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報「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特刊 丨豐收的味道

山西晚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刊 丨丰收的味道

山西晚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刊 丨丰收的味道

豐收的味道

9月23日是首箇中國農民豐收節。

9月24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

兩節相繼,兩節都有了不一樣的味道。豐收,團圓,中國傳統文化裡兩大絕美的意象就這樣不經意地交融在了一起。

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帶著淡淡的鄉愁,帶著懷古之思懷土之情出發了,他們走向鄉村,走向田野,走向三晉大地的東南西北。他們用筆用鏡頭留住了軟軟秋陽下穀穗的倩影,留住了綿綿秋雨裡瓜果的芬芳,留住了父老鄉親面龐上的容光,留住了這歲稔年豐天心滿月。

大地豐收了,記者也豐收了。

大地收穫了一個碩果累累的秋日,記者收穫了一次滋養心靈的薰陶。

豐收的味道是什麼?豐收的表情是什麼?

從田野歸來,我們彷彿找到了答案。

豐收,是山上的翠綠,是田裡的金黃,是水裡的歡跳。

豐收,是家裡的笑語,是村裡的歡聲,是打穀場上的共話農桑。

豐收,是對4000年稼穡的迴響,是對鄉村振興的註解,是對盛世宏基的禮讚。

在農耕文化悠久厚重的中國,還有比這種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更踏實的嗎?

願奮鬥不息,願幸福永在,願家園永綻笑顏。

山西晚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刊 丨丰收的味道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山西晚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刊 丨丰收的味道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晉城市陽城縣皇城村

皇城相府,千人共享“八八”豐收宴

9月23日18時許,在皇城相府御書樓廣場上,隨著“康熙皇帝”隨從“三德子”高八度的“傳旨”,廣場上頓時鼓樂齊響,宮女們拿著宮燈領路,服務員們魚貫而入,將托盤上的菜餚依次擺放。上千名遊客分坐在100張餐桌上,品嚐著極具當地特色的“八八宴”,欣賞著文藝節目,歡聲笑語連連,祝福話語陣陣,共同歡度首個豐收節。

山西晚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刊 丨丰收的味道

當晚,紀念皇城相府開放20週年暨中國首屆農民豐收節“千人八八宴·共慶豐收節”拜月大典盛大開啟,在皇城相府御書樓廣場上演繹了一場“康熙皇帝”南巡駕臨中道莊豐收有感、賜宴“八八”與民同樂的場景。

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地處太行、王屋兩山之間的沁河之畔,是清康熙帝師、文淵閣大學士陳廷敬故里。1998年,村裡依託陳廷敬故居發展旅遊業。經過20年的發展,如今的皇城村已是“全國十佳小康村”“中國歷史名村”,其中皇城相府生態文化旅遊區是“地下轉地上,黑色變綠色”的典範,同時也是“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十佳文明景區”“中國最佳旅遊景區”“中國古堡研究基地”。9月13日,中國農民豐收節“100個特色村莊”“100個鄉村文化活動”名單公佈,皇城村成為晉城唯一入選村莊,也因此成為9月21日晉城市慶祝首屆農民豐收節的中心會場。

山西晚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刊 丨丰收的味道

今年中秋節遇上豐收節。百桌千人“八八宴”,以“豐”“收”字樣呈現在廣場上,場面甚是震撼。陽城燒肝、特色水晶豬頭肉、甜飯、小格、卷煎、魷魚、生汆丸、雞蛋湯……在陽城當地,“八八宴”有簡化版的滿漢全席之說,是逢年過節、迎接貴客的豪華宴席。“八八宴”,有9個涼菜,八盤八碗16道熱菜,一桌共25道菜式,以蒸為主,以炒為輔,葷素搭配,豐富多彩。當晚一位負責上菜的領班介紹,“八八宴”上菜的程序也很有講究:先上9個酒盤,象徵位列九鼎;再上八八十六碗,先鹹後淡、先濃後薄,滋補養生兼顧。

桌上的佳餚,讓遊客們眼花繚亂。遊客們一邊品嚐著美食,一邊欣賞著《月滿西樓》《南巡歌》等精彩節目。節目互動環節更是有趣,主持人提問“八八宴”菜品,遊客暢談感受,即可獲得一份皇城相府提供的文創產品。

山西晚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刊 丨丰收的味道

河南的王先生領著一家5口趁著中秋小長假去皇城相府旅遊。得知9月23日晚要舉辦“八八”豐收宴,每人只需29.9元,他決定改變行程,品嚐佳餚後再返回河南。圍坐餐桌將每道菜餚細細品嚐後,王先生連連叫好。

山西晚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刊 丨丰收的味道

中秋節月餅自然是主角,在御書樓廣場上,寫有“皇城相府”字樣直徑近兩米的巨型月餅吸引了遊客的注意。由演員扮演的相府主人陳廷敬之母攜陳家眾女眷叩拜月老,祈福天下時和年豐。遊客們共唱豐收歌,共跳豐收舞,共同祈禱人壽年豐。

山西晚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刊 丨丰收的味道

而就在9月23日晚,由陶澤如主演的39集電視連續劇《一代名相陳廷敬》在央視八套完美收官。

經過20年的精心打造,如今的皇城相府不僅是一幅古代“自然山水畫”,更是一座具有強烈人文精神的影視拍攝基地。皇城相府文旅公司董事長王天亮介紹,從2000年《康熙王朝》在皇城相府取景之後,《一代名相陳廷敬》《關中女人》《別拿豆包不當乾糧》《文化站長》等相繼在皇城相府拍攝。如今,電視劇《立秋》在皇城相府拍攝正酣。

