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决定了大城市的房地产价格?


什么决定了大城市的房地产价格?


看媒体的报道,深圳网红盘华润城润府3期2批单位昨天结束登记,555套住宅,有效诚意登记客户4006个,中签率大约7:1。各地方不再是人满为患,万人空巷,朋友圈里少的讨论热度也降低了不少。

6月末,这个楼盘第一批单位启动登记时,几乎是全城严重拥堵,登记中心、银行网点、婚姻登记处都排起长龙,样板房开放当天暴雨排长队。整个朋友圈讨论的,全是这个楼盘,价格有多折让,中签率有多低……当时是741套房,有效诚意登记客户6776个,中签率9:1。

两相对比,观感有二:1、市场热度还是降低了不少,考虑到华润城的限价情况,有这样的热度已经可以说是全深圳数年未见第一网红盘,结合整个市况,折射现在的市场情绪确是相对低迷的。2、7倍的认购量,反应市场对华润城8.5万限价的接受度极高,显示市场承接力依然相对旺盛。

我关心的是:同样是那个地段、同样是那个楼盘,同样是那个价钱,都没有任何改变。为何前后不过3个月,买家的认知和决策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这样的市场现象其实常有,我们经常会被政策、外围环境折腾的心惊胆战、死去活来。

政策出来的时候,你怕得要死,赶紧卖掉了房子,可隔了个1年半载,它又转头暴涨,1年涨了50%甚或翻倍,那时候又捶胸顿足,与财富失之交臂。但让你一直死拿着房子,你又不敢。可见房地产市场也如同股市,大家都会根据市场预期和外围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自身的决策。

8.5万/平米,这个价钱,对绝大部分人来讲已经是足够昂贵了。但对有些人来讲,却又像是“送钱”。可见不同的人对于同样的产品,都有不同的认知和估价。

对同样一个市场事件的解读,有的人认为是风险,而有的人又会认为是机会。这个时候,我们要怎么去理解这样的事情。人们的选择,什么时候是理性的什么时候又是非理性的,有没有标准。要知道,市场在短期内的确是存在很多欺骗性的。再差的市场,也会有卖得好的楼盘,但那不意味着那个项目值得买或者是整个市场要反转,可能他的营销费花得猛。而反过来,再好的市场,也会有去化不快的产品,那也不必然意味着那个楼盘不值得买或者市场要拐头。

这样的现象,其实都在提醒我们去思考一个问题:买入一个东西的逻辑。我们要不断的结合所能掌握到的信息去辨别:到底什么东西变了,什么东西没有变?

以华润城为例,如果你今天被市场情绪低迷吓得半死而却步离场,那么你在3个月前疯狂参与的决定,是基于什么?

这个背后,说到底是回到市场的估值逻辑上去,你关注的那个楼盘到底值不值这个价钱。如果它被高估,那么即便是在情绪狂热的时候你也不能进去,而如果它被低估或者是合理价位,那么即便是情绪低迷的时候你也要买进去。

任何时候,都不要让市场情绪左右你的决策

但怎么去判断楼盘价格合理不合理,这要求我们深入去理解:一个楼盘的价格是怎么形成的,由什么来决定?

以深圳为例,现在的房价中位数大约在5.5万左右,平均一套房子上车价大约400万。客观说,这个价钱已经很贵了。但如果和国际对比,分结构看,在核心区域,价钱并不贵,但我们有着几乎是全世界最昂贵的郊区——这一点在北上深都是事实。

如何在这种比较昂贵的市况里,给一个城市、一个地段、一个楼盘估值,又是一件比较主观的事情。我们选择什么标准去理解,会有不同的答案。

观察大众使用的标准,判断房价合理性与否的主流指标,是房价收入比,这个长期以来是压倒性的——但同样长期的事实证明,它对房价的解释力又是非常苍白的。

如果你用平均收入为标准,那北上广深的房价早就要跌一半还不够。深圳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是5.3万,按家庭人口户均2.6口人计算,房价收入比高达29倍。如果按照国际通行6-8倍测算,得来两回大崩盘才行。就算是我们说,中国人的收入因为“灰色收入”的存在被大幅低估了,那么房价收入比大幅高过国际通行标准,是毫无疑问的。

但正如上面说的,它的解释力是非常苍白的。不是说在发达经济体是对的,在我们这里是错的。而是,这个指标放到哪里解释力都很低——放到香港也不对,在纽约也不准,新加坡也不准。放到哪里的大城市都不适用,小城市还好,实际上它本来就和泡沫无关。

真正有解释力的指标或许是:

稀缺性。当我们用这个作为指标去解释或者推断房价的时候,结论可能就完全不同了。大城市的房地产价格,是由稀缺性决定的

什么决定了大城市的房地产价格?


