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未來是否會發動區域性或者引發世界性大戰?

公太子


很有可能!

從1947年印度獨立以來,印度就一直為成為一個大國而努力,通過武力驅逐葡萄牙殖民者,挑起印巴戰爭,吞併錫金,控制不丹,威脅尼泊爾,武力干涉斯里蘭卡內政等,印度在自己所謂的大國之路上奮勇奔跑著。

尼赫魯時代,印度以第三世界老大自居,發起不結盟運動,儼然是世界第三的姿態。除了62年的失敗,印度的膨脹之路從未停止過。

膨脹是需要手段的,印度採用外交脅迫或者動用武力的方式!

不過,以印度的發展速度和麵臨的國際局面。靜夜史認為:

印度挑起區域戰爭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但是發動世界大戰是完全可以想想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1、獨霸南亞需要戰爭

印度這個國家,在走向獨立之前,先後被葡萄牙、法國殖民過,然後英國打敗了這些罪惡的殖民者,然後自己殖民了印度300多年。

英國殖民印度期間,印度逐漸成為“英國女王王冠上的明珠”,印度成為英國殖民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戰後,英國元氣大傷,無力維持日不落帝國的統治,遂於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承認各殖民地的獨立,但前提是保留英國女王為各自治領的國家元首。

不過印度因為“明珠”的特性,仍然被英國人控制著。隨即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壯大,最終迫使在二戰中再次元氣大傷的英國人放棄了英屬印度。

不過,作為攪屎棍,英國人並不想這麼不帶走一片雲彩地離開。臨走前,最後一任英屬印度總督蒙巴頓提出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將英屬印度封為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自治領。另外也門和緬甸各自獨立,英屬印度被分為幾個板塊,繼而分別獨立建國。

而印度是其中最大的一塊。

有意思的是,作為被殖民300年的被殖民者,印度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在印度建國後,印度主動承擔起了英屬印度的所謂“義務”,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稱霸南亞的進程。

印度作為最大的國家,自然想恢復英屬殖民地版圖,做南亞的老大。但是,大家都是被欺負過的國家,憑什麼就要聽你的?就因為你長得胖?會做咖喱炒飯?

所以,印度不可能像大哥教訓小弟那樣讓所有的南亞國家服服帖帖,在這樣的條件下,發動戰爭是最直接和有效的手段。你可以不聽話,但是你打不過我!

所以,印度愛上了戰爭,但是也只能在南亞地區打打殺殺。

2、戰爭帶來更大的收益

在英國殖民者到來前,印度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地理概念。

印度的形成,應該感謝兩個國家,一個是老宗主國英國,另外一個就是北方的大國。

作為殖民者,為了實現對殖民地的控制,英國對各自治領逐個擊破,使其緊密團結在以英國殖民者為核心的主子們周圍,成為殖民印度的狗腿子。

可以說,英國人幫印度完成了統一。英國人走之前,又細心地將印度國內的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分開成立國家,讓印度的印度教比例更高,更有凝聚力。

所以,也難怪印度對昔日的主子感恩戴德了。

另外,62年的戰爭讓印度從世界第三的神壇上跌落,卻意外地增加了印度的民族凝聚力。因為印度人認為我軍會收拾喜馬拉雅山的那邊的所有人,所以這讓這裡人心惶惶,不得不選擇抱在一起取暖,戰爭無形中讓印度更加緊密。

由此可見,戰爭對印度而言,無論是勝是敗,都是穩賺不賠的生意。打贏了有土地有戰利品有民族自豪感,打輸了有經驗有動力有凝聚力。換誰做印度總理,也知道該怎麼樣讓印度崛起:那就是愉快地幹起來!

戰爭對於印度的福利不止這些,作為南亞上的小霸王,美俄等大國是很希望印度能夠在南亞折騰出一片天地的,原因無他,遏制北方大國耳!

由於印度可以從南部牽制北方大國,因此冷戰時期的印度得到了美蘇兩極的青睞,這讓印度一度膨脹得不像樣子。

為了支持印度鬧革命,美蘇可以說槍給炮,要坦克給飛機,非常大方,印度也終於在萬國牌的指引下,成為南亞最強的國家!

3、雪恥需要戰爭

除了62年,印度的膨脹之路未嘗一敗!

不過,這一敗,已經讓印度痛苦了50多年!

