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危险:为什么专家喜欢胡说?

知识的危险:为什么专家喜欢胡说?

声明:因为总是发不出去,删改很多,还是发不出,没办法只能故意换上很多错别字,你懂的,请见谅。

最近,各路专家的关于生育的提议,都受到网民的唾骂,使得专家教授沦为“砖家”“叫兽”的称号。

现在的专家、教授当然也是饱读诗书之人,知识量当然也非常巨大,那他们为什么还这么容易被权利和利益所收买呢?

这些因为现代知识体系只是现代社会分工体系的一部分,现在的专家和教授只是知识工匠而不是知识分子,他们在非常狭窄的专业分工领域专研知识并不是为了真正的学习知识,而更多是把知识研究变成一种获得财富和地位的手段和工具。

既然最终目的是获得财富和地位,所以利用知识来为权利或商业利益代言也就理所当然了。

这其实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知识和人格的分离,就如很多纳粹军官一样他们挺古典乐看文学名著,但是杀起人来一点不手软,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的《现代性与大屠杀》有非常深刻的研究。

因为现代的知识越来越少的内化成人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你?

一方面确实是现代性专业分工造成的,专业分工使知识失去了普遍性,知识分子沦为知识工匠,与现实越来越脱离,所以我们才会精彩看点专家的观点建议完全不考虑现实情况,但是又确实符合理论推演。

另一方面,把知识内化到人格并不利于现代社会的竞争和财富获取,相反知识内化反而使得知识分子容易沦为社会竞争的“弱者”,也就是读书多了反而不利于挣钱。因为敏感、深刻和良知都是若肉强食竞争中的劣势,根据生物进化原理,这些人更容易被淘汰。

最终的结果就是马克思·韦伯所说的,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通俗点说就是只看利弊不看对错。

那些把知识内化成人格的人,不仅不能获得利益,还会因为感说真话被权利放逐,比如中国两位最敢说真话的经济学家杨X凯和何X涟,都只能远走海外,而胡X钢之流却在我们顶级名校混得风生水起。

由于学术圈是个非常讲资历、背景和关系的圈子,加上我们把官僚体制引入学术体系,青年学者的生存艰辛很难出头,网上高校“青椒”(青年教师)诉苦吐槽的太多,大家可以自行上网查。

所以青年学者着急只能要么像施展、吴冠军一样向权利靠拢,或者像薛兆丰一样向市场靠拢,薛兆丰甚至连北大教授都不做了,这也是知识被工具化的另一种形态。

这种把知识当作权利代言工具的伎俩现在越来越容易被识破,但是作为市场赚钱的工具非但没有受到批评反而越来越受欢迎,典型就是自媒体和知识付费服务。

自媒体的典型是米蒙,其实我很早就关注米蒙了,米蒙是个很有见识的人,饱读诗书,但是米蒙利用社会情绪,为自己赚取流量换取利益,而且扭曲广大女性的价值观。

知识的危险:为什么专家喜欢胡说?

表面上米蒙为女性的独立和女权的崛起提供话语支持,但是暗地里却迎合女性心理的一些男权渴望和恶趣味,就是宫斗剧一样,表面上都是以爱情为主题,暗地里都是迎合女性内心被构建的男权渴望,争夺皇帝或霸道总裁的宠爱。

知识的危险:为什么专家喜欢胡说?

知识付费的典型是罗振雨,一方面不断通过强势话语制造知识焦虑,另一方面,兜售简单易行的知识学习解决方案。当然,不是说知识付费完全没有价值,只是知识付费被误用得太严重,尤其是给人造成学习的幻觉,因为人的本性都是喜欢偷懒走捷径。

罗振雨和米蒙一样心里都是明白人,但是,嘴上说的不一定是他内心真正相信的,但一定是粉丝和市场所喜欢的,而且这种迎合是居高临下的,从屌丝跪求女神式的迎合变成霸道总裁式的迎合,更得人心。

知识的危险:为什么专家喜欢胡说?

更可怕的是知识付费为知识精英培养了一大波韭菜,凭借知识的不对称(或认知差距),实现对大众的奴役和榨取,典型如李哭去,李哭去通过自媒体和知识付费产品培养了一大波粉丝,然后利用知识不对等,对粉丝割韭菜,赚得盆满钵满,并视粉丝为傻*,互联网上借助知识的不对称割韭菜的事例数不胜数。

知识的危险:为什么专家喜欢胡说?

而且互联网和知识付费在加剧这种趋势,其实,本来互联网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工具,但是社会底层却是用它来看剧打游戏和沉迷与消费主义,包括对信息的消费。而精英利用互联网大大提升了学习效率。中间阶层本来想通过辛辛苦苦读书学习往上爬,但是知识付费制造的学习幻觉,让他们抛弃了苦读,就像用保健品替代运动一样,结果不进则退。精英与大众的不平等差距越拉越大,加上知识和人格的分离,精英就越可能用知识来奴役大众,而且大众还沉浸在崇拜的狂热和精英制造出来的美好幻觉中。

现代社会知识与人格的脱离,使得那些饱含知识的人可能比没有知识的人危害性更大,他们把知识作为工具跟权利或市场换取利益,更危险的是借用知识的不对等奴役大众割韭菜。

最后,我想用我正在读的一本书《与脆弱同行》的书摘来结尾:

知识的危险:为什么专家喜欢胡说?

「金钱又必须和无知结盟才能贩卖。……然后又有人用千方种方式建议我们:“你们一定要相信专家。”换话说:相信有知识的人。……然而,对知识真正感兴趣的观众群,只有很少数的一个阶层。美好的愿景是存在的,但也有其代价,所以人们宁可选择能够透过金钱取得的拙劣替代品。」

「长久以来,基于经济上或政治上的理由,一道鸿沟在知识的拥有者和无知者之间不断扩大。知识在缓慢进展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一块专属某些人的封地,用来满足他们的荣耀,或他们的利益。」

知识的危险:为什么专家喜欢胡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