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城區司法局以十九大精神 引領公共法律服務實現新跨越

黨的十九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科學論斷為在新時代開創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新局面提供了精準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引。寬城區司法局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認清使命、找準定位、扛起擔當,以完善體系建設、提高供給能力以及提高服務質量為切入點,立足“法律事務諮詢、矛盾糾紛化解、困難群眾維權、法律服務指引和提供”的平臺建設功能定位,堅持“四級同步”和“3+X”的實體平臺建設模式,致力為群眾提供優質、普惠、精準、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務,推動了公共法律服務從“有沒有”向“好不好”階段跨越,推進了寬城覆蓋城鄉、功能完備、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

自我完善——統籌資源 加強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建設

四級平臺同時打造。暢通信息溝通渠道,將公共法律服務資源大力向基層傾斜,在全區11個街(鎮)建立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在75個社區(村)建立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並探索在578個網格建立公共法律服務工作點,同時著重發揮寬城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的指揮協調作用,加強四級實體平臺之間的銜接配合,做到數據向上集中,業務向下延伸,為群眾提供集人民調解、法律諮詢、法律援助、信訪法律服務、助企服務、矯正幫教、公證服務等一體的公共法律服務,通過提供排隊與預約服務、人工與智能服務、指引與受理服務等多種服務,讓群眾只進“一扇門”,就能辦理公共法律服務“所有事”。

線上線下同時服務。積極拓展應用“互聯網+公共法律服務”,建設多功能公共法律服務網絡平臺:由一個公共法律服務指揮中心、一個“寬城司法”微信服務號、兩級便民服務觸摸屏、三級公共法律服務微信矩陣群構成,目前已經探索運用互聯網、微信公眾號等實現預約服務,運用公共法律服務微信群為群眾提供法律援助、法律諮詢、矛盾糾紛化解等服務,讓群眾隨時隨地可享受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同時,還建設了寬城區在線公共法律服務熱線平臺:82911800,打造集法律諮詢、人民調解、普法宣傳、綜合服務、政務監督等多功能於一體的便民熱線。

自我革新——轉變思路 實現公共法律服務供給側改革

夯實團隊提高供給能力。一方面積極培育發展律師、公證員和法律服務工作者三支專職隊伍,組建寬城區法律顧問團,完成“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的目標,另一方面高度重視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法律服務,發展人民調解員、社區法律服務志願者、農村法律明白人等兼職隊伍,實行“一人多崗、一崗多責”,履行矛盾糾紛調解、普法宣傳教育、社情民意蒐集、特殊群體協管等職責,形成“骨幹支撐、專兼結合、全域提供”的公共法律服務新格局。

開發產品豐富供給項目。寬城區司法局圍繞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法律需求,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將服務產品進行進一步整理和豐富,按類別將公共法律服務產品菜單化並制定成冊向群眾公示。公共法律服務產品按照項目內容主要包括了法治宣傳教育、法律援助、社區(村)法律顧問、律師公證等五類,具體公示了服務對象、服務內容、服務地址、服務時間,使得公共法律服務以菜單形式實現供給,以訂單方式進行服務。

自我提高——精益求精 多舉措打造公共法律服務品牌

強化機制保障。寬城區司法局堅持牢固樹立質量至上的公共法律服務理念,加強公共法律服務的規範化、標準化、信息化建設,以崗位責任制、服務承諾制、首問責任制、限時辦結制、服務公開制五項制度機制全程監管保障公共法律服務規範高效,重點對公共法律服務事項進行標準化衡量,同時按照局機關要求,將各司法所所在轄區的街道(鎮)、社區(村)以及網格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的開展情況、群眾的滿意情況作為績效考核的衡量標準,擴大公共法律服務的受眾面和影響力,著力提升服務的規範化水平,確保公共法律服務的社會效果。

加大宣傳力度。寬城區司法局將傳統的宣傳方式和現代新媒體宣傳手段相結合,將公共法律服務這項公益性、普惠性和均等化的民生工程普及到千家萬戶,讓公共法律服務產品深入人心,使公共法律服務工程覆蓋城鄉,尤其通過“百姓法律大講堂”、“法律直通車”等法治宣傳契機發放公共法律服務產品目錄和宣傳手冊,並在居民經常活動的區域設立公共法律服務工作點,徹底將公共法律服務的觸角紮根到最基層,讓百姓看得見、摸得著、想得起、用得上,有效提高了群眾的知曉率和參與度。

深入平臺打造。局黨委班子不等不靠,在全區已建成有效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基礎上,積極協調各街鎮黨委,爭取辦公場所的支持,在局黨委的不懈努力下,寬城區公共法律服務場所建設得到極大的改善,充分發揮了基層司法行政機構的職能作用,實現“窗口化、綜合性、一站式”服務,集中受理和解決群眾的法律事項和難題,將司法所真正打造成化解矛盾、宣傳法治、服務群眾的一線綜合平臺。 (撰稿:楊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