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胡以治:懸壺濟世施大愛 緊守醫心爲百姓

「杏林」胡以治:悬壶济世施大爱 紧守医心为百姓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

在市人民醫院提起胡以治,相信很多人都不會陌生,這位身材偏瘦、說話溫和的老者,於49年前從南京醫學院(現南京醫科大學)畢業後到人民醫院當上了一名外科醫生。49年間,他始終不忘初心、默默奉獻,用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用心守護著百姓的幸福安康。”如今,已77歲高齡的他仍不忘醫生的天職,繼續堅守在醫療崗位上發揮“夕陽”的餘熱,為患者看病,受到了人們的敬重與感激。在近半個世紀的從醫生涯中,他所救治過的患者達到10多萬人次,先後為醫院培養出數百名優秀的年輕醫生——

「杏林」胡以治:悬壶济世施大爱 紧守医心为百姓

近日,記者如約來到市人民醫院東區分院,一踏進胡以治坐診的急診外科辦公室,就看到滿頭花白頭髮的他正被七八名中老年患者圍著,只見他一邊詳細地翻看著患者的病歷,一邊熟稔地與患者進行交談:“老張,你哪兒不舒服?擼起袖子給我看一下……”“胡大媽,今天是來配藥的嗎?上次我給您配的那個藥方拿出來給我看看……”“小王,你媽年紀大了,記性不好,以後這個藥她不記得吃,你要準時提醒她,千萬不可忘了服藥的時間”……在近1個小時的等待時間裡,記者發現,前來找胡以治看病的患者,有一大半看起來都與之非常熟悉。“這些都是我過去的老熟人,雖然如今我已來到東區坐診,但他們只要有病仍然會‘捨近求遠’地趕來。這就是我從醫40多年來與患者之間建立起的一種無形的信任。”趁著看病的間隙,胡以治向記者暢談起與醫結緣49年來的故事。

工作33年他從未休過一個完整長假

胡以治1942年出生於菱塘回族鄉清真村,父親是當地衛生院的一名醫生,在胡以治整個童年時期的印象裡,他的父親總是特別忙。“那時候農村醫護人員匱乏,所以十里八鄉的村民只要誰有個頭疼腦熱,都會第一時間來找我父親。有時中午剛剛捧上飯碗,看到有人登門看病,父親會立即放下碗筷;有時半夜三四點,家人正在酣睡,聽到屋外有人敲門求救,父親連衣服都顧不上穿,背上藥箱便往患者家裡跑。”胡以治說,由於父親用一顆高尚的醫者仁心對待村民,鄉鄰們都對他們全家十分尊敬和感激。也正因為如此,胡以治從小就立志做一名像父親那樣受人敬重的醫生。

抱著這樣的目標,胡以治勤奮學習、努力拼搏,於1963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南京醫學院(現南京醫科大學)醫學專業。在大學這座殿堂裡,他又通過6年的刻苦學習,順利取得本科文憑回郵,正式成為高郵縣人民醫院的一名醫生。“從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開始,我就給自己樹立了一個人生信條:‘要做一個讓病患滿意的好醫生’。”胡以治說,為了實現這個願望,此後的數年時間裡,他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白天,他跟著主治醫生查房、坐診、上手術檯;下班回家,他熬夜看醫書、寫各種疑難病例診斷總結,一年365天,天天如此,從無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數年的實踐,胡以治迅速成長,並逐漸成為人民醫院一名響噹噹的外科醫生。

在醫術水平不斷取得進步的同時,幾十年來,胡以治也始終秉承“一切為了病人”的理念,將滿腔的熱情奉獻給自己心愛的醫療事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農村醫療條件還很落後,尤其是鄉鎮衛生院的優秀外科醫生十分缺乏,身為人民醫院外科中堅力量的他經常會在深夜或節假日接到來自各鄉鎮的求救電話,他每次都會毫不含糊地拋下一切趕到現場,參與搶救病人。“記得有一年的除夕夜,當天下午4點左右,我們急診科接到來自原八橋衛生院的電話,有一名危重病人突然消化道出血,需要立即會診進行手術治療。得知這一緊急情況後,正準備換衣服回家團圓的胡醫生第一時間坐車趕到那裡,對病人展開施救。最終,病人經過手術轉危為安。可當胡醫生離開衛生院往家趕的時候,已到了次日凌晨4點鐘。”曾經與胡以治共事多年的一位老醫生告訴記者,在胡以治數十年的從醫生涯中,像這樣發生在他身上的事例數不勝數,他對工作的那份奉獻與敬業,讓人很欽佩。

“從1969年進入人民醫院工作,一直到2002年從醫院退休,33年裡,老胡從未休過一個完整長假,沒有陪我們母子逛過一次公園。他將自己全部的個人時間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他心愛的醫療事業,奉獻給了病患。”胡以治的妻子張利華表示,儘管如此,她從未有過抱怨,因為同是醫生,她懂得丈夫的每一點付出,就可能讓患者減少一分痛苦。

