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普通人不出舍利子,唯有佛教大德圆寂火化后才有?

舍利是梵语arīra的音译,是印度人死后身体的总称。在佛教中,僧人死后所遗留的头发、骨骼、骨灰等,均称为舍利;在火化后,所产生的结晶体,则称为舍利子或坚固子。

为什么普通人不出舍利子,唯有佛教大德圆寂火化后才有?

舍利的结晶体舍利子,其形成原因,目前在实验研究方面没有定论。依据佛典,舍利子是僧人生前因戒定慧的功德熏修而自然感得;大多推测则认为舍利子的形成与骨骼和其他物体共同火化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有关;另有民间流传认为,人久离淫欲,精髓充满,就会有坚固的舍利子。

为什么普通人不出舍利子,唯有佛教大德圆寂火化后才有?

舍利和舍利子在佛教中受到尊敬和供奉,依据缘起性空的义理,佛教认为,舍利子只是物质元素并无灵异成分,佛教徒尊敬佛的舍利和佛弟子的舍利,主要是由于高僧大德生前的功德慈悲智慧。

为什么普通人不出舍利子,唯有佛教大德圆寂火化后才有?

关于舍利子的形成,历来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有些学者提出,由于佛门僧人长期都是素食,摄入了大量的纤维素和矿物质,经过人体的新陈代谢,极易形成大量的磷酸盐、碳酸盐等,最终以结晶体的形式沉积于体内而形成,然而这种解释并不完全令人信服。世界上素食主义者成千上万,为何并无舍利子出现?佛门弟子不计其数,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有舍利子呢?

为什么普通人不出舍利子,唯有佛教大德圆寂火化后才有?

一些学者认为,舍利子可能是一种病理现象,类似胆结石、肾结石之类。这种解释也难自圆其说,不少患结石症的病人,死后火化,无一例有舍利子存在,况且出舍利子的高僧生前几乎都是身体健康、安详自在的长寿老人。 那么舍利子是如何形成的呢?

为什么普通人不出舍利子,唯有佛教大德圆寂火化后才有?

2006年,作为佛教从海上传入中国的最早登陆地的连云港市喜事连连。继7月14日观世音菩萨成道日当天,云台山大桅尖上空出现佛光之后,11月20日,该市佛教协会顾问、94岁的能宽老法师在花果山海宁禅寺圆寂后,惊现舍利20余颗,其中一颗约5厘米大小,酷似一尊观世音菩萨像,其五官装束形象逼真,惟妙惟肖,举世罕见。

为什么普通人不出舍利子,唯有佛教大德圆寂火化后才有?

既然舍利现象是佛教界的一种现象,还是从佛经上看, 佛经上说,舍利子是一个人透过戒、定、慧的修持、加上自己的大愿力,所得来的,它十分稀有、宝贵。另外,修行有成就的高僧及在家信徒,往生后也都能得到舍利。

如中国的六祖惠能,近代的弘一、印光、太虚、章嘉等大师们,他们都留下相当数量的舍利。高僧、大德的舌头、心等没有骨质的软组织也可火化不坏形成舍利子。有的舍利子硬度极高,用铁锤敲打都锤砧俱陷,而丝毫无损。

为什么普通人不出舍利子,唯有佛教大德圆寂火化后才有?

舍利是什么,固然非凡情所能测度,但舍利的作用是很明显的。生身舍利与法身舍利(经卷)一样,具有弘法的价值。本师释迦牟尼佛涅盘后,他的生身舍利被摩揭陀国、释迦族等八国分成八份,建塔供养。

为什么普通人不出舍利子,唯有佛教大德圆寂火化后才有?

至公元三世纪,阿育王取出,分送全印度各地,建塔八万四千,佛教大兴。前几年,在我国陕西扶风法门寺发现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指骨舍利),乃是世界佛教界的一件大事,对于佛法的弘扬有重大意义。世尊示寂后,为什么要留下舍利?这是很有意义的问题。

为什么普通人不出舍利子,唯有佛教大德圆寂火化后才有?

在《法华经。如来寿量品》中,世尊亲口说:

众见我灭度广供养舍利

咸皆怀恋慕而生渴仰心

众生既信服质直意柔软

一心欲见佛不自惜命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