如今的皇城相府已是國家5A級景區。10月1日,中國首部明·清院落實景融入劇《再回相府》將在皇城相府正式上演。

忻州市忻府區高城村

辣椒紅了,辣椒村的日子紅滿天

田地裡喜獲豐收的辣椒是紅的、綻放在村民臉上的笑容是紅的、老百姓家家戶戶過的日子是紅的……在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來臨之際,山西晚報記者走進了被譽為“華北辣椒第一村”的忻州市忻府區高城鄉高城村實地探訪,感受村裡百姓辣椒豐收的喜悅。

山西晚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刊 丨丰收的味道

高城村位於忻府區北端,距忻州城區19公里,全村共有1186戶、3432人,耕地面積7211畝。全村以種植商品辣椒為主,被譽為“華北辣椒第一村”,被國家科技部確定為“科技示範村”,被我省命名為“一村一品”先進村。

9月21日下午,忻州城區晴空萬里,一掃連續數日的陰雨天,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驅車前往高城村。出忻州城區一路向北行駛19公里,在108國道與164縣道連接的十字路口西側,路旁一塊印有紅彤彤的辣椒、寫有“中國辣椒之鄉——山西省忻府區高城”字樣的宣傳牌赫然入目。

繼續沿著十字路口往西,路旁綠油油的辣椒地成片成片地出現在道路兩側,放眼望去,葉片下一串串紅紅的辣椒在陽光的照射下吐露著笑臉,猶如鑲嵌在綠色地毯上的紅寶石,令人感受到沉甸甸的豐收。

高城村南側鄉間道路旁,村民們正在田野裡採摘著辣椒。一位老大爺坐在紅紅的辣椒堆和裝滿辣椒的紅色編織袋中間。老大爺名叫張申祥,今年75歲,是高城村鄰村張村人。談起收成,他發自內心地笑了,幸福之感溢於言表:“我種辣椒十多年了,靠種植辣椒我們全家人的生活發生了天大的變化,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等把這些辣椒全賣到高城村的辣椒合作社,3畝地估計能收入1萬多。”

張申祥老人提到的辣椒合作社就在高城村辣椒產業園區,位於高城村南端。走在前往園區的道路上,嗒嗒嗒的機器聲從園區內各個角落傳了出來。園區內有多個辣椒種植合作社或加工廠,近期適逢辣椒成熟,“家家戶戶”都在緊張忙碌著。走進一家叫忻州壇壇香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加工區內,一股特有的辣椒清香瀰漫在空氣中,一堆堆採摘回來的紅辣椒在廠區內堆成了小紅山,村民們正在熱火朝天地加工著剁椒。他們用一個個大叉子把辣椒放置到機器傳送帶上,隨著機器轟鳴,辣椒隨著傳送帶“奔跑”到加工廠房內,切碎、打包,經過一道道工序,加工好的剁椒成品整齊排放著。

高城鄉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全鄉辣椒種植有三大類12個品種:幹椒類(大油椒、望都椒、朝天椒等)、色素椒類(益都紅、美國紅、北京紅、魯紅等)、鮮椒系列(美人椒L3、辣豐3號、京紅2號等),種植面積達16000餘畝,僅高城村辣椒種植面積就達6000餘畝。現在,高城村成立了15家辣椒專業合作社,行業經紀人達70多人,輻射帶動忻府區各鄉鎮發展商品椒種植達10萬餘畝。產品銷往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地,國內主要銷往四川、河南、河北、陝西、貴州、雲南、山東等地。在忻州市、忻府區兩級政府的支持下,現已在高城村建成佔地100畝的中國(忻州)辣椒產業園區,成為忻府區和周邊縣市的辣椒集散地,形成了產供銷+深加工模式。

高城鄉黨委書記劉宏偉介紹:“今年高城的辣椒再獲豐收,紅紅的辣椒為當地的農民們帶來了‘紅火’的日子。高城鄉將以喜迎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為契機,繼續大力發展辣椒產業,明年還要對辣椒進行全鏈條開發,爭取把高城打造成全國的一二三產融合示範鄉,為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進行更多的探索。咱老百姓的生活會越來越紅火。”

山西晚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刊 丨丰收的味道

《七律 到韶山》

山西晚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刊 丨丰收的味道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捲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晉中昔陽縣大寨村

果實累累,名村亮出名村的範兒

大寨村位於昔陽縣東南5公里,現有村民534口。曾經是七溝八梁一面坡,自然環境非常惡劣。20世紀60年代初,當地群眾在村支部書記陳永貴的帶領下,整山治水建起了層層梯田,改變了靠天吃飯的狀況,毛主席為此提出了“農業學大寨”。

山西晚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刊 丨丰收的味道

蘋果大豐收,又紅又大的蘋果一箱又一箱。

現在,大寨村的管理模式是村裡集體投資、統一管理、農戶受益,相當於合作社的模式。雖然只有534口人,但村裡涉及的行業包括能源、房地產、酒業、建材、旅遊、針織製衣、飲品等多個方面。村裡每年的收益能達到2.6億元,村民的年收入平均為2萬元。2016年大寨村入選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也因為曾經是全國農業的一面旗幟,名聲遠播,很多遊客慕名而來。

