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山石窟:「東方雕塑藝術的寶庫」,東魏丞相高歡是最早開鑿者


天龍山石窟又名方山,海拔高1700米,在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龍山腰。此地風光秀美,歷史上曾是北齊皇帝高洋之父高歡的避暑宮。

北齊時山下建造天龍寺,後來人們習慣地稱之為天龍山。天龍寺,宋代易名為聖壽寺,一九四八年失火,寺廟焚燬。明人張冕《天龍寺》詩有“門對虯松欹偃石,殿圍龍柏倒撐丘”。

天龍山石窟共留有石窟造像1500餘尊,浮雕、藻井、畫像1144幅。各窟的開鑿年代不同,以唐代最多,達十五窟。

石窟的最早開鑿者為東魏大丞相高歡,高歡開鑿石窟,高歡之子高洋建立北齊的晉陽為別都,繼續在天龍山開鑿石窟。隋代楊廣為晉王,繼續開鑿,唐代李淵父子起家於晉陽,建造石窟達到高峰。

天龍山石窟以濃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為其特色,具有“小而精”的特點,體現了和其他石窟藝術的不同之處,因而被譽為“天龍山式樣”。但現存的石窟佛像大多殘破不全,圖中造像頭部被盜。

天龍山石窟已被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更好的保護與弘揚這一歷史的和藝術的寶貴遺產。

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的寶庫”,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中國十大石窟中排名第六。

天龍山石窟特色鮮明,具有獨特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以“小而精”著稱,體現了不同於其他石窟藝術的獨特風格,因而被譽為“天龍山式樣”,是中國古代石窟雕塑藝術的一顆燦爛的明珠,為研究佛教、美術、雕刻、建築各方面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