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糾結「小程序」跟不跟?怎麼跟?

你還在糾結「小程序」跟不跟?怎麼跟?

互聯網已經進入了「用戶時間爭奪戰」的時代,在這樣的一種大環境下,任何能節省用戶時間的事物,從長遠來說會越來越有價值。而用小程序被寄希望於連接everything,節約每一個人的時間,以至節約整個社會的時間。

01小程序的期望與價值

我們先來看下小程序僅有的2次數據披露:

第一次是2018.1.15,正逢小程序一週年,當時是58W個小程序、100W開發者,2300個第三方平臺。

第二次披露數據是2018.7.11,100W個小程序、150W開發者、5000個第三方平臺。

可以看到,這半年幾乎約等於17年一整年的發展,各方都在加速入場。

再來看下功能迭代的歷史:

▲收集於App Store中小程序相關的更新日誌

你還在糾結「小程序」跟不跟?怎麼跟?

從這些更新日誌和功能迭代來看,微信在小程序的探索期一直圍繞著“尋找用戶場景”在做,喚起小程序的入口不斷增加,特別在2017年的10月之前節奏更快。另外,其中標紅的三點改動更加明確了「小程序」不是代替「公眾號」,而是相輔相成,是對公眾號的價值延伸,起到相互引流的作用。

現在的小程序越來越像是為了完成整個應用的商業閉環而生,當輕應用淘汰掉APP那天,騰訊可真的是“壟斷”了。

小程序的出現讓微信體系內的電商產業更進一步的侵佔到阿里的地盤,阿里也在17年7月上線了支付寶小程序作為防守,並且做了個1688的微信小程序“體驗一把”。阿里的電商雖是巨無霸,但本質還只是個「入口」,入口對用戶來說是需要刻意去尋找的,不像微信的「連接」作用那麼自然。

因為連接能使得到處都是小入口,讓統一的大入口沒有存在的價值,反之則不能。如果大大小小的中小商家包括線下實體店在微信的連接和“彈藥(技術賦能)”支持下與阿里開戰,有沒有一種「農村包圍城市」的既視感,阿里有多大勝算?

有個數據可以瞭解以下:

據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17年網絡零售交易額71751億,佔到總的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9.6%。可以推算出,2017年線下零售額達到將近30萬億,而2017年阿里的GMV是2萬億左右。

現在有一種說法,如今的互聯網進入了「用戶時間爭奪戰」的時代。

你還在糾結「小程序」跟不跟?怎麼跟?

在這樣的一種大環境下,任何能節省用戶時間的事物,從長遠來說會越來越有價值。

那麼小程序在這個方面目前展現的作用是:

線上:無需下載即可使用,授權即註冊。大大降低了上手體驗的時間成本。

線下:實體店線上化,實物數據化,服務自助化。比如:以前提供一項服務,需要人去做,現在一個小程序碼就等於多項服務,一個小店的整體價值由多種功能相互配合,大大優化了線下實體店的運作效率和用戶花費的時間成本。

總結一句:用小程序被寄希望於連接everything,節約每一個人的時間,以至加速整個社會的發展進程。

02小程序的發展狀況

我們能用小程序做什麼?

我想這個問題可以從2017年1月上線到現在,期間湧現出的爆款小程序中找到一部分答案。

01實用心理測試大全

又一個千萬級PV的小程序,被封的原因是涉及《測試類信息朋友圈傳播》。後續據說被扒出裡面的測試結果代碼是隨機的,並無任何科學依據。但它能成為爆款,引用作者的原話是「第一是有趣,第二是用戶喜歡和朋友比較」。

首個刷屏小程序誕生,5個小時創造的1700萬PV,但是隨後由於《涉嫌誘導分享》被封。它除了是第一個爆款之外,還有另外一層重大意義,站在了當時普遍認為的「小程序流量來源於線下」觀點的「對立面」,並取得了成功。

你還在糾結「小程序」跟不跟?怎麼跟?

