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念不忘——戴尔与中国改革开放不得不说的故事

廿念不忘——戴尔与中国改革开放不得不说的故事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过去这40年,中国坚持融入全球价值链,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成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过去这40年,中国利用外资的水平不断提高。有统计数据显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超过2800家,外资企业占中国企业的数量不到3%,但提供了1/10的城镇就业,贡献了1/5的税收、1/4的工业总产值、近1/2的进出口。许多在华长期投资兴业的外企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变和辉煌成就。它们不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贡献者,同时也是受益者。在中国开展业务整整20年的戴尔就是最好的例证。

01

“我这四十年”

(1978-2018)

很多出生在10月1日的人,名字中很可能带有“国庆”两个字。事实上,个人的命运也总是与国家的命运相联系。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始之年,在当年12月举行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定了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1979年,当时只有15岁的黄陈宏博士跟年龄相差许多的“老三届”一起参加了高考。坚信“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黄陈宏最终考入了复旦大学物理系,专攻等离子体物理专业。

就是这样一个在入学时英语还不是很灵光的年轻人,在上个世界80年代兴起的出国潮中,于1987年来到美国继续求学。当时,黄陈宏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多学一些知识和本领,回国后能够报效祖国。1998年,黄陈宏回国,那时正值3G蓬勃发展的时候。看到中国改革开放20年日新月异的变化,当时手握13项技术专利的黄陈宏也跃跃欲试,希望尽快投入到改革开放的洪流之中。

几十年在外企打拼的经历,让黄陈宏从一个十分特殊的角度,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和进步。“30年前初到美国时,感觉一切都很新鲜,物质丰富,基础设施先进。”黄陈宏话锋一转,“但是现在,美国的基础设施已经非常老旧,而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中国人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大量‘独角兽’企业不断涌现,市场中蕴藏着许多新的商机。”

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社会和市场的发展,不仅让企业受益,而且也让个人的命运发生了转折。

02

戴尔这二十年

(1998-2018)

从1998年到现在,戴尔深耕中国市场已经整整20年。始终坚守“在中国,为中国”原则的戴尔,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在此,我们仅撷取戴尔在中国发展的几个关键时间节点,重温那些精彩的戴尔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片断。

1998年,戴尔在厦门建立工厂。我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是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厦门的地理位置优越,彼时半导体行业下游的很多供应商都来自我国台湾,而厦门距离台湾地区非常近,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另外,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厦门制定了一个具有前瞻性的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这些都是促使戴尔下决心在厦门安家的原因。

对于厦门来说,能够吸引一家国际大厂落户,说明厦门的经济发展和规划是成功的。对于戴尔来说,厦门是打开中国市场的一个非常好的立足点。多年来,双方的合作不断走向深入,戴尔在中国的快速成长与厦门市的很多创新想法、手段密切相关。黄陈宏举了一个例子,当时厦门当地的基础设条件不像现在这么好,如果遇到停电,工厂就没办法生产。而戴尔厦门工厂备用的电力系统与厦门机场的备用电力系统是同一套系统,这就保证了即使有特殊情况发生,戴尔厦门工厂的正常运营也不会受到影响。如果没有厦门这个稳定的大后方,戴尔又怎能放心地在市场上冲锋陷阵?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同一年,戴尔在中国的累积产量达到100万台。3年时间,产量从零到100万台,戴尔开启了中国增长加速器。

“这意味着我们选择厦门是正确的,也意味着我们当初采用的商业模式是正确的。伴随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戴尔的生产制造本地化战略是成功的。”黄陈宏回忆说,“1998-2001年期间,中国GDP的增长一直保持在8.0左右。我们赶上中国经济发展的高潮。”