9月21日9時許,大寨村的老賈正在村西頭的蘋果園裡忙碌著。有的村民已經拎著果袋子回村裡了,他們會把所採摘到的蘋果,統一存放到村裡的果窖去。

五六年前,村裡統一開始種植蘋果,約佔地120畝。老賈正在採摘的蘋果,雖然個頭不大,但個個紅撲撲的,特別喜人。老賈一邊摘蘋果,一邊給山西晚報記者講述村裡的情況。

“咱這邊的果子不大,是因為前些天已經把大果子摘走一批了。”老賈一邊摘,一邊遞給記者一個紅蘋果,讓嚐嚐味道如何。記者吃了幾口,發現蘋果的確又甜又水分大。

因為種植蘋果時間不長,每年的產量還是不太穩定,有時候能上萬斤,有時候也就五六千斤。“今年掛果的時候下了幾場大雨,所以產量要低一些。”老賈說著,拿起採摘的果袋子,往村裡的果窖走去。

在果窖負責登記、整理蘋果的村民賈文華說,今年蘋果的產量大約7000斤,村裡每戶都能分到10到20斤。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在果窖看到,這裡已經整整齊齊摞了100多筐蘋果,大部分都是直徑約12釐米的大蘋果,不像剛才果園裡的“小個子”。按照村裡的規定,收了的蘋果,可以分到各家各戶自己吃,也可以賣出去賺錢花。

除了蘋果樹,山西晚報記者還看到一片綠油油的玉米地,玉米已經成熟了。“我們村裡主要種的是玉米,大概有400畝。”村委會委員李海濱說,按照今年莊稼的長成情況來看,玉米得等到國慶節以後再收了,“今年玉米的長勢很喜人,看來又是豐收的一年了。”李海濱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告訴山西晚報記者,到了收玉米那幾天,村裡可以說是相當紅火了,男女老少都上陣,搬運的、剝玉米皮子的、存放的,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豐收的喜悅,不僅僅是摘蘋果時的開心、收玉米的紅火,為了慶祝農民豐收節,村裡還舉行了“詩詞進大寨”活動,把詩詞跟農民豐收結合起來。譬如:“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等等。還有人為村裡的主要作物蘋果,找到了描寫蘋果的詩:“滿樹玲瓏光,新秋著紅光。纖手枝頭摘,急邀客先嚐。”

村民老李介紹,村裡的400畝玉米地,大家各自進行收穫,等到之後的耕地、播種等各項農活,都有村裡統一來負責,該找農機找農機,大大減輕村民們的負擔。

大同市陽高縣福泉村

新房新屋 移民新村喜算豐年賬

9月21日,陽高縣體育場內人山人海,鑼鼓喧天,歡聲笑語,共慶首個豐收節。前來參加活動的農民代表張海看著眼前的喜悅場景,想著脫貧攻堅以來的大變化,眼圈有些溼潤,開幕式結束後執意把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領到他們村走一走、看一看。

山西晚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刊 丨丰收的味道

福泉移民新村大棚的小番茄熟了。

從陽高縣城出發,乘車十多分鐘便來到了大白登鎮福泉移民新村。這個移民新村的名字大有來意。1955年,毛主席親筆批示的全國水保典型大泉山,就在大白登鎮。大泉山人首創的水保治理經驗,為全國一切有水土流失的地方提供了可治之策;“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大泉山精神,更是當前脫貧攻堅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弘揚大泉山精神,建設新時代幸福的移民新村,村名“福泉”二字由此而來。福泉移民新村建成於2017年11月,村莊除了配套健全的生活、活動設施外,還配套建設了設施蔬菜產業脫貧園區,新建鋼架塑料大棚240棟,引進公司租賃貧困戶的大棚,貧困戶既可以在大棚裡打工增加收入,又可以以棚入股、基礎分紅,得到租棚費。

進入村莊,呈現在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眼前的是一排排漂亮的新房。這個佔地200畝的移民新村,居住的242戶700口人都是從13個地處偏僻、交通不便村搬來的。村民們個個喜氣洋洋,住著新住所,過著新節日,移民村裡話豐年的情景就在街頭上演。

“我們今年過的是首個豐收節,我們這個新村也開門紅,首次大豐收!”“豐在哪兒?”的話匣由此而打開,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讓山西晚報記者分享著他們的喜悅。

“窮山溝換了新住所,這就是最大的豐收。”從趙寨村搬遷到此的村民馬茂搶先發言,“我原來的三間土窯洞已是三代人的住所,每逢連陰雨心都提到嗓子眼了,怕窯洞坍塌,前幾年無奈暫住過好幾回驢圈。”說著過去的事,看著眼前的景,更觸動了馬茂的情:他自家只掏了1萬元,就住上了造價十來萬元的三間大瓦房,質量好得沒得說,從頂到地齊完備,從水到電都齊全,拎包就入住;村落的大街直溜溜的,大道旁,亮化、綠化、美化、淨化、村級組織場所、學校、衛生室、活動廣場……各項公共設施齊配套,“這就是天堂!”