尼赫魯執政後,一心想要恢復英屬印度時期的邊界,徹底統一南亞次大陸。1914年,英國殖民者劃定麥克馬洪線並將9萬平方公里地區劃給英屬印度。

雖然我國不承認此線,但尼赫魯當真了,獨立後的印度更是搶佔這裡,並頻頻在邊境挑釁。

印度的膨脹很快遭到了強烈的反擊。在戰爭中,印度軍隊一敗塗地,新德里也人心惶惶,尼赫魯甚至“拉下臉”來求美軍航母開到孟加拉灣直接參戰。

此戰讓印度積攢了十多年的所謂大國地位蕩然無存,印度從世界第三的神壇上徹底跌落,隨後印度國父尼赫魯也黯然下臺。

然而這一切並未結束,此後的印度有了更多的理由擴軍備戰,然後處處與北方大國相比。

印度的高官在公開場合也不止一次地強調:今天的印度已經不是62年了!求戰雪恥的迫切心理可見一斑!

所以,在不久的將來,印度很可能在區域挑起戰爭,然後重蹈慘敗的覆轍。

從印度當下的發展情形看,印度稱霸南亞,挑起區域戰爭的可能性完全存在。但是掀起世界大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原因無外乎幾點:

  • 南亞地形封閉,印度不是全球政治的敏感點。和中東、中亞、東北亞以及東南歐相比,印度實在太偏僻;

  • 當前大國基本擁核,不可能輕易捲入世界大戰,也會極力阻止直接大戰的爆發。所以就是印度再狂熱,也必須要面對大國不想打的事實;

  • 印度不具備稱霸世界的野心。美俄雖然和印度交好,但絕不是巴結印度,而是拿印度當槍使,如果印度認為美俄會被印度綁上戰車實現自己的野心,那就大錯特錯了。

所以,對於印度而言,區域戰爭可以試試,世界大戰可以想想!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問題中的邏輯很完美,不妨完整的表述一下,印度人口過載,但是經濟跟不上,由此引發問題,政府為了轉嫁這種矛盾遂發動戰爭,不論勝負,都會造成大量的印度人死亡,進而回復到一個現有資源可以承載的量,然後又再次人口膨脹,進而進入新一輪人口滅減戰爭的循環。

這分明就是馬爾薩斯陷阱的印度版,而所謂馬爾薩斯陷阱就是人口呈幾何級增長,土地產量卻只是呈算數級增長,當人口嚴重超過土地承載量時,就會爆發戰爭、瘟疫、天災等,大量人口被直接抹掉,恢復到平衡或平衡之下,然後又開啟新一輪增長——滅亡的循環。

話說這理論確實很完美,但是現實中呢?馬爾薩斯理論確實一度解釋力非常強,但是那是前工業時代的農業社會,而現在已經是工業文明時代,整個社會生產力與農業時代是天文級差距,當然也必須看到,這是整體而言,具體到印度,很多地方依舊是十分落後,很多地方依舊是農業文明時代級別的生存狀態,為了吃飽飯而奮鬥終身,而印度又那麼能生,眼看就要躍居世界第一人口大國,雖然莫迪現在經濟搞得風生水起,但是印度整體經濟與印度人民的需求存在巨大鴻溝,並且我們並不能很樂觀地估計印度以後就一直這麼發展,相反,對印度持續高速發展應該是保持高度存疑的。

那麼如此就必然導致印度發動對外戰爭嗎?其實未必,我倒不是說印度多麼熱愛和平,須知道印度是個侵略成性且勢力範圍觀念極強的國家。為何又不發動對外戰爭呢?還是回到馬爾薩斯人口理論,人口增長之後戰爭、瘟疫、天災等。話說戰爭,沒準沒來及印度發動戰爭,內部已經為爭奪資源打得不可開交,陷入互相屠殺的動盪之中,如此,印度政府恐怕要麼窮於撲滅內部戰爭,要麼已經淹沒在戰爭的汪洋之中,根本沒有機會發動對外戰爭。瘟疫,印度醫療衛生條件不是一般的差,注意,去過德里的要反駁了,不過你還是去了印度農村在說吧,印度大片地方是農村,德里這種只是很小一部分,況且德里搞不好你也會吃壞拉肚子。而印度又是個夏天問題非常高的國家,一旦有疫情,死了人或動物,其傳染速度可謂驚人,這種情況下,未來,很可能傳染病就要奪走一部分人的姓名。還有天災,啥地震、水災再搞走一部分。所以,基於印度人口過度膨脹的印度對外戰爭基本可以排除了。

看來各位可以放心了,印度還是很和平的嘛,不會發動戰爭了。呵呵,我說的是基於人口膨脹的戰爭印度不會發動,但是可沒說印度不會發動戰爭,印度完全可以有其他理由和原因對外幹一場。比如對巴基斯坦,比如對不丹。