众所周知戴尔中国4.0战略,这一战略的发展和深化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也紧密关联。2000年以前是戴尔中国1.0战略时期,当时戴尔以直销为主,后来才慢慢建立了多种经营的各种渠道。当初,迈克尔·戴尔在创建戴尔公司时就抱定了一个想法,做出最优性价比的产品,为普通大众提供用得起的计算机。时过境迁,今天的戴尔科技集团始终不忘初心,仍旧希望利用科技创新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与迈克尔·戴尔最初创建公司的想法一脉相承。“我们想通过本地化的生产,制造出性价比更优的产品,将先进的技术落地在中国,从而推动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让所有企业和个人都能够获得更加强大的计算能力,享受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好处。”黄陈宏表示。

2013年,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年,戴尔成都全球运营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戴尔积极影响中国政府的号召,融入开发西部的洪流。在中国西部,成都拥有绝佳的地理位置。成都借力“蓉欧+”战略融入“一带一路”,中欧班列蓉欧快铁有效覆盖了中亚、南欧地区。成都如今已成为戴尔在中国的又一个重要的生产制造基地。戴尔在中国生产的产品从成都经过铁路运输到欧洲,比以前采用海运方式节省了大量时间和成本。

2015年,迈克尔·戴尔访华,亲自发布了戴尔中国4.0战略,而黄陈宏本人就是戴尔中国4.0战略的总设计师。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红利正渐渐消失。一些跨国企业考虑到人工成本问题,开始将工厂向东南亚地区搬迁。而戴尔非但没有从中国撤出,反而再次重申对中国的承诺,以及在中国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扩大本地生产能力,扎根中国市场。这就是“在中国,为中国”戴尔中国4.0战略的核心。

“我们会继续投入,继续扎根中国。中国是戴尔全球最重要的生产基地。”黄陈宏表示,“我们将进一步融入本地的生态系统,其中将重点打造四大生态系统,即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合作建设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与服务商合作建设的虚拟现实生态系统、与数家国内企业合作的混合云生态系统、与多家厂家合作建设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我们希望以这些生态系统支持产业升级,支持国家宏观战略的落地。”

03

念念不忘“在中国,为中国”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是40年还是20年,都只是弹指一挥间,过去的成绩无论多么辉煌也只能是历史,而未来要从眼前做起。在新的形势下,在华经营的外企必须坚定地做好本土化工作。

黄陈宏认为,戴尔在中国发展,最重要的关键词是“在中国,为中国”。无论是过去的20年,还是未来的20年乃至更长远,戴尔都要与中国的客户、合作伙伴风雨同舟。北京大学曾经做过一项研究,戴尔与其上下游合作伙伴一年在中国支撑了100万个工作机会。这就是风雨同舟的具体表现。

当前,数字化转型是最紧迫的任务。数字化改变了整个业务模式、经营方式乃至生活方式。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做出正确的决策,创造新的业务模式,提供更好的体验。

在过去三年中,戴尔一直不遗余力地倡导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并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模式和路径》研究报告。报告紧抓数字经济发展新趋势,分析中国产业现状和国际经验,探索数字化与传统产业转型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出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模式,从国家、行业、企业三个维度提出了一系列科学、可靠、操作性强的转型推进建议。

“有一次,我带领管理团队与深圳的一个客户进行交流,学习他们的数字化转型成功经验。客户在谈到与戴尔合作的原因时,重点提到了‘在中国,为中国’戴尔中国4.0战略。这让我非常感动。”黄陈宏表示,“戴尔中国4.0战略已经是一个非常深入人心的战略。它指引我们更好地融入中国整个IT行业。”

戴尔并购EMC后形成了现在的戴尔科技集团。黄陈宏认为,戴尔科技集团当前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将两家伟大公司的解决方案整合在一起,为客户、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多的价值,助力数字化转型。如今,Dell EMC的解决方案已经推向市场,特别是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大数据解决方案、数字中心解决方案、云计算解决方案等推出后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

谈到未来的发展,黄陈宏着重强调了几个“继续”:继续推动在西部的发展;响应国家号召,继续推动“互联网+”,尤其是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继续推动扎根市场,扎根中国,进一步加大投入,为客户提供优秀的解决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