馬茂說完,村民張啟利接過話茬,講起了豐收的第二個方面——腰包鼓了。張啟利說,移民新村全部配套了產業,戶均一棟棚,他今年僅此收入八九千元,相當於過去種20畝大田一年的收入。

村民的收入不止於此。村民張印補充道,有的村民在大棚種植區打工,年收入1.2萬元;有的金融貸款,戶均年分紅3000元;有的安置公益崗位,戶均年工資收入3600元……“我們的屋頂都能賺錢!”村民馬亮指著家家戶戶屋頂上的光伏發電說道,三間房頂一年賺780元,全村房頂年總增收十六七萬元。

一筆筆賬算出了大夥兒的熱情。這個沒說完那個趕緊接上了話茬,“今年最大的豐收是‘思想豐收了’。”村民張海對今年的豐收有自己的認識,他說:“過去這一片都是鹽鹼灘,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只聽蛤蟆叫,就是不打糧。現如今全部發展成了大棚後,引進龍頭企業做給農民看,真是讓人開了眼界,不毛之地竟能變成聚寶盆。科學技術真是了不得!”

“對!對!對!”大夥一陣感嘆後又是一陣感嘆:“說一千道一萬,這豐年來自於黨和國家的好政策!”

山西晚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刊 丨丰收的味道

豐收節裡看豐收

9月23日,農曆秋分。與往年不同的是,這一天是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

連日來,三晉大地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紅紅的板棗果香撲鼻,紫色的葡萄晶瑩剔透,金黃的玉米顆粒飽滿……更讓人欣慰的是,一些熱帶水果、中藥材等經濟作物形成規模化產業,逐漸在我省開花結果。

金秋時節,豐收的季節。

山西晚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刊 丨丰收的味道

襄汾縣西賈鄉西彭村程樹栓、鄒桂珍老兩口正在地裡收花生。

山西晚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刊 丨丰收的味道

侯馬市大學畢業生高建偉引種的熱帶水果紅心火龍果獲得成功,引來遊客們採摘遊玩。

山西晚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刊 丨丰收的味道

襄汾縣趙康鎮趙雄村椒農採摘晾曬辣椒,該地辣椒以“香、辣、色、質、價”的優勢,暢銷全國十三個省市。

山西晚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刊 丨丰收的味道

夏縣北大里村1200餘畝、十餘個品種的茶用菊花進入豐收期,花農採摘菊花準備出售。

山西晚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刊 丨丰收的味道

稷山縣15萬畝板棗喜獲豐收,棗農們加緊晾曬、挑揀、儲存和銷售板棗。

山西晚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刊 丨丰收的味道

垣曲縣古城村特色脫貧產業600畝杞柳首輪收割在即,村民在杞柳基地舞龍歡慶。

山西晚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刊 丨丰收的味道

夏縣尉郭鄉苗村葡萄種植專業戶田海珍正在觀察“冰美人”葡萄長勢情況,準備適時採摘出售。

山西晚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刊 丨丰收的味道

在襄汾縣西賈鄉西彭村君強家庭農場,玉米收割實現了機械化。

山西晚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刊 丨丰收的味道

夏縣埝掌村小革中藥材專業合作社員工正在晾曬收穫的酸棗,該合作社已收購酸棗50餘萬斤,當地村民採摘酸棗日收入150元左右。

山西晚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刊 丨丰收的味道

《社日》

山西晚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刊 丨丰收的味道

鵝湖山下稻粱肥,

豚柵雞棲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歸。

長治市襄垣縣小堖村

村美花繁,村民收入翻了好幾番

9月23日清晨,稻穀滿倉的祝福和嘹亮的鑼鼓聲充斥著長治市襄垣縣古韓鎮小堖村。已70歲的白春梅像往日一樣不到6點鐘就早早醒來,卻顯得更興奮。

山西晚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刊 丨丰收的味道

敲鑼打鼓歡度農民豐收節。

“村裡人都說,從今年開始的每一個秋分,就是農民豐收節了,活了這麼些年這還是第一次聽說,咱們農民也有自己的節日哩!”白春梅的頭髮已經花白,精神頭兒卻很好,臉頰上紅紅的,一看就是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說話也透著一股樸實勁兒。

“我家老頭就是村裡頭鬧紅火《慶豐收》節目裡的打鼓手,一輩子除了在地裡幹活就是喜歡敲鑼打鼓,自從知道有了豐收節,老夥計們平時練習得更有勁哩!”白春梅一大早便起來給丈夫王俊法準備好了演出的服裝和大鼓,走著到山上看錶演。

村裡的紅火一結束,白春梅便趕回家中,拿起耙子輕輕地翻著鋪滿院落的黑色種子。詢問之下,原來是中藥材射干的種子。

“以前,咱村的農民主要種植玉米,但是每年玉米都要被山豬吃掉很多,秋天能收回來的就沒有多少了。玉米價格還很低,以前我那玉米地,賺的錢剛剛夠回本,半點富餘都沒有,你說這日子咋過?”說到這裡,白春梅皺了皺眉頭。交談中得知,有4個兒女的白春梅一家人日子一直過得緊巴巴的,就在2014年一籌莫展時,村裡開始號召村民種中藥材連翹,每畝可產連翹150公斤,每畝連翹可賣到1000元到2000元。去年,白春梅又響應號召開始種射干,每年秋天每畝射干都可以收穫射干種子60公斤到75公斤,每公斤可賣到16元。村民負責種植和採摘,由縣裡的鵬程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尋找銷路,“自從開始種中藥材,一年的收入比過去多了好幾倍,咱們家再也不是貧困戶了!”白春梅說。

