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府志》載「因山形似駝」的駱山石窟,爲何在「文革「時倖存


駝山位於山東省青州市西南,明嘉靖《青州府志》載“因山形似駝”,故名“駝山”。圖為登臨山起始處,山前石壁之上的明正德年間兵部尚書喬宇篆書“駝山”二字,現今,此二字至今依然醒目。

駝山石窟位於山頂南面,共五座洞窟和一摩崖造像,造像共有638尊。其中最大者通高約6米,最小者不到30釐米。

駝山石窟是中國北周至唐代佛教石窟寺。

造像題材,依其形象和銘文的記載,主要有下面幾類:一是西方三聖像;二是釋迦牟尼像;三是千佛像;四是觀世音菩薩像;五是天王、力士像;六是供養人像,供養人像是出錢建造者為自己及其親屬所造。

造像造型神態各不相同,種類豐富,細節經得起考究,可以窺見匠人精湛的技藝。

文革時期為保護石窟造像,山下居民自發組織起來,日夜在山上巡邏,從而避免了珍貴文物的流失與被盜。

駝山摩崖石窟造像群是山東省內最大的摩崖石窟造像群,也是我國東部保存最為完整的石窟造像群之一,對研究我國古代雕塑、繪畫藝術和佛教發展史有極其重要的價值與意義。

1988年,駝山石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