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違了,萌萌的長江精靈:長江江陰段江面再現江豚身影

不少表情包和卡通形象裡的鯨豚,張著嘴巴、嘴角上揚,萌態十足,實際上其靈感來源是瀕臨滅絕的江豚。本月中旬的一天下午,有江陰居民在長江邊上遠眺時,驚喜見到了江豚身影,拍下影像後分享到了朋友圈。

該江陰居民稱,當時江面突然出現了兩個起起伏伏的黑影,與長江打了多年交道的他瞬間反應過來,這應該就是“水中大熊貓”江豚。他和朋友是在長山肖山碼頭上游約200米處看到這兩頭江豚的,江豚距離岸邊有兩三百米,一大一小,正往江陰長江大橋方向游去,小的一頭比較調皮,時不時躍出水面。20分鐘之後,江豚才完全消失在一行人的視野中。該江陰居民稱,之前一直只是聽說過江豚,這次終於親眼得見,激動萬分。江豚被稱為“微笑天使”,資料顯示其生性活潑,一般潛水游泳。2017年11月,江陰冬泳愛好者也在鵝鼻嘴公園臨江處拍攝到了江豚的身影。靖江也有網友報料稱去年年底拍攝到了江豚影像。

久違了,萌萌的長江精靈:長江江陰段江面再現江豚身影

長江江豚(網絡圖)

近年來,隨著長江水環境的變化,長江江豚種群數量正呈銳減趨勢。長江江豚頭部渾圓、體形流暢,微微上揚的嘴角像是一直掛著憨態可掬的“微笑”。自古以來長江江陰段都是江豚最偏愛的地域之一。因為此段江面在東西兩端各有一個天然江心島,這樣的水系條件極易形成旋流區和迴流區,水體營養物質豐富,進而會聚集大量的魚蝦等食性餌料資源,引來江豚。只是近年來由於漁業捕撈、航運作業、水質汙染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長江中的江豚數量已明顯減少,群體規模不斷萎縮,而在江面“露臉”的機會更是少之又少。

有人分析,能看到罕見的江豚戲水,主要是因為通過連續幾年的禁漁,長江流域的水生環境已有所好轉,而江陰又大力加強環境保護,在長江邊特地空出了幾段不開發的岸線,發現江豚的地段就屬於“留白”的空間。

(晚報記者 宋超)

“女神”作別人間“天使”莫成傳說

40歲以上久居江濱的江陰人,在上世紀90年代以遠的記憶中,多半會留存這樣的畫面:十幾甚或數十頭大型深色類魚生物在江面集群遊弋、歡騰嬉戲,身型“土肥圓”活潑如萌娃的它們,是他們再熟悉不過的“江豬”。運氣足夠好的話,能見到這類小集體附近有一兩頭淺色修長的同行者,它們具有長吻,害羞如姑娘,是他們口中的“白鰭”。“白鰭”學名白鱀豚,雅號“長江女神”;“江豬”學名江豚,暱稱“微笑天使”。兩者是長江中特有的淡水鯨,堪稱長江生態系統的靈魂。然而現在的多數無錫人尤其是年輕人,對這兩個名字已極為陌生。同樣是幾近銷聲匿跡、變得金貴的“長江三鮮”,知名度反而更高,畢竟沾了珍饈的光。

白鱀豚的“鱀”,彷彿象徵著它和現今的疏離感。其實,若要言簡意賅科普,1600多年前的晉代文學家郭璞,在《爾雅註疏》裡已作了精準傳神的描述:“大腹,喙小,銳而長,齒羅生,上下相銜,鼻在額中,能作聲,少肉多膏,胎生,健啖細魚,大者丈餘,江中多有之。”懷古思今,“江中多有之”五字,令人不勝唏噓、無比沉重。

白鱀豚和江豚都由外國科學家最早予以科學命名和研究,我國開啟系統規範性研究已是1978年了。上世紀90年代初,白鱀豚的數量為約300頭,世紀末驟降至十餘頭。2006年11月,近40名中外科學家組成國際科考隊,地毯式搜索長江中下游幹流,未發現一頭。《華爾街日報》記者夏雷(Shai Oster)採寫的消息《“長江女神”芳蹤已逝?》濃縮呈現了這個物種的悲劇命運。該文連同多篇中國題材報道獲2007年普利策獎(國際報道類)。報道的結尾,科考隊成員、美國生態學家皮特曼“我之所以來,是要向它們致以最後的敬意”一語,寄寓了人類對此的傷痛和不捨。

2007年8月8日,白鱀豚被正式宣佈為功能性滅絕,造物主一件存續了2500萬年的作品畫上了休止符。長江生物雙旗艦中,“女神”號黯然折戟,“天使”號又怎能獨善其身?2006年那次科考的數據顯示還有約1800頭江豚。儘管多年來各方不斷努力,儘管降速在變緩,但不改逐年減少的趨勢。

今年,有關江豚的消息多了起來:4月,長江江豚正式升格為獨立物種(以前被認為是江豚的一個亞種);7月,農業部公佈的數據為還剩1012頭(請注意,只有大熊貓的半數);本月中旬,我國第二頭人工飼養環境下自然繁殖的小江豚度過百日成功存活。不少人為此歡欣鼓舞,看到了希望。

2016年底,資深媒體人宋金波在《騰訊·大家》專欄撰文《我們終將親眼見證江豚的滅亡》,發出理性冷峻之聲。其導語就發人深省:“中國的寵物保護者可以為了並不屬於自己的貓狗,在高速公路上冒險攔車,但白鱀豚從有到基本絕跡,江豚從數千只到千把只,所得到的民間聲援,相比之下是多麼的寒磣。”

曾有人寫道:“爸爸看到過一百頭白鱀豚,我看到過十頭白鱀豚,女兒看到過一頭白鱀豚……的標本。”但願不會在替換一個名字後,就成了我們留給後代的長江江豚墓誌銘。 (周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