02實用心理測試大全

首個刷屏小程序誕生,5個小時創造的1700萬PV,但是隨後由於《涉嫌誘導分享》被封。它除了是第一個爆款之外,還有另外一層重大意義,站在了當時普遍認為的「小程序流量來源於線下」觀點的「對立面」,並取得了成功。

你還在糾結「小程序」跟不跟?怎麼跟?

03聖誕頭像

與上面兩者不同的是,這是一位個人開發者的作品,並且沒有被封。就著聖誕節這個「天時」,3天7500W的PV,引發了一場現象級的換頭像事件。本質上還是滿足了大家的顯擺、凸顯與眾不同的心理。

你還在糾結「小程序」跟不跟?怎麼跟?

這些只是典型,其它的爆款小程序還有「猜畫小歌」、「西瓜足跡」、「跳一跳」等。我們可以發現:小程序的確不單單是為「線下」而生的,「線上」類型的應用可以利用小程序來製造巨大的流量。當然相比線下的玩家們,線上的這些玩家明顯更懂用戶,也更會玩這些套路,深諳人性。

從眾心態是人的天性,動靜大的總會先引起大家的注意,那麼最初想成為線下流量入口的期望,發展的如何了呢?

你還在糾結「小程序」跟不跟?怎麼跟?

為了便於對比,可以看下面的表格:

你還在糾結「小程序」跟不跟?怎麼跟?

可以看到,經過這7個月之後,「小遊戲」類目已經快佔據榜單的半邊天了,並且佔比還在上升。遊戲的生命週期雖短,但賺的是快錢。因為微信的重度用戶們,大部分都是“閒人”,的確是遊戲產業的沃土,誰都想卯足了勁分得一杯羹。

反觀線下,雖稍有起色,但還未形成一套現象級的玩法,在大街小巷看到隨處可見的小程序碼的場景不知何時會到來。

03小程序已被驗證的作用

雖然現在還未撬動線下的資源,但是有價值的作用不分線上線下的,我們從這些小程序中可以發現一些被驗證過的作用,還是可以為我們所用的。

01易傳播

授權即註冊,打開即用,相比自建H5和APP,大大降低了新用戶的上手成本。再配合上對人性的把握,進行社交裂變。不怕沒流量,就怕hold不住,前面羅列的這些爆款另外7月公開課公佈的計劃,會增加「群動態消息」,這又是一支新的“催化劑”。

02高性價比的開發成本

不用再開發IOS和Android兩端的APP了,甚至微信已經把React Native之類的解決方案無法觸達的部分工作都做了,完完全全的只要寫一套代碼即可通用。

03新的流量入口

增量用戶的增長見頂,進入存量用戶的搏殺。

存量用戶哪裡最多?

很多人都知道是微信,這個答案也在互聯網女皇Mary Meeker送出的最新《互聯網趨勢》報告中得到了印證,中國用戶每天花在移動應用上的時間達31億小時,而光微信自己就佔了9億小時。

目前小程序在微信的入口達到了64個,並且推測還會增加。更重要的是,官方的動作也往著培養用戶主動打開小程序的方向在走。

可以看到7月的公開課發佈的數據:

你還在糾結「小程序」跟不跟?怎麼跟?

05更具效率的觸達用戶

相比短信更低的成本投入,更豐富的展現形式,只需一步操作即可進入小程序內進行指定操作。7月公開課的一個案例,電商用戶下單後未付款,發送「催付款通知」後打開率42.3%,轉化率14.2%。

可能有人會說APP通知呢?先不說現在讓用戶裝APP的成本有多高了,就算裝了有多少人會默認打開通知呢?

另外7月公開課公佈的計劃,會增加「訂閱消息」,可以看作這是在有嚴苛限制的「服務通知」之外開闢的一條新的道路。

最後來看一下最近一週的Top20榜單:

你還在糾結「小程序」跟不跟?怎麼跟?

