四大業務板塊中,餐飲外賣佔比權重最大。今年前4個月,餐飲外賣佔美團總收入的比重為61.2%。

然而,餐飲外賣戰場卻是最激烈殘酷的,美團直接面對的對手是巨頭阿里巴巴。2017年,餓了麼合併百度外賣後,今年4月份,阿里又花費95億美元全資收購餓了麼。

雖然,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的報告數據,今年一季度美團外賣市場份額佔比59%,餓了麼僅佔36%。但餓了麼宣稱,今年夏季補貼的30億元只是開始。而滴滴又宣佈進軍外賣市場,這讓外賣戰場再度焦灼起來。

阿里成立本地生活服務公司後,正在通過天貓、盒馬、餓了麼和口碑打造自己的新零售版圖。慢慢地,阿里新零售佈局中的每一環,可能都會與美團旗下產品形成直接對抗。

這種對抗現在已經發生在美團外賣和餓了麼之間、大眾點評與口碑之間,而美團的小象生鮮在制衡著阿里的盒馬鮮生,美團酒旅則一直比拼著阿里的飛豬。

在酒旅板塊,美團最大的對手攜程在商旅及中高端星級酒店中仍佔據優勢,但美團在大量中低星級酒店中優勢明顯。按照大數據監測平臺Trustdata發佈的數據,今年二季度美團酒店以6790萬訂單量、7290萬間夜量,雙雙位居行業第一,超越攜程+去哪兒+同程藝龍三家總和。

對美團來說值得欣慰的是,2017年到店、酒店及旅遊業務的年度交易金額為1580億元,毛利率高達88.3%,是業務中最為成熟的部分。

在出行領域,滴滴仍佔據著絕對壟斷地位。滴滴成立6年燒掉了1500億元才站到今天的位置,快的、Uber、嘀嗒、首汽約車、易到、神州等都想挑戰其霸主地位,卻一直未能如願。美團打車在進入南京、上海兩站之後,尚無新進展。

共享單車方面,整個共享單車行業仍未找到盈利模式,而背靠阿里的哈囉出行勢頭強勁,同時市場屢有傳言稱阿里或滴滴將收購ofo。不論ofo落入誰家,對美團收購的摩拜來說,都是強大的挑戰。

之前,王興認為,現金儲備是檢驗一家公司能不能支撐多元化業務的重要標準。根據招股書顯示,截至2018年4月30日,美團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262.7億元。而美團所在的外賣、打車、共享單車三個領域,又是目前國內互聯網領域三個最燒錢的戰場。美團這些現金流,並不能算得上充裕。

在王興看來,“上天、入地、全球化”就是未來科技企業發展的主要方向。2018年被王興稱為美團的全球化探索元年,正式開啟“向世界輸出”模式。今年以來,美團也在嘗試將打車業務延伸至國外。

隨著海外業務的逐步拓展,美團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的認知度將會提升。而此次香港上市,將是美團全球化之路跨越性的一步。而境外投資者會如何理解美團,將影響到美團後續的股價表現。

在上市之前,王興可以百分之百地專注產品,可以帶領團隊“雖萬千人,吾往矣”。而上市之後,王興還需要向全球投資者解釋進攻的邏輯是什麼,進攻的底氣在哪裡。雖然偏執一隅不代表安全,但進攻就一定更安全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