小堖村的村黨支部書記王俊峰上任10年來,一直是全村脫貧致富的領頭人,“讓農民的腰包鼓起來,才是最重要的事!”他說,目前小堖村有50多家農戶種植連翹共500畝,有20多家農戶種植射干共120畝,成為全村的主要收入來源,農戶生活得到極大改善。王俊峰還補充道:“種植連翹和射干的另一個原因,是它們的花朵呈黃色和橘黃色,花開時節漫山遍野花團錦簇,非常漂亮,能夠吸引更多遊客前來踏青、度假。”

正如王俊峰所說,小堖村有優美的自然風光與濃厚的知青文化,生態旅遊村建設已初具規模。小堖村溝壑縱橫,跌宕起伏,有蔥鬱掠人的桃後山、錯落有致的土窯洞、曲折蜿蜒的油麵路、漫山遍野的景觀樹、川流不息的小溪流。原始的田園風光,自然的山水畫卷,每一處都顯得寧靜而優雅,是美麗又純樸的小堖村的亮麗名片。

小堖村還是知青故里,記錄了一代又一代小堖人建設發展小堖的艱辛歷程,更留下了當年懷著滿腔熱情紮根農村的知青們與鄉親們並肩戰鬥的光輝足跡。水木清華、槐花廣場、知青驛站、桃後山觀景臺、白龍廟等多個景點,已陸續建成並已正式對遊客開放。最顯眼的就是小堖村黨建服務中心,青灰磚砌成,高大宏偉,古香古色,四周涼亭環繞,典雅清幽,別有風味,這裡不僅是村民活動的場所,同時也是旅遊接待中心。

首屆農民豐收節的到來,為小堖村越來越旺的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又添了一把柴。聽說小堖村被評為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特色村莊,這一天更多的長治市民來到這裡參加農民的慶祝活動,樂享田園生活,品鑑農家美食,體驗農耕樂趣,感知知情歲月。看來,城裡人也愛上了農民豐收節!

朔州市右玉縣馬營河村

節日喜慶,樂翻西口古道第一村

金秋送爽,惠風和暢,糧果飄香。9月22日,由右玉縣殺虎口風景名勝區、馬營河村民委員會主辦,右玉縣旅遊攝影協會、右玉縣旅遊協會協辦的“醉美馬營河豐收節”在西口古道第一村——右玉縣馬營河村拉開帷幕。

山西晚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刊 丨丰收的味道

一大早,我省現存最完整的唯一明代戲臺——右玉縣馬營河村的古樂樓前,彩箏炫舞,綵帶飄飄,鑼鼓聲聲,人聲鼎沸,一派喜慶祥和的景象,豐收的喜悅和歡樂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村民們紛紛將自家的玉米棒掛在糧囤上,鮮紅肥碩的高粱穗搭在糧囤頂上,像是給糧囤戴了個大草帽,紅彤彤的“豐收”二字貼在糧囤上,更給節日增添了濃濃的喜慶氣氛。沉甸甸的穀穗、飽滿的黍子、圓鼓鼓的胡麻、橘黃色的南瓜、綠色的葫瓜、白色的大蘿蔔、一罈罈的玉米、五穀雜糧,五彩繽紛,形狀各異,吸引了遊客們的眼球,有的拍照,有的拍小視頻,還有的現場直播……

馬營河村黨支部書記朱澺告訴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這次活動的主題是慶豐收、展成果、增收入、促振興,包括以“慶豐收”為主題的曬秋實活動,“馬營河杯”2018首屆手機攝影大賽、戲曲表演和慶豐收迎佳節火鍋宴、中秋賞月歌舞晚會等系列活動,“就是要提高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把馬營河農村、農業、農民的新變化、新面貌、新成果展現在世人面前。”

正忙不迭地招呼從各地湧來的攝影家們的右玉縣旅遊攝影家協會曹軍主席,滿頭大汗,氣喘吁吁地告訴山西晚報記者,“馬營河杯”2018西口古道第一村首屆手機攝影大賽的熱度,超乎他的想象,“攝影家來得太多,好作品也太多了,根本沒想到會這麼有吸引力!”

村民們自編自演的舞蹈、秧歌,在陽光下舞出了秋天的豐收景象,唱出了廣大農民朋友豐收的喜悅心情。內蒙古攝影家劉勇先生說:“你別看這些節目水平不高,卻讓我們在感受豐收喜悅的同時,也感受到了鄉村的淳樸、大自然的美麗。走進農家樂品農家飯,尋找對傳統農耕文化逐漸消失的記憶,實實在在感受著對故鄉和土地的歸屬感。”

9月24日,是農曆八月十五。中午,馬營河村300多口男女老少集中在古樂樓前,圍桌而坐,吃起了香噴噴、熱騰騰的中秋節全村火鍋宴,村民們邊吃邊聊,大家一起分享豐收的喜悅,共慶中秋佳節。村民韓建芳興奮地說:“今年的八月十五太有意義了,全村火鍋宴將人心聚在一起,大家和睦相處,兒時久違的感覺又回來了,相信我們馬營河村會越來越好。”

全村福,這對馬營河村人來說是聽都沒聽過的詞。咔嚓,時間定格在了2018年農曆八月十五,馬營河人有了自己的全村福。所有人都在祝福馬營河每一個人,祝福馬營河鄉村旅遊越辦越好。

