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精華灌區 古蜀文明孕育之地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李白的一首《蜀道難》,讓世人知曉 “蜀道”之後的西南大地上,還有一處富饒的天府之國。險要的交通成為四川盆地的天然屏障,千年變遷,彷彿並未影響到蜀都。李冰父子兩千多前建造的都江堰依舊滋潤著成都平原肥沃的土地。

都江堰尚未將農耕文明推向成都腹地之前,成都平原曾經歷無數變遷。從“教民養蠶”的蠶叢到“教民捕魚”的魚鳧,到“教民務農”的杜宇、治水的開明,都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地處都江堰精華灌區,溫江的農耕文明跟隨著古蜀的變遷孕育而出。

人文“北林”,千年農耕文明積澱,希望的沃野是這樣孕育而成的。

古蜀文明:蠶桑和漁獵孕育出的農耕

傳說在華夏大地上,最早發明養蠶的嫘祖就生長於蜀地。而在古蜀,到第一位蜀王蠶叢時期,就已擁有了較發達的養蠶業。只不過當時蠶叢所處的岷江上游一帶,田疇狹小,並不適合發展農耕。於是後世柏灌、魚鳧、開明諸代,逐漸向川西平原發展,相繼形成了郫邑、新都、廣都、成都等聚邑。

都江堰精華灌區 古蜀文明孕育之地

成都平原(圖據網絡)

溫江“北林”,就處於成都平原腹地。地勢平坦,阡陌縱橫,水網密佈,非常適合耕種。古蜀國民遷居至此,建立了古蜀都城——魚鳧。

《華陽國志》記載:“周失紀綱,蜀先稱王。有蜀侯蠶叢……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魚鳧……後有王曰杜宇……禪位於開明。” 魚鳧王是古蜀國早期的統一者。

都江堰精華灌區 古蜀文明孕育之地

三星堆出土的縱目青銅面具(圖據網絡)

如今溫江壽安鎮境內的“八卦山”、“大墓山”,就相傳為蜀國柏灌王墓和魚鳧王墓;萬春鎮境內的“魚鳧城”則相傳為古魚鳧王都,沿江安河一帶,更曾先後發現不少與古蜀族文化有關的大石遺蹟,表明溫江曾是古蜀先民主要的活動區域之一。

都江堰精華灌區 古蜀文明孕育之地

魚鳧古城遺址發掘現場(圖據網絡)

1996年,沉睡了四千多年的魚鳧古城,在溫江萬春鎮被發現、發掘,證實了民間傳說和史料記載。也將溫江“北林”這片土地,正式與古蜀文明深深捆綁在了一起,千年的農耕文明脈絡漸漸清晰……

農耕文明;灌區文化推動農耕

根據最近幾年的考古發現,先秦以前的成都平原農耕大致經歷三個階段。一是大禹治水時期,時間大致在距今4500年以前的寶墩文化時期;二是“杜宇教人務農”,大致相當於三星堆、金沙時期;第三則是李冰治水,時間大致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

都江堰精華灌區 古蜀文明孕育之地

都江堰(圖據網絡)

都江堰精華灌區 古蜀文明孕育之地

都江堰每年一度的放水節(圖據網絡)

特別是都江堰的修建,極大推動了成都平原農耕文明的大發展。

李冰父子治蜀,是在古蜀農耕文明的基礎上,修堰治水、開江引流,由此開啟了天府之國“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的新時代。

而縱觀千年澤披成都平原的都江堰灌區,溫江“北林”區域的位置不可小覷。自古以來,這裡就以河流縱橫、土地肥沃而著稱,李冰治水之後,又成為都江堰精華灌區,富饒豐產,人稱“金溫江”

都江堰精華灌區 古蜀文明孕育之地

都江堰精華灌區——溫江“北林”

史料記載,從秦漢時期,古人就已經開始用鐵打製成尖銳的鏵,在耕牛拉動下,節約翻地的勞力;要將遠處的水取到農田灌溉,便用龍骨水車一段一段進行“長途轉運”;育好的秧苗要移栽,水田裡拔苗費力,那就設計一種可坐在田裡的秧凳;廣袤的鄉間,運輸是個難題,雞公車成為成都平原的獨有農具。

都江堰精華灌區 古蜀文明孕育之地

和林村“熊貓”稻田

都江堰精華灌區 古蜀文明孕育之地

溫江“北林”開秧門活動(圖據網絡)

水土豐饒、農業發達,物阜民豐、文化發展,直到今天,深厚的灌區文化依然傳承不斷。每年插秧時節,溫江萬春鎮仍會舉辦隆重的“開秧門”活動,將成都平原特有的灌區農耕文化民俗予以留存、傳承,在新時代綻放新的文化活力。

陳家桅杆:見證歷史

農業的發達推動了文化的繁榮,在溫江乃至整個成都,壽安鎮天鵝村的陳家桅杆、陳家祠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這是一座集居住、祠堂、園林、書院為一體的庭院式建築群。為清代咸豐年間翰林院學士陳宗典及其子武舉陳登俊共同營建,歷時八年建成,共置大小12院,組合精巧緊湊,佈局大方合理,門前原豎立雙鬥桅杆,故俗稱為“陳家桅杆”。

都江堰精華灌區 古蜀文明孕育之地

陳氏宗祠

都江堰精華灌區 古蜀文明孕育之地

晚清川西民居建築典型

陳家桅杆佔地15畝,建築面積2736平方米,屬晚清建築風格,是川西現存的規模最大的祠堂建築群,號稱“西南第一祠”。

其建築風格以小巧精美見長,是研究清代川西了歷史、社會、民俗、教育、藝術、宗教、建築等的重要實物資料。

都江堰精華灌區 古蜀文明孕育之地

佔地15畝的陳氏宗祠

都江堰精華灌區 古蜀文明孕育之地

陳家桅杆

大宅四周溪水環繞,門前豎立石質雙鬥桅杆,象徵著主人曾金榜題名、效力朝中的輝煌,也成為當年遠近鄉鄰的精神標杆。

而如今,這古老的庭院、雙鬥桅杆、雕欄畫棟、秀詞雅章,都是當時溫江“北林”古代農業社會的一段真實的歷史縮影,也為我們存留下一座“活生生”的晚清川西民間文化博物館。

它猶如一位“文化老人”,見證了溫江數百年來的風雲變遷、也見證了這片沃土上的滄海桑田,見證瞭如今“北林”區域日新月異,未來,還將見證溫江“北林”都市現代農業的起步騰飛、高質量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