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移动小“盒子”助力蓝天保卫战 探访环保精准执法背后的黑科技

一只小“盒子”,看上去比家用路由器大不了多少,可以安装在小汽车顶部,或者直接装入随身背的书包,车开到哪,人走到哪,方圆10米之内空气中的PM2.5浓度都可以实时获取。

可移动小“盒子”助力蓝天保卫战 探访环保精准执法背后的黑科技

PM2.5小微监测设备

把“盒子”的尺寸再放大一些,挂在不起眼的屋顶或者信号塔上,获取的PM2.5浓度数据配合计算机大数据反演,就可以组成一个个网格;哪里浓度出现异常升高,网格会立即报警,通过手机APP软件获取报警信息的环保执法队员带上可移动的小“盒子”立即出发,巡查中随时对比PM2.5浓度变化,就能精准锁定违法排污的单位。

大气治理已经进入“精准治理”阶段,打击违法排污已经不能光靠人海战术、疲劳战术,一批“黑科技”应运而生。刚刚发布的《北京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完善并利用烟气在线监测、热点网格、移动监测、电量监控等手段严厉打击各类大气环境违法行为。秋冬季大气治理攻坚即将启动,记者日前走进环保部门,探访移动监测、小微监测、热点网格等“黑科技”如何助力大气治理精准执法。

移动监测捕捉蛛丝马迹

在北京市环境监察总队的驻地,记者见到了今年刚投入使用的PM2.5移动监测设备。它们分两种,一种是直接安装在环保执法车的车顶,另一种则装进专门的便携式执法背包,“背上包,在城乡结合部或者一些工厂大院溜达,谁都不知道我们正进行摸底侦查。”总队执法队员告诉记者。

据了解,目前北京市环境监察总队共有8套车载式移动监测设备、2套背包式移动监测设备。在部分区环保局,移动监测设备也已经开始应用。它们究竟有多先进呢?研发方北京英视睿达科技有限公司的工程师告诉记者,这些设备每套重量仅3千克,应用激光散射原理,结合大数据技术,可快速测定10米范围空气中的PM2.5浓度,实现每10秒钟更新一次监测数值。这些数据不断反映到执法队员手机里的APP软件上,加载到实时位置地图里,伴随着人行走或者车辆移动,形成一条数值连续标记的轨迹带。

“我们把这些浓度数值按照从低到高以绿色、黄色和红色进行标记,便于环保执法队员随时发现周围的浓度异常,实现10米级的执法精度。”工程师说,这些设备可以适应时速60公里内的移动,因此车载监测可以确保数据不会失真。

在朝阳来广营地区,记者见到了固定在路灯架上的小微监测站,它略大于移动监测设备,如同鞋盒大小,同样采取激光散射原理,实现PM2.5浓度的快速测定。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此前告诉记者,小微监测站获取的数据要经过计算机数据模型的反演,才能反映到热点网格中,因此完全不用担心个别地方有“干扰监测”的歪招。

网格报警提示油烟直排

执法队员介绍,今年4月,就在移动式监测设备投入使用没多久,市环境监察总队的执法队员就用它结合热点网格技术,查处了一起油烟直排大气的污染环境案件。“当时我们发现,在500米×500米的报警网格中,来自海淀西四环附近的一个网格发出了报警提示。”一名执法队员对记者说,这引起了总队领导的高度重视,总队长赵志威亲自带领执法队员,利用车载移动监测设备前往该地区检查。

车行至万寿路附近,执法队员发现,此前行驶过程中,手机终端APP显示的PM2.5实时浓度数值都是绿色,到了此地就变成更高一级的黄色。“当时正值用餐时间,我们高度怀疑附近有单位餐饮油烟直排大气。”执法车在附近来回转,APP上的数值不断变化,经过反复对比和筛查,一处单位的改扩建工程进入执法队员的视线。

走进工地,里面的工程已经接近完工。工地里有一处平房,执法队员走进房间,立刻发现了问题:工人正在加工食材,这里没有任何油烟净化设施,油烟直接通过排风扇和窗户排入室外的大气环境,窗户通风口附近的一些墙板都已经熏上了油渍。“这属于无组织排放,是典型的违法行为。”执法队员立即叫停了工人的加工作业。匆忙赶来的工程负责人说自己并不知道这样是违法的,当场承诺立即整改,并马上联系购买厨房的油烟净化设备。

