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国君说“我蛮夷也”,为什么说自己是蛮夷呢?

鸢飞九天2018


楚君熊通说自己是蛮夷,主要是对周室分封的爵位不满(楚是子爵,在五等爵中排第四),可是周王拒绝提升其爵位,熊通便以“我是蛮夷”的借口,挣脱中原礼制的束缚,自立为楚武王。

下面我把这件事来龙去脉说一下。

楚的先祖在周成王时,受封楚地,号为楚子。楚国位于南方,周围是蛮夷区及小诸侯国,当时天下重心在中原,南方蛮夷区被认为是荒芜之地。在历代君主的不断开拓下,楚国的领地越来越大,由原先一块小小的封地,变成拥有辽阔疆域且颇具实力的大国。

熊通是楚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君主之一,他雄心勃勃,把楚国推进到一个全盛的时代。为了对抗强势崛起的楚国,汉水以东的诸侯国联合起来,成立反楚同盟,这个同盟以随国为核心。

公元前706年,熊通率楚兵团越过边境线,攻入随国。随侯派宠臣少师前往谈判。见了熊通后,少师质问道:“我国并无什么过错,贵国为何大兵压境呢?”

熊通的回答颇为霸道:“我是蛮夷,如今中原各国都背叛了天子,互相攻伐杀戮,我有军队,想来参与中原的政事,请周王室提高我的尊号。”我是蛮夷,说得多直爽,今天不是竞于道德、逐于文明的时代,而是争于气力的时代。我是蛮夷,我有气力,我有军队,我也要当家作主。

可是楚国的地位还是太低了,只是子爵,只能称楚子。你看,人家叫齐侯、鲁侯、郑侯,连随国都称随侯,可楚国地盘这么大,还不能叫楚侯,只能叫楚子。这爵位太小了,没面子,所以熊通说,你们帮帮忙,去周王那里疏通一下,提高我的爵位,得称楚侯才行。

为什么熊通要说这个事呢?一方面是迷糊一下少师,淡化楚国攻打随国的目的;另一方面,熊通确实也希望能捞个侯爵,提高地位,随国是姬姓国,与周天子原本为一家,在周王那儿说得上话。

不久后,随侯赴洛邑觐见周天子,在周桓王面前提出提高熊通爵位的申请。

没想到,周桓王闻之变色。

刚在繻葛之战中挨了一箭的周桓王,对诸侯们失去信心了。世道变了,这些诸侯都成乱臣贼子,熊通早不提晚不提,偏偏在他狼狈不堪时,来要求提高爵位,这不明摆着是落井下石吗?这不是公然的要胁吗?欺人太甚,真是欺人太甚。

周桓王黑着脸,二话没说,一口回绝了。

消息传到楚国,熊通“噌”的一声跳了起来,大怒道:“我的先祖是周文王的老师,死得比较早,后来周成王封我的祖先熊绎为子爵,居住在楚地。自楚开国以来,南方蛮夷无不归服,功劳这样大,周天子并没提高楚国的爵位。老子也不用他封了,老子就自己来提高尊号了。”

熊通自立为楚王,史称楚武王,公然与周王分庭抗礼。

中国一直以来的观念是“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天下只有一位共主,这个人才可以称为“王”,周王就是天下之共主,这是一种政治秩序。

兴起的楚国政权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了。楚国就象一个正在茁壮成长中的孩子,要摆脱一切的束缚,就象楚武王所说的:“我是蛮夷”,是蛮夷,就不用受到周礼文化的束缚,周王朝已垂垂老矣,呆滞、僵化、衰退、毫无生机;而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激情的楚国正成长,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熊通自封楚王,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虽然周王室不给予承认,但实际上楚国已是独立于周王室,也不再尊“周王”这个天下共主了,在汉水、淮河一线,划地割剧,雄霸一方。


君山话史


象形文字蛮,虫指狮子和老虎那种猛兽,或者兽王,蛮即盘踞长江沼泽和丛林地区的老虎。夷是指江河盘绕,蜿蜒曲折富饶地带以及这个地带的人民。蛮夷现在听起来是贬义词,可是在秦汉以前的文字记录中是强大的国家和民族的意思。

我们的历史总是基于黄河流域文化中心论的老套路,以北方周朝的文献来解释。楚从始至终都是与黄河流域对等的国家,就如美国与加拿大一样,从来没有隶属关系。

周建国初为了安抚南部的强楚,就割让一块地给楚,对内说封楚。就如汉初供奉强大的匈奴国,对内美其名曰和亲本质是一样的。其实,周朝建国大典时,楚国只是派了王家一个不知轻重的年轻人来朝贺,犹如一个现代外交官一样,并没有参加周王的任何战役,即无功者。一个外交官无功受禄得一块地,可以推测他背后的楚人有多强大。

楚王说自己是蛮夷,相当于现在说我强大帝国,不与你周王尿一壶。一个侵略者找借口伐随,当然不会明目张胆地说我来攻城略地的,戏说我是来讨封的,我们能把这话当真,那你真是小看了九头鸟祖先的智慧。


幻想的野草


确实是这样,楚国国君熊通曾有过这样的表述,原话出自《史记.楚世家》: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

那么楚国作为火神祝融之后,为什么楚王会有如此的表述呢?