大城市的房子为什么涨?为什么能够超越大盘出现超额上涨?道理也在这里:因为在大城市里,用来给人居住的房子太匮乏了,导致我们获得一套房子的难度太大了。

商品的稀缺性决定了人们要得到它需要竞争,进而产生竞争规则。长期来,人类社会发明了很多规则,现行比较受好评的是市场规则,由价格来决定;另外还有其它规则,比如身份、等级、户籍、收入、排队等等。

在使用市场规则的时候,价格就是最重要的竞争手段。这时候,房价是由最有能力出价的那部分人决定的,而和社会的平均收入水平没有关系。用这个去解释大城市的房价,就很好理解。全世界最有钱的人,最好的天才,最充沛的资金,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都在最好的那些大都市。

这些决定了,大城市的房地产其实在过去的很多年里,都具备两个基本特征:

1、它是彻头彻尾的金融资产,它呈现出来的就是投资品的特性,可以比较容易的换成现金,也会有比较明显的波动。

2、对普通人来说,在大城市买房子,一定是要很努力很努力才能够得着。你今天觉得深圳的房价太高难以攀登,10年的我也是这样觉得,20年前的香港人也是这样觉得,30年前的东京人也是这样觉得。

所以,任何工薪阶层以“我应该在大城市里能买得起一套商品房”作为房价是否合理的标准,都是非常错误的事情。在大城市里你能买得起房子,从来都不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而是要经过非常辛苦的奋斗也未必能够如愿——假如是,那我们是绝对看不到纽约、伦敦的街头有流浪汉,也绝对看不到50%的住房自有率(住房自有率一定都是100%)。

当然,大城市房地产的稀缺度高也不意味着房价就会一直涨上天,既然是价格,涨得太高了,也会崩。遇到了黑天鹅,或者是遇到了重大的政治危机,也会崩。或者是,规则改变,也会出现调整。比如现在,房地产的游戏规则在原来由价格来决定买家的基础上,加入了非价格的规则设计——公租房按照收入,共有产权房按照身份。

但这些并不影响,我们把稀缺性作为评价房地产价格的关键指标。如果这个城市房地产的稀缺性没有改变,那么即便房价跌了,它最终还有机会上去,而不是说一直趴那儿,因为,这是它的本质。只有这种稀缺性下降甚至是消失了,它的投资价值才会消散。

是以,我们评价一座城市房地产的前景也好,或者是一个楼盘的价格前景也好,关键都在于:如果评估它的稀缺性,判断它的稀缺性是继续维持、继续强化,还是开始弱化了。很多很多专家做的分析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三个字来展开,最终也都要落脚到这三个字上面。

这个大的原则很容易理解,但如果分解,对应到一个城市、一个地段,甚至一个楼盘,会变得非常复杂。你需要去搜集、梳理足够完备的信息——GDP、土地(又涉及到开发率、居住用地比例)、人口(总量、结构)、产业(又涉及到产业结构)、基建配套、政策、货币等等,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甄别、筛选,然后去做出判断——判断这个楼盘所在的城市稀缺度高不高,楼盘所在的地段稀缺度高不高,最后是才是这个楼盘的稀缺度高不高。

当然,就算是你这么做了,也可能会错,没有人能做到“全知”。

写这么多,不是跟大家讲:华润城这个楼盘值不值得买。而是觉得这个楼盘这前后3个月的境遇差别,是个很好的案例。值得我们去思考,到底你决定买不买一个房子,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是市场情绪?还是有稳定的估值判断?这是很重要的训练,决定我们最终会成为一个从众者,还是逐渐成长为独立思考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