右玉縣殺虎口風景名勝區王軍芳書記告訴山西晚報記者,今年以來,馬營河村立足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和鄉村振興戰略,按照全縣旅遊興縣的部署,成功舉辦了首屆“走西口古道,觀塞上民俗,賞蒼河勝景”生態民俗文化旅遊節。特別是藉助“朔州長城國際文化旅遊節”在殺虎口舉辦的有利時機,一舉打響了馬營河鄉村旅遊品牌,吸引了大批遊客,3個多月內,全村就成立了14家“農家樂”。截至目前,已累計接待遊客3萬餘人次,為村民直接創收近30萬元。

山西晚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刊 丨丰收的味道

《歌元豐五首其一》

山西晚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刊 丨丰收的味道

豚柵雞塒晻靄間,

暮林搖落獻南山。

豐年處處人家好,

隨意飄然得往還。

臨汾市安澤縣飛嶺村

農旅結合,俏河燈點亮鄉村理想

以藝術主題裝點沁河慶祝豐收,用藝術設計來表現豐收的寓意。流動的河燈輝映出金色的沁河,借河燈祈福,沿沁河將這福澤流傳。9月23日晚,入選“中國農民豐收節100個特色村莊”的臨汾市安澤縣飛嶺村人山人海,燈火輝煌,2018安澤國際河燈藝術豐收季在此拉開序幕。

山西晚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刊 丨丰收的味道

當日19時,精彩的文藝表演為整個活動拉開帷幕。直徑8米的“超級月亮”升上天空,五光十色的燈光將人們帶進了童話般的夢幻世界。本次活動由楊建勇、閻家旭、謝英俊等8位知名藝術家以“鄉村理想生活”為主題聯合策劃,國際光影場景設計師蔡上將時尚的光影技術與田園牧歌的飛嶺村風光融合,在飛嶺村及村邊沁河畔山岩安裝燈光景觀裝置,打造絢麗多彩的光影舞動藝術燈光秀,讓深藏大山的安澤炫耀太行,給遊客帶來一場視覺盛宴。

夜幕低垂之時,整個安澤縣更添神秘色彩,此時的村莊山河宛如披上絢麗光影,上演著美輪美奐的燈光秀,燈與光的交匯就像天空中璀璨的星,向遊客詮釋當代藝術與靜謐鄉村的完美結合。

19時50分,現場觀眾紛紛向沁河邊奔去。當地村民和上萬名遊客點亮手中的異國風情環保河燈,輕輕放入水中,悠悠沁河頓時成了燈的海洋。

本次活動由安澤縣府城鎮和飛嶺村飛嶺老莊鄉村旅遊有限公司主辦,活動將持續到10月7日。活動攜手國際建築大師,彙集亞洲異國河燈,開啟河岸理想生活,呈現河燈祈福、藝術燈光秀、超級月亮、豐收之舞、河畔藝術建築展、河岸集市、河畔露營七大亮點。河燈節不僅可以讓遊客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同時,給遊客帶來一場震撼心靈的視覺盛宴。在活動期間,以“鄉村理想生活”為主題,開設謝英俊、劉涵曉、齊帆、楊丁亮、梁浩懷 5位建築師的建築作品展覽,並在河燈節開幕式上與建築師現場簽約,聘請他們為安澤縣鄉村振興顧問,並頒發聘書。

“種植玉米、小雜糧,村裡搞旅遊開發,讓我們村民切切實實得到了效益,大家個個喜笑顏開,家裡大豐收肯定高興。”一位陪著家人看河燈的飛嶺村村民高興地說道。

安澤縣飛嶺村,位於安澤縣城以北7.5公里處,是一個“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好地方。飛嶺村按照全縣“建設山水田園城,打造精品旅遊縣”的願景,依託本村依山傍水,自然環境優美,生態環境宜居的自然資源優勢,以鄉村良好的生態環境、優越的人文和自然資源、厚重的特色鄉村文化等為載體,以“縱情河畔人家,相約生態飛嶺”為主題,興建了飛龍老莊鄉村休閒旅遊開發區。飛龍老莊旅遊景區和和川鎮麻衣寺景區連通,所建項目農旅結合,為遊客提供了田園生活的深度體驗。

“小飛·田園綜合體”,因小黃、飛嶺兩村各取一個字而得名,總佔地面積31.7平方公里,通過採用“村委+公司+貧困戶”的經營模式,目前園區內已形成集種植、養殖、休閒、觀光、餐飲一條龍的循環農業產業鏈,擁有優質有機玉米9260畝,有機穀子400餘畝,高粱、苜蓿等飼草350畝,黃花菜300畝,玉露香梨、蘋果、山楂、葡萄等水果270餘畝,草莓、無籽西瓜、甜瓜等反季節果蔬溫室大棚82座;飼養蛋鴨、黑山羊數千只,生豬上千頭,毛驢百餘頭,給遊客休閒之餘帶來了農耕體驗,在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同時,帶動了群眾增收致富。

近日,從國家農業農村部傳來喜訊,安澤縣飛嶺村在“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系列推選活動”中成功入選“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100個特色村莊”。此項殊榮的獲得,將成為安澤縣鄉村振興、全面發展的一張“亮麗名片”。

太原市陽曲縣西黃水村

葡萄熟了,隨時候著客人進棚摘

山西晚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刊 丨丰收的味道

“媽,這幾天秋收您太累了,快休息會兒,我來做中午飯。”兒媳高麗萍對程變英說。

9月24日,中秋節,張晉文的兒子張翔帶著兒媳高麗萍一家人從太原市區趕回家團圓,親眼見證了西黃水村莊稼豐收的場景。這幾天,張晉文和妻子程變英確實有點累,地裡的大蔥熟了,白天拔出來的蔥,要趕在第二天凌晨的早市上去賣。此外,大棚裡種植的葡萄也熟了,需要隨時接待前來採摘的客人們。