印度仇視巴基斯坦是骨子裡的,克什米爾爭端幾十年一直是雙方爭端的核心之處。那麼未來,一旦克什米爾形勢有變,印度完全可以以此發動對巴基斯坦的進攻,這樣,進而導致周邊大國的介入,形成一個亞洲區域性的戰爭。當然,勝負不好說,取決於支持巴基斯坦的大國的決心,這個大國要決心打到底,那印度想贏就沒戲了,如果大國就是保住巴基斯坦要害地區,使巴基斯坦不至於滅國,那印度似乎又很有獲勝把握。

還有不丹,話說一直有不丹是否被印度吞併的疑問,我個人認為不太可能,但是萬一呢?金子都沒有百分百的純度,何況社會科學的判斷,萬一吞併不丹,這下美國應該不會不管,其他大國除了俄羅斯也不會不管,譴責加制裁之後,那就是類似伊拉克與科威特的故事了,直接派大軍“解放”不丹,這樣印度勝利希望估計是負數。

當然,還有印度洋方面,印度洋航線是世界上即使不是最重要也是最重要之一的石油和貿易線路,隨著各大國日益關注印度洋,與印度自認為印度之洋的觀念相沖突,很難保證印度不與其中一個大國衝突,那樣的話,印度作為一個大國,與另一個大國幹了起來,那引發整個南亞—印度洋局勢的實控也不僅僅是說一說了。

總之,印度不太可能因為人口發動戰爭,但是為了克什米爾、不丹或者印度洋,完全會發生戰爭行為,如何預防,或者實在預防不了的情況下如何取勝,是涉事大國所需要考慮的了。您說呢?


北玄武


近來,印度軍隊高層和政界要人多次拋出強硬論調,稱印度有能力"同時打贏 2.5 場戰爭"——即同時打贏與中國和巴基斯坦的邊境戰爭,並平定國內的西孟加拉邦騷亂。那麼印度方面真的具備打贏 2.5 場戰爭的實力嗎?

首先,從所謂 2.5 場戰爭的對手來看,印度並不具備什麼優勢。現代戰爭是綜合國力的較量,中印之間巨大的綜合國力差距,世人有目共睹。而巴基斯坦雖然綜合國力不如印度,但同樣是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其軍隊精幹善戰,印巴兩軍曾多次交手,印度軍隊也沒有佔到多少便宜。

至於西孟加拉邦的騷亂,涉及印度國內族群、政治、文化等多種因素,不是靠軍事手段能平息的。通過戰爭平息騷亂的想法,顯然是將問題過於簡單化,造成更嚴重的內亂問題。

其次,印度也沒有足夠的實力打贏 2.5 場戰爭。 印度軍隊有 132.5 萬人,是世界第三大武裝力量。在不錯的紙面數據背後,卻有很多嚴重問題。

一是武器裝備"萬國牌"問題。印軍的武器裝備,主要採購自美、俄、法、以等國,再加上印度自造的裝備,這些武器如何整合到同一個作戰體系中,本身就是有疑問的。難以兼容的"萬國牌"維修保障體系,必然帶來巨大的後勤壓力。而嚴重依賴於外購武器,更是為印軍的作戰埋下了隱患。

二是自身軍工能力有限。雖然印度一直努力提高自身軍工研發和製造能力,但開發的武器裝備不僅效果不好,甚至淪為笑柄。主戰裝備研製歷經三十多年,可以說創下了同類武器研發時間之最。

除了武器,印度甚至不能自主生產多重彈藥,需要外購。俄羅斯軍事專家稱,印度儲備的彈藥或許僅能維持 4 天的大規模戰事。

三是內外政治壓力。即使有美國、日本在後面撐腰,印度公開向中巴發動戰爭,也要冒著巨大的國際和國內壓力,一旦戰爭受挫,印度政府的統治必將搖搖欲墜

所以,在今天印度與其想怎麼打贏 2.5 場戰爭,不如切實改善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同時著力改善民生,發展經濟,如此才能保證印度的長遠利益。


萊茵的黃金


印度在將來發動區域性戰爭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事實上印度在1947年獨立之後和巴基斯坦有過三次戰爭,其中第三次印巴戰爭的規模還很大,和中國也有過一次小規模戰爭,沒少打過仗。

三次印巴戰爭中有兩次的責任完全在印度,第三次印巴戰爭的結果更是把巴基斯坦肢解成了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這兩個國家。1962年的中印邊界衝突也是印度錯誤地估計了形勢,對中國提出不適當的領土要求而且不肯和中國談判才發生的。