對待病人他像親人一樣無微不至

人們常說,大醫有魂。一名好的醫生對病人發自靈魂的愛,可以點燃病人心中的希望。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在過去的40多年裡,由於胡以治對待病人總是像親人一樣給予他們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愛,所以有許多與其結識的病患將感恩之情銘記一生。

今年74歲的三垛人李元乾,在40年前的一次看病過程中與胡以治結識。從那一刻開始,他就對醫術精湛、態度溫和、待人熱情的胡以治“情有獨鍾”。“我是一個體質非常弱的人,年輕時隔三差五就會患一些小毛病,每次患病,心裡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來找胡醫生看看。”李元乾說,有一次他因為腸胃不舒服,導致腹瀉,就打電話給胡醫生,希望約個時間去他那兒瞧瞧。誰知,接到電話後的胡醫生,考慮到他家住農村乘車來回不太方便,就直接讓他把腹瀉物用方便袋託一位熟人帶過去,後來,胡醫生又自掏腰包幫他墊付化驗費,並配了一些藥託人帶給他。

家住界首鎮附近的鄭女士,其母親患慢性支氣管炎需長期服藥,由於家庭經濟收入微薄,從20多年前與胡以治相識以來,胡以治就一直為其母親的藥費花銷在“精打細算”。“每次我找胡醫生給我母親配藥,胡醫生都會根據母親的病情,搜索出三四種可替代的藥物,並細心地為我母親選擇其中一種相對較便宜、副作用又小的藥物服用。我知道,他是考慮到我們農村人經濟條件有限,在盡其所能地幫我們省錢。”提起胡醫生的善意之舉,鄭女士感動地說,在胡醫生的幫助下,這些年來,她們全家在母親看病吃藥的花費上比原來預想的要少得多。

今年70歲的王大爺,長期患有哮喘和高血壓。因為他唯一的兒子長期在國外工作,身邊缺人照顧,所以這些年來,胡以治就像親人般默默關心著王大爺。“胡醫生知道我年紀大,又行動不便,所以每次都是替我算好時間,提前幾天就將下一個療程的藥配好親自送給我,有時他還會帶著血壓儀來我家,幫我測測血壓,陪我說說話。”王大爺無比感動地說,他這一輩子能遇到胡以治這樣的好醫生,是幸福更是幸運。

“做一名好醫生,不僅要用精湛的醫術為病人治療,而且要用一顆仁愛的醫者之心給予他們精神上的最大關懷,讓他們能夠獲得更多心靈的安慰,減輕病魔帶來的痛苦。”胡以治坦言。

學生眼裡他是用行動樹立榜樣的好老師

對待病患,胡以治是一個擁有大愛情懷的仁心醫生;對待學生,他是一個寬嚴相濟的好恩師。曾跟隨胡以治學習的現任市人民醫院副院長陳維開,在談起自己當年跟胡以治學醫的經歷時,對恩師的諄諄教導仍記憶猶新。“和許多外科老師帶徒的方式不同,胡老師帶徒弟都會大膽地讓學生實踐,所以那時候在胡老師身邊實習,只要有合適的手術,胡老師就會大膽地放手讓我們去操刀,而他則在一旁給學生當副手。有時候面對難度較大的手術,我們心裡底氣不足,他也不會大聲訓斥,而是面帶笑顏,適時地用話語鼓勵我們,讓我們增強信心與勇氣。”陳維開說。

現任市人民醫院呼吸科主任吳衛中也曾跟隨胡以治學醫多年,他告訴記者,胡老師當年教育他們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作為一名醫生,需要有高尚的職業道德,既要有仁心也要有仁術,要永遠把病人的需要作為自己的第一責任,把病人當成親人來對待。所以,無論是工作中還是生活裡,他總用自己的實際言行去給學生樹立榜樣。“跟隨胡老師實習的那段時間,我們在醫院裡天天都會看到胡老師不是在門診上坐診看病,就是在病房裡查房看病人記錄,經常忙得連午飯都顧不上吃一口。”吳衛中說,即使擔任了醫院的行政職務以後,他凡事仍然親力親為,從不聽從旁人彙報病人的病情,總是自己去觀察病人的變化,作出準確的判斷。他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身為一個好醫生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決不能因為自己的疏忽給病人帶來不必要的痛苦。

“如今,胡老師已經70多歲了,仍然堅持發揮自己的‘夕陽餘暉’,為病人看病,他的這種對醫生職業的熱愛之情、對病人用心用情的付出,值得我們每一個醫護工作者敬重、學習。未來,我們也要像老師一樣,做一名緊守醫心為百姓的好醫生………”市人民醫院的醫生們這樣說道。

特別提醒

「杏林」胡以治:悬壶济世施大爱 紧守医心为百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