跟隨著張晉文的腳步,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來到位於西黃水村北的大棚種植區。進入“西黃水村蔬菜採摘園區”,滿眼都是綠色,撥開綠葉,是一串串豐滿的葡萄。

“這個大棚佔地2畝多,裡面種的全是葡萄,以巨峰為主,還有維多利亞等三四個品種。”張晉文告訴山西晚報記者,他們種植葡萄已有30多年,陽曲縣的氣候非常適合種植巨峰葡萄,品相好,口感也不錯。最近連續兩年,太原等地的遊客專程來這裡採摘,口口相傳,大棚裡的葡萄幾乎不用到市場去銷售。

張晉文介紹,以前在地裡種植葡萄,經常會遭遇喜鵲、麻雀、病蟲害的困擾。自從採用大棚種植後,為葡萄成長提供更加適宜的溫度、溼度。與此同時,沒有噴灑農藥的葡萄乾淨衛生,清水一洗就可食用。

“葡萄採摘每斤6元,如果拿到市場去賣,有時會是10元3斤,價格大打折扣。正是基於大棚種植優勢,今年光葡萄一項的收入預計在2萬元左右。”張晉文說。

張晉文生活的西黃水村,位於太原市北,村南與尖草坪區接壤,交通便捷,區位優勢獨特。今年陽曲縣實施的美麗鄉村建設,西黃水村是重點之一。預計到年底,西黃水村美麗鄉村重點工程項目全部竣工。在2019年規劃中,該村將大興旅遊產業,壯大集體經濟,增加村民收入。其中有:擴建接待萬人以上的農家客棧,成立村史館,新建紅色旅遊教育基地紀念館,規劃、新建容納百戶攤位的農副產品集貿市場等。

去年,一直打工的張晉文為照顧80多歲的父母,選擇承包耕地種植蔬菜。“我們家有8畝地,主要種植玉米、穀子、高粱、黃豆等,現在承包的8畝地裡種了大蔥、豆角、茴子白、香菜等。”張晉文說,這幾天大蔥豐收了,白天他和妻子剛收了500多斤蔥,打算第二天凌晨到太原市迎新街的一個早市去賣,雖然凌晨3點才會有人來買,但他們得趕在12點前去,可以佔個好地方。

談及這幾年的變化,張晉文深有體會地說:“以前,鄉親們種植品種單一,以玉米為主,但玉米的價格不高,平均每畝收益600元左右。現在,通過大棚、經濟農作物的種植,鄉親們的收入實現翻番。”

富裕起來的張晉文不忘處處幫扶貧困戶。在秋收季節,通過僱用貧困戶增加他們的收入。“今年,我們有了自己的節日,而且這個節日正好與中秋節在一起,真的很高興。今天孩子們回來了,我們專程從地裡摘了新鮮的蔬菜,讓他們嚐嚐家鄉的味道。”程變英說。

國慶前,村裡的穀子就要收割了,由於這裡位於穀物種植的黃金緯度,歷來有“谷鄉”之稱,是優質雜糧的“黃金產區”,又有“小雜糧王國”的美譽。“希望通過我們的雙手,踏踏實實,靠勤奮走出一條致富路。”張晉文說。

山西晚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刊 丨丰收的味道

《詩經·周頌·豐年》

山西晚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刊 丨丰收的味道

豐年多黍多稌,

亦有高廩,萬億及秭。

為酒為醴,烝畀祖妣。

以洽百禮,降福孔皆。

運城市夏縣北坡村

培育品牌,花椒帶動產業一條龍

夏縣埝掌鎮北坡村地處中條山前山沿,共有4個自然村,137戶,468人,耕地面積1800畝,主導產業以花椒為主,共有1668畝。為了做好花椒品牌,延伸花椒產業鏈,該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周永平採用“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2015年創辦了“四季飄香花椒專業合作社”,成立九州紅農副產品有限公司,註冊“禹鄉紅”商標,獲得“國家綠色A級食品標誌”認證。

山西晚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刊 丨丰收的味道

9月22日,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走進夏縣埝掌鎮北坡村,看到家家戶戶都在忙著加工花椒。對村民們來說,又到了一個豐收的季節。

周永平告訴山西晚報記者,自2005年以來,他們村大力探索發展花椒產業,由過去種糧食畝均純收入200元左右,一下子提高到花椒種植的8000元左右。近幾年,建設以深加工花椒為主的“調味品廠”,建立“優質花椒苗木選育基地”;成立“夏縣花椒協會”;全面帶動全鎮及周邊鄉鎮花椒品種改良,形成優質苗木選育—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的花椒產業發展體系。北坡村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社會效應,來參觀學習的人絡繹不絕,周邊鄉鎮村的群眾更是紛紛效仿,帶動埝掌鎮、南大里鄉1000餘戶農戶種植花椒10000餘畝。有力地推動全縣的花椒產業發展,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

因該村位於中條山前沿,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造就了該村大紅袍花椒粒大肉豐、色澤鮮豔、香氣濃郁、麻味純正的獨特品質,是深受消費者喜愛的調味佳品,是運城市規模最大、產量最高、效益最好的花椒生產基地,是夏縣“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的生動實踐。