印度的心理狀態十分矛盾,一方面以被英國殖民了200年為恥辱,一心想要以在國際社會的表現來洗刷,另一方面又以被英國殖過民而驕傲,認為自己學來了英式民主的精髓,應該是全世界的楷模,大家都應該讓著他一點才對。

印度在1947年得到獨立,在非白種人佔主流地位的白人殖民地中算是比較早的,因此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力,領導了不結盟運動,和中國一起在萬隆會議上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自認為了是外交大國,在第三世界應該是老大才對。

英國人治理印度的時候,對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是區別使用的。英國人用印度教徒來處理行政事務,用伊斯蘭教徒來處理軍事事務,所以印巴分治之後,印度人總覺得他們在治理國家上要強於巴基斯坦人,這就是三次印巴戰爭的心理原因。

尼赫魯是獨立印度的第一位領導人,他以受過的英國教育而自豪,根本看不起中國領導人,認為中國領導人只不過是個游擊隊長,是靠著他才能在國際社會上露面,堅決拒絕中方堅持的談判努力。結果只能接受自己貿然發動的邊界戰爭的完全失敗,悻悻而終。

時代不同了,現在所有國家的精力都在經濟建設上,除了一個國家之外,沒有國家會考慮和選擇戰爭。但是印度的地緣條件以及歷史造成的心理因素使它對巴基斯坦有一種優越感而對中國有一種劣等感,這兩種感情相當強烈,以至於他們在2012年制定的主要外交指針文件《不結盟2.0》中有70%以上的篇幅在談論對巴基斯坦和中國的安全問題。

這種心理因素使得印度在遭遇到地區不測問題時有可能選擇中等以下規模的戰爭以一洗1962年的恥辱,雖然這種可能性很小,但確實存在,很值得注意。用印度前防長賈伊特利的話就是“現在不是1962年了”,印度人認為他們的武裝力量有了長足進步,在核武器的後盾下,足以和中國進行一場雪恥的戰爭。

但是引發世界大戰是完全不可能的,實際上在核武器出現之後人類就免除了世界大戰的危險。冷戰時期北約和華約在幾乎沒有經濟交往的條件下也維持了和平,更不要說現在各方的經濟利益錯綜複雜,不會發生什麼決定性的利益衝突。再加上印度本身就是不結盟國家,又不處於戰略要地,發生地域性衝突的時候,無論是印度還是印度的對手都不會有盟國參戰,所以引發世界大戰的可能性為零。


冰冷雨天


印度從大英帝國鐵蹄下獨立採取的非武裝政策竟然成功了。但下來又和我們大打出手,後來又把巴基斯坦支解出個孟加拉,吞併錫金,控制不丹,尼泊爾,出手斯里蘭卡,一路打打殺殺走來,要說印度是有發動區域戰爭的衝動的。但要說到發動世界大戰,就算印度掌握核武器,甚至於就算他的洲際導彈能打到世界斤以角角落落,印度也不可能發動世界大戰。看看一戰,二戰的歷史,英法雖然強於德,但力量對比還不是懸殊的不可愈越。二戰英法綏靖,但新生的蘇聯並非弱不經風,德國撞到牆上了。日本的工業能力在亞洲居於領先,但真的到中國全面抗戰的時候,人力,謀略,戰略體量並非彈丸小島能吃得消,蛇吞象就算了也會撐死。加之美帝這個投機分子最後參戰,軸心國土崩瓦解。

回到現實世界,印度人口,地域也足夠大,但印度並沒有完備的軍事工業基礎,別說光輝飛機,阿瓊坦克,甚至於步槍子彈都生產不了,靠著進口的那幾件武器打打地域小國還有可能,但世界大戰估計得連褲衩都穿不上了。從國內看民族矛盾愈演愈烈,分離武裝如星星之火,最起碼印度還要考慮0.5線戰爭。在看國際,五大流氓,其實重量級的選手也就美中俄,這三家都有完備的空天資源,海軍,陸軍武器裝備都是自已造,世界大戰開戰的時候武器裝備損失了就能補充,戰力不會損失。說的更直接點,印度發動世界大戰中國就是一道無法愈越的牆。當然印度可以不考慮後果的發動世界大戰,也確實能造成很大破壞,但最後怎麼死是他無法預料的。