其原因还在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存在的鄙视链,而楚国恰恰就处在这条鄙视链的最末端,因此是受尽各国的轻视和侮辱。

其原因,最主要还是因为楚国的爵位低。

因楚国乃祝融之后,早在文王武王时期,楚国的先祖就曾是周王室掌管火烛的官员,但是当武王灭商后分封诸侯时,却迟迟没有给楚国先祖赏赐以爵位,直到周成王时,才给了楚人一个子爵,楚人对此很是不满。

因此,熊通说自己是蛮夷,听上去满满自嘲的意味,其背后则是楚人对周王室,对中原各国无尽的恨意。


且因为周王室一直不重视楚国,楚人希望周王室给楚国进爵的梦想破灭后,熊通干脆将自己的三个儿子都封为王,你周王室不是看不起我吗?我现在要跟你周天子平起平坐。

于是,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与随人盟而去。

“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楚武王熊通如此说辞,不光是对当时周礼的无情践踏,打了周天子的脸。同时也给了自己进攻他国找到了借口,中国历来讲究出师有名,但是我是蛮夷啊,所以我就打你了怎么的?


可见,作为祝融的后人,楚王熊通宁愿说自己是蛮夷,也不承认周礼,甚至不惜与周王室对立,于中原各国为敌。

其背后,着实是有心酸的故事。


Ko文史迷离


我来说一下。

首先,说这句话的是熊渠,他这样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意思很简单,我就是你们中原诸侯眼中的蛮夷,我们楚国有自己的历史,不需要你们那一套。

接着,我说一下背景。

楚人自称祝融氏后裔,屈原曾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所以说楚人心中认为他们是华夏的一部分,是先进文化的后代,他们有着深深的自豪感。

然而,商朝军队把楚人赶出了中原。

不得已,楚人跋山涉水,来到了丹阳之地,祸兮福兮,这里土地肥沃,人烟稀少。楚人披荆斩棘,筚路蓝缕,他们在积蓄着力量。

商末,周部族为了反抗殷商,联合了很多部落,其中就有楚人。

楚人先祖熊鬻,曾经做过周文王的火师,最后死在任上。

熊绎时期,周成文念及楚人先祖辅佐过文王,就封子爵,楚人非常高兴,这是他们的“建国日”。

但是,每次周天子差遣熊绎时,不让他参加祭祀典礼。楚人只能收拾会场,发发号码牌,这本是仆人的工作,周天子却要求熊绎做,楚人无可奈何,只能默默接受,而且表现的很乖巧。

其实,当时的周王朝还很强大,而楚国比较弱小,国家实力如此,国君怎能不受辱?

熊绎很聪明,韬光养晦。

熊渠继位后,勇于进取,大肆征伐,势力扩张到江汉平原,楚国国力大增。

周康王即位大典,分封功臣,这次还是没有楚人,楚国怒了。此后,不再积极进贡。

熊渠看到周人始终不承认楚人的身份,他心想,我做的再好,再多,再恭敬都于事无补。既然你们看不起我们楚人,那我不玩了。索性封自己的3个儿子为王,赤裸裸的挑衅,并发出怒喽吼:去你的周天子,去你的分封制,我楚人自己玩。你们说我是蛮夷,那我就是了,看到底谁的拳头硬?

熊渠这句话反映了:国家实力是进行外交的基础,弱国无外交。

此后,楚武王直接自己称王,一生征战,中原为之胆寒。

这一时期的楚国仅仅是军事上的强大,中原诸侯只是畏惧;待到楚庄王时代,文武兼修,学习中原文化礼仪,俨然华夏一份子,诸侯敬服。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事,历史上楚国国君确实这么说过。

周成王时期,封了文王姬昌的火师(就是大家说的火神祝融)的曾孙熊绛为子爵,封地在南方偏远之地,而且只有方圆五十里。爵位又处于末等。楚国的任务基本也就是和南方蛮夷打交道,顺便每年向周王室进贡“包茅”。属于名符其实的乡下人。因此中原诸侯对楚国是相当看不起。

被人看不起的久了,也就不在乎了。

换句话说,由于楚国长期和南方蛮夷打交道,文化中渐渐融合了南方蛮夷的实用朴素思想,随便你说,我就是蛮夷怎么了?你说我几句蛮夷难道还能把我说死?

到了楚国熊渠这一辈,索性直接把自己的三个儿子封为王,他自己是子爵却把三个儿子封王,表达了楚国不吃你周王室这一套,我自己干我自己的。

大家看,春秋战国时期的版图,南方基本就是楚国一家,原本南方还是有数量非常多的诸侯国,的,但是大部分都被楚国兼并了。虽然春秋无义战,但是打仗起码也得有个名头,大家都是周王的子民,你凭什么欺负我,所以晋国,秦国,齐国等强国,虽然也扩张,但是始终为那么名头所累,畏手畏脚。

但是楚国不在乎不,你不是说我是蛮夷吗?我是蛮夷,那我凭什么遵守你周王室那一套,什么师出有名五名,老子看上谁了就打谁。谁让我是蛮夷呢?

楚国一句“我蛮夷也”,却让他摆脱了周王室礼制的束缚,让楚国得已在战国时期成为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