执法队员对这个工地进行了立案处罚,考虑到工地第一时间启动整改,并且后来很快将净化设备安装到位,因此处罚相对从轻。总队相关负责人说,处罚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希望这些单位能立即切实整改。

可移动小“盒子”助力蓝天保卫战 探访环保精准执法背后的黑科技

安装在环保执法车辆顶部的PM2.5移动式监测设备

车载设备锁定扬尘工地

前几天,记者跟随市环境监察总队的执法队员参加了一次移动式监测执法。当天下午,报警信息提示,东北五环附近的朝阳来广营地区有一个热点网格PM2.5浓度明显高于周边,执法队员决定利用移动监测设备对报警的网格区域开展一次突击检查,找出浓度异常升高的原因。

沿着东四环、东五环、京密路、来广营东路,执法车辆在行驶,车顶的移动式监测设备早已开启,执法队员手机里的APP软件每隔10秒钟出现一个PM2.5浓度数值,这些数值沿着行驶路径形成一条轨迹,48微克、43微克、39微克,当车辆驶入东辛店中街后,PM2.5浓度迅速攀升至75微克左右,数值的颜色变成了黄色。车辆驶出这条路,进入附近的费家村,PM2.5浓度又迅速回落至40微克左右。

“这条路两旁很可能有环境问题,我们下车去看看。”执法队员停好车,大踏步朝路边的一处围挡走去;穿过围挡,发现这是一片建筑拆除的空地,虽然进行了部分苫盖,但依然有大片土地裸露,进出的道路也是坑洼不平的土路,不少地方还散落着垃圾,甚至还有废弃的共享单车。一阵风刮过,扬尘和随地乱扔的塑料袋四处飞扬,路过的市民都捂住了口鼻。“这样肯定不行,为了减少扬尘污染,按照规定,建筑拆除作业后的裸地必须进行全面苫盖,道路也需要进行硬化和洒水降尘。”两名执法队员仔细记录下工地的状况,并进行了拍照留证,“我们要尽快移交有关部门,同时通知属地政府,尽快整改这一情况。”一名执法队员说。

可移动小“盒子”助力蓝天保卫战 探访环保精准执法背后的黑科技

环保执法队员正在拍照取证

粗颗粒物监测网络将搭建

上周,北京市环境监察总队联合朝阳区环保、城管等相关部门在该区启动为期一周的“点穴式”执法,PM2.5移动监测设备、小微监测站、热点网格在“点穴”执法中都派上了用场。

今年生态环境部启动“千里眼”计划,通过地面监测小微站和车载式、便携式等移动监测设备,综合运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理念,探索构建“热点网格+地面监测微站+移动式监测设备”的执法模式。

在这方面,北京已经走在了京津冀及周边城市的前列。记者了解到,生态环境部在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布设了3200个小微PM2.5监测站,北京进一步提高标准,又设立了1000多个小微监测站,不断加密大气治理的执法网络,构建了500米×500米的监管网格。除了市级层面,朝阳、顺义等区也都在积极建设自己的PM2.5小微站,加大对街道、乡镇甚至村一级的空气质量执法监管。

“过去我们的环境执法往往是经验式、任务式的,现在有了这些高技术设备,我们的执法更加精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开展精准执法,我们向基层单位传递了一个目标导向,要通过技术提高环境管理的精细化水平,进而提高环境质量。”市环境监察总队总队长赵志威介绍。

记者了解到,按照“打赢蓝天保卫战”未来三年的任务目标,扬尘治理将成为大气治理的重点。为此今年10月底前,本市要组织建成覆盖各区及乡镇、街道的粗颗粒物监测网络。自11月起,对乡镇、街道的粗颗粒物进行实时监测,每月监测评价结果将被纳入对各区及乡镇、街道的生态环境保护考核体系。这又将是一条用科学技术提升管理水平的有力举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