除了能夠打發時間+強社交的小遊戲和綜合電商之外,上榜的酒店機票火車(同城旅遊)、貓眼、美團外賣、摩拜單車皆是「用戶明確知道自己要什麼」的生活剛需型應用。這些應用對用戶來說,只是在TA需要的時候完成TA的需求就好,不需要的時候不用出現在TA眼前,非常符合「用完即走」的定位。

所以選擇什麼方向去做,也很顯而易見了。

04難點

在軟件開發領域有個“沒有銀彈”的說法,同樣的小程序也不是萬能藥,目前主要面臨的難點有以下四點:

01小程序產生的流量如何存儲下來

如今雖然開放了「我的小程序」欄目,但那畢竟是獨木橋,搶佔不上去的,就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用戶流失。大家都在《誘導關注》的夾縫中尋找往公眾號導流的方式,之前流行的通過「客服消息」引導關注,現在明確會被封。

目前唯一認可的渠道就是支付後可自動彈窗,以關注同一主體的服務號(注:不是訂閱號),且50W粉絲以下服務號關注選項是默認勾選。不過7月的公開課中,有提到後續會開放一個「掃碼場景關注公眾號」的功能,能否解決這個難點,拭目以待。

02小程序包最大8M

這個限制剛開始是2M,後續逐漸放寬限制,並且還出了分包加載。這些都是為了達到官方所要求的「輕」、「快」作出的硬性限制,在保證極致體驗的同時也對大而全的“大程序”關上了大門。當然這個相對來說還有辦法,可以佈局小程序矩陣,相互跳轉來解決。

03可以嘗試的突破口

「小程序」只是個工具或者說媒介,關鍵在於它上面承載什麼。目前在線上線下分別也摸索出了一些可行的突破方式。

04「服務通知」的限制,不利於低頻型產品

以上的限制非常不利於低頻型產品對用戶的喚醒,比如:一些金融類、醫療類的小程序。一旦7天后沒有沉澱到公眾號,又只能用短信喚醒了,寄希望於後續推出的「訂閱消息」看看。

05非購物類小程序如何變現

這也是很多爆款小程序面臨的問題,能爆的都不容易變現。從目前來,看除了做廣告好像還是做廣告,如果有小程序矩陣佈局的,也就多了導流一條路。

01線上

內容/服務+小程序:這個模式在很長時間內都能活得很好,因為內容和服務都是非標準化的東西,這些東西就是你的核心競爭力。比如:內容+電商,內容講的越好,活得越好。

高頻+小程序:能活,但競爭會很激烈,搶坑位,做不到頭部就沒得玩。注:這裡的高頻是指以天為單位的產品,如果一天會用好幾次或者用很長時間的,做小程序就不一定好於獨立APP,比如:大型遊戲、視頻、資訊類等。

內容/服務+高頻+小程序:這個就厲害了,都在Top榜裡能看到,比如:小遊戲就是完美符合。

02線下

線下雖然發展的沒線上熱火,但也摸索出了兩套模式。

小程序+到店:據7月公開課的案例,百貨商場運用到店模式後除了主動拉客的作用外,產生復購聯單的概率達到40%。

小程序+到家:擴大門店的輻射範圍,增加坪效。

為什麼上面描述的線上和線下中,「小程序」這三個字擺放的位置不同。因為前者是形變而非質變,只是APP推廣變成了小程序推廣。而後者是質變,是新的商業模式,也就是所謂的「新零售」範疇。

當然應該還存在未被挖掘的模式,等待著我們去開發。甚至,可能已經有人在悶聲發大財了。

你還在糾結「小程序」跟不跟?怎麼跟?

結語

「用完即走」,沒說不讓「走了再來」。從目前來看,「我的小程序」是最佳位置,誰能搶佔上去,分到的蛋糕也越多。怎麼感覺這有點類似手機OS上的App坑位之爭了,會不會也出個「小程序文件夾」呢?

最後,微信+小程序+小程序碼,這個生態一旦形成,我們離萬物互聯的時代還遠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