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征明:笨小孩和他的高能教师天团

01

在诸多影视作品中,明代的“江南四大才子”是出镜率颇高的一个群体。

其中,最具故事性的自然是大家熟知的唐伯虎,他才华横溢,却颠沛流离,满足了人们对风流才子的一切想象;才艺稍逊一筹的祝枝山,往往以更喜感的形式出现,曝光率也不低;除了徐祯卿因为形象抱歉,常常而被替换为虚构人物周文宾之外,四大才子中,存在感最弱的一位当属文征明。

这也难怪,和其他几位天赋异禀的才子相比,文征明不但没有在童年时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才艺,智力水平甚至在常人之下,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笨小孩”;成年后的文征明性情平和、淡泊,行事敦厚、沉稳,画风类似今天的“老干部”,就连狗仔也未必能挖出什么猛料,实在缺乏广泛传播的新闻价值。

但在历史上,文征明却远远不止是唐伯虎等人的背景板,综合来看,他取得的成就,甚至可以说是四大才子中最高的。

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文征明的楷书是不容错过的临摹范本;在绘画方面,文征明开创了明代青绿山水画的新风格,是继他老师——沈周之后,吴门画派最具代表性的大家;他的后代能人辈出,弟子也多有英杰涌现,堪称整个吴中文人集团的灵魂人物之一。

在文征明的人生中,个人努力固然重要,但他的家人、师友以及所在吴中地区的深厚文化底蕴,也是推动他破茧成蝶的重要力量。这一期,我们就来聊一聊,文征明和他的家人、师友的故事。

02

先天资质有限但后来有所成就的人,在历史上并不少见。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晚清名臣曾国藩。

但曾国藩的资质充其量也就是个中等偏下,而且其中不乏有自谦的成分。而文征明年幼时资质之差,用现在的话说,是实实在在差出了天际的水平。就连给他写墓志铭的黄佐,也只能老老实实的写上“公生而少慧”。最典型的证据,就是文征明在八、九岁时,还连话都说不清楚,简直有点中国版阿甘的意思。

幸运的是,就像阿甘有一位始终鼓励他的母亲一样,文征明的父亲——文林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也扮演了类似的角色。

在文征明连话都说不利落的时候,文林却对众人公开宣称:我这个儿子将来必有大成,比他的兄弟们都强。

几年后,文林认识了别人家的孩子唐寅,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唐伯虎,文林对唐寅非常欣赏,给了他很多帮助,并让他和文征明结识,成为一生的挚友。

欣赏归欣赏,文林在对比唐寅和文征明时的时候,还是坚定的认为,文征明未来的路,要比有才但过于轻浮的唐伯虎走得更远。

相信当时听到这个判断的人,都会觉得这是一位偏爱自己儿子的父亲的不实夸赞,未曾想到,文征明此后七十多年的时间,印证了父亲的眼光是正确的。

03

文林对于儿子文征明成长的支持,当然不止于简单的“赏识教育”,他几乎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亲友故交资源,为文征明打造了一个明星级别的辅导教师天团。

文林为文征明找来的文学辅导教师,是他的同科进士,刚刚因为继母去世在家里服丧的吴宽。

要说文林本人,也算得上是学霸一枚,但和这位同科进士吴宽相比,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了。

吴宽是明代历史上第二位来自苏州城的状元。他此前的工作,是给上一位太子也就是现任皇帝朱佑樘当老师,而下一份工作,给现任的皇太子朱厚照当老师的工作正在虚位以待,在两任帝师工作的间隙给文征明辅导功课,这样的机会实在难得。

另一位书法老师也大有来头。别看此后文征明凭借书法让后人膜拜,当年,他的书法其实是个老大难问题,十八岁参加岁考的时候,文征明就是因为字太难看拖了后腿,试卷被评为三等。左思右想,文林找来了老同学李应祯来指导儿子书法。

李应祯老师有两个重要的教学特点,一是擅于总结,执教文征明时,他把自己四十多年学习书法的内功心法加以归纳,毫不保留的传授给了文征明;第二个特点是极富创新意识,在他的眼中,如果要是一成不变的模仿古人的书法,就算写的字和王羲之一模一样,也没有任何价值。兼备传承和创新意识的教法,让文征明在书房方面大受裨益。