北坡村空氣清涼、環境優美、民風淳樸,是廣大攝影藝術愛好者理想的創作基地。8月5日,由運城市攝影家協會、夏縣文學藝術聯合會、夏縣攝影家協會聯合舉辦的“記錄40年改革聚焦北坡村發展”“深入基層、紮根人民”主題實踐採風活動,在北坡村舉行。來自運城市攝影家協會和夏縣攝影家協會的50多名攝影家雲集北坡村,圍繞該村發展變化、脫貧攻堅、花椒特色產業、民風民俗開展采風活動,用鏡頭記錄黨的惠農政策及富裕後山村農民的精神面貌。

參加攝影採風的人員分組深入到山坡、梯田、花椒地,拍攝農民採摘花椒的鮮活場面和喜說心情;深入到村內、農戶拍攝了北坡村基礎建設的變化和村民家庭生活改善的精神風貌;同時為部分家庭拍攝了“全家福。”

一個個鮮活故事,一幅幅精美畫面,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北坡村取得的輝煌成就;再現了山區人民生活改善後的精神風貌及喜悅心情;展現了北坡村新農村建設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記錄了脫貧攻堅取得的成就和一宗宗鄉愁的記憶;反映和展示了山區農民群眾搶抓發展機遇,調整產業結構,在圍繞“一村一品”上作文章,以花椒產業鼓起了村民“錢袋子”,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村民生活日新月異的生動畫面。

陽泉市礦區石卜咀村

田園立村,沉陷區成城市後花園

9月22日,陽泉市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暨第二屆休閒農業推介活動開幕式,在陽泉市礦區橋頭街道石卜咀村紅石榴文化廣場舉行。石卜咀村地處陽泉市礦區中心,佔地約12平方公里,耕地582畝,居住人口6400餘人。石卜咀,當地人也稱之為“石潑水”。

山西晚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刊 丨丰收的味道

石卜咀村裡的西梁山曾是採煤沉陷區,地質環境惡劣。近年來,石卜咀村不斷加大生態環境治理力度,矸山變綠洲。2015年以來,石卜咀村以西梁山為主陣地,開發建設“石潑水農業觀光園”項目,園區總佔地3764畝,是一個集農業觀光采摘、餐飲、休閒為一體的農業園區,曾經的環境薄弱村,如今已是休閒觀光農業的典型代表、城市的後花園。

22日上午,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在石卜咀村紅石榴文化廣場看到,陽泉各區縣推介的特色農副產品琳琅滿目。除了傳統的小米、紅薯、玉米麵、水果、蔬菜、陳醋等,還有新興的手工酸奶、陽泉市礦區葫蘆張藝術工作室的葫蘆畫、亮化工藝燈具、化妝品……

有一個展位的各色鮮花吸引了山西晚報記者的眼球,“我們種植的鮮花現在是供不應求”,陽泉市郊區舊街梁漁農業發展基地的楊江忠自豪地說,“下一步我們還打算進軍太原市場。”黃瓜幹是陽泉的特產之一,黃瓜乾的製作技藝還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平定縣後溝村保康黃瓜幹專業合作社將黃瓜乾的生產規模化、產業化,製作出的黃瓜幹一直深受老百姓歡迎。山西晚報記者忍不住和遊客一起品嚐了剛剛調製好的黃瓜幹,清脆爽口,色香俱佳。

展區中間,是一座用玉米堆起的小山,四周擺放著農民剛剛收穫的大南瓜、倭瓜、絲瓜、大棗、核桃……最大的南瓜需要兩人合力才能抱起,最長的絲瓜足有一米多長,現場的遊客和村民紛紛拍照合影。

舞臺西側,寫有“暢享生態田園風光,放飛鄉村振興夢想”字樣的巨大展板格外顯眼,字的周邊分別用玉米、倭瓜、生薑、大蒜、穀子和高粱等農產品裝飾。用這些豐收的農作物作為裝飾,既能體現當地農村特色,又能對應豐收節的主題。得知本次活動要在石卜咀村舉辦,村民們紛紛參與其中,他們希望藉助這樣一個節日,向更多人展示新時代石卜咀村“五穀豐登”的美麗畫卷。

陽泉市農業委員會綜合開發科科長傅河說:“在石卜咀村這個矸山變綠洲的生態田園進行展示、交流、推介,通過這個平臺我們希望與全市各界每一位群眾嘉賓暢享生態田園風光,傳承優秀農耕文化,放飛鄉村振興夢想。”

“活動展現山城的豐收美景,書寫農民的喜悅心情,詮釋奮鬥和收穫的時代意義。”礦區區委書記張志先說,“這次盛會,必將對我們進一步做好三農工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五城聯創,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起到巨大的鼓舞和推動作用。”

據悉,此次活動包括廣場宣傳推介、農民豐收節慶祝、戶外廣告宣傳、線上宣傳、現場體驗、市級休閒農業示範點星級評定及電視網絡報刊宣傳等活動,通過3個月線上線下整合互動,不間斷宣傳傳播,讓更多的城鄉人民通過切身體驗、實踐參與,瞭解陽泉自然風光、風俗民情、農耕文化、傳統文化、現代農業,進一步打造陽泉休閒農業品牌。

採寫: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吉毅 郭小強 宋俊峰

郭斌 馬立明 王爽 王晉飛 劉江 李晶

通訊員:成鵬 王棟 尉建飛 陳愛榮 裴文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