順其自燃


印度未來與鄰國之間發生區域性摩擦或有限度的衝突可能,但大規模戰爭甚至導致世界大戰的可能性不大。

一、短期內“一超多強”的世界秩序不會改變。二戰之所以爆發,源於德日對世界秩序重新安排的強烈訴求,二戰本就是一戰的延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幾乎瓜分完了世界版圖,美國熱衷於在美洲稱霸,只有德國和日本這樣新興的大國沒佔到便宜,所以他們強烈要求重新安排世界秩序。一戰結束後,戰前的這種狀況並沒有得到改觀,所以1929年全球經濟危機後,二戰的種子已經產生了,最終在10年後釀成大戰。

從目前情況看,超級大國美國並不想有人挑戰它的地位,它也樂於當前的秩序安排,印度如果想挑起矛盾,改變這種關係,只能自負其責。所以說發生大戰的可能性不大。

二、核武器條件下當事各方行事更加剋制。雖然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不時發生衝突,但都是非常小的事件,傷亡也不太,更多是外交部門的嚴厲譴責。表面了印巴之間的克什米爾問題事關各自的利益,但不是唯一的核心利益。近些年來,印度和巴基斯坦實際上把主要精力轉向了發展經濟,只是為了應付國內輿論,不時要作出一些姿態。

最為關鍵的是,印巴兩國都是事實上的擁核國家,雖然印度的國力和軍力都比巴基斯坦更強,但是也不敢越過雷池,觸及巴國的核心利益。


三、東南亞各大國並存,印度並沒有任何優勢。亞洲版土上數個大國並列,無論是國力還是軍力,印度都沒有佔任何優勢。日本雖然想有所突破,做一個政治大國,但美國的牽絆讓它無法更進一步,其它國家埋頭髮展自已,短期內也不追求地區較大沖突。只要印度沒有太過份,大戰並不容易打起來。


華哥雜談


不可能。印度一旦挑起事端,必定被滅。別看他跟美國眉來眼去,他只是美國的一個棋子。提防的是日本。小日本最會鋌而走險。我一貫主張隨時警惕日本,隨時消滅日本的準備。小日本是臥榻之側的豺狼。不滅掉小日本,這個世界不會有寧日的。


盤青田


不可能,印度是一個傻逼國家,百姓生活的跟狗一樣,誰他媽同情一天被殺的吃肉的狗,只會說這個狗肉燒的不錯,好吃。印度對世界沒有貢獻的時候,也就是對世界各國沒有利益的時候,多一個國家少一個國家有什麼區別。


哥哥愛美眉粉


印度從1947年建國開始,便展示出來了極大的野心和侵略性,首先就是建國後,在處理與巴基斯坦領土糾紛中,印度就採取了軍事手段。而且最後是在聯合國的要求下,印度才停火。可以說印度也是受制於其他大國的,所以印度當時只能是接受停火建議。


而第二次印巴戰爭,也就是1965年8月的印巴邊境戰爭,也是因為克什米爾的控制線問題。在這場戰爭中,印度對巴基斯坦的滲透力量發動打擊,並且直接出兵攻佔巴基斯坦的邊境拉合爾城郊。這次印度比第一次印巴戰爭要囂張,即使是在英美支持巴基斯坦的前提下,印度依舊是向巴基斯坦發動大規模攻勢,但是最後在蘇聯的斡旋下印度停火。

第三次印巴戰爭,印度軍事史上的蒂花之秀,印度在1971年,用最小的代價將巴基斯坦肢解,導致了東巴獨立。而且印度對付完東巴後,居然短時間內又掉頭進攻西巴基斯坦,可以說是打算一舉解決印巴問題,這時候的印度居然無視聯合國。但是最後在中國等國的警告下,印度不得不停火。



從三次印巴戰爭中我們可以看出,印度這個國家雖然野心勃勃,但是無奈只是一個地緣強國。也就是說印度在南亞,那一定是一個大國。所以印度公然吞併周邊小國,並且多次發動對外戰爭,無視聯合國的相關章程和警告。但是印度一旦陷入與其他大國的交鋒之中,印度幾斤幾兩他們還是有自知之明的。

所以說印度未來發動局部戰爭是非常有可能的,而且下一個目標估計就是馬爾代夫,印度已經是蠢蠢欲動。但是要說發動世界大戰,美國都沒有這個膽,他印度敢?


小司馬遷論史


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每一箇中國人全面思考的問題,就癟三兒的病態行為以及其建國以來所發動的霸權擴張戰爭來看,癟三的危害絕不亞於倭人,高速發展的癟三強大起來以後給世界和中國帶來的衝擊將會是毀滅性的,如果我們不加強應對、只一味的用博愛的愚蠢思想,大談友誼共存、命運共存,近乎無知地去幫助癟三發展狀大,這樣的事就有可能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