第三位老师,教文征明绘画的沈周,也是文林的老朋友,而这段师生之谊,主要是文征明本人争取的。当他看到沈周《长江万里图》时,被深深折服,主动要求投入沈周的门下。出乎他的意料,沈周对于这位老友之子的请求表现的却相当冷淡,拒绝收他为徒。

终身没有参加科举的沈周,心里清楚,寄情水墨丹青和凭借科举入仕,在很大程度上并不相容,沈周本人选择了尊重自己内心的声音专心搞艺术,但对于大多数人,科举考试更为才是所谓的“正业”和“要务”,他不确定眼前的这位年轻人是否有着和自己共同的选择。

不过,文征明发挥了软磨硬泡的精神,终于说服了沈周收他为徒,沈周也逐渐喜欢上了这位性情忠厚,勤勉异常的年轻人,延续至清初的“吴门画派”的繁盛,正是由师徒二人共同开启的。

值得一提的是,文征明和这些老师之间,并不是刻板的师生关系,而是亦师亦友的交情。从年长的沈周、文林、吴宽到年轻的祝允明、唐寅、文征明一代,相互交往、相互切磋,形成了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吴中文人集团。谈笑之际,落笔成篇,让后人心驰神往。

04

追随几位集才华和经验于一身的名师们学习,为文征明的生命打开了一扇扇崭新的窗,却也暗暗的让他和科举仕途之路渐行渐远。

几年后,文征明首次参加科举考试,他的老师沈周担心的事情终于还是发生了,文征明果然名落孙山;三年后再战,仍是落第收场。相比之下,和文征明同岁的好友唐寅,却是一路凯歌,高中乡试第一名,坊间盛传,来年的状元已经是唐寅的囊中之物了。

谁知造化弄人,第二年,唐寅被牵扯进一桩科举舞弊案,非但没有夺得状元,反而一度身陷牢狱之中,此后被终身剥夺了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他的仕途梦想以一种猝不及防的方式突然终止。

落榜生文征明的努力还在继续,不过他的结果也没比唐寅好到哪里去。此后的二十多年间,文征明又参加了七次科举,全部失败,总计九次落第的惨痛经历直追晚唐“十上不第”的落榜生前辈罗隐。

分析文征明多次落榜的原因,资质鲁钝并不是合理的解释。虽然经历了惨淡的童年,但经过个人努力和名师指点,青年时期的文征明的见解和才华已经颇为不凡,在书法、文章和绘画方面,都小有所成,应付并不算灵活的科举考试,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个中原因,文征明本人进行过系统的反思,在他看来,最大的问题在于此前曾经提到过的时文与古文之间的冲突。当时科举考试青睐的应试文章,主要是以程朱理学为指导思想的时文,而文征明和他在苏州的师友们大多欣赏的是却是言之有物、质朴典雅的古文。

文征明渴望仕途,但又不愿意放弃对古文的追求,在二十余年的科举之路上,一直在平衡两者的关系,很显然,结果并未如愿。和他交好的另一位才子祝允明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七次落榜后最终放弃。对文学的追求超出对仕途的渴望,让这个世界上多了一些庸常的基层官僚,却多了一些文坛的传奇人物,对于时代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幸事。

05

文征明五十四岁那年,他的好友唐寅在潦倒中结束了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让他悲痛不已。不过,这一年对文征明也有一个好消息,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文征明以贡生的身份入京,被授予翰林院待诏。一直求不得的仕途总算是勉强起步了。

不过,上任之后的文征明很快就陷入了苦闷之中:第一,这个翰林院待诏只是个从九品的小官,已经年过半百、而且在吴中颇有声望的文征明很难在这个芝麻官的岗位上获得成就感、施展自己的抱负;第二,文征明毕竟是性情中人,对当时官场的种种黑暗即看不惯又无力改变,三年之后,文征明主动请求辞职,结束了短暂的仕途生涯。

从二十五岁参加乡试,到五十七岁辞官回乡,文征明三十年的科举入仕努力如同幻梦一场,这难免让人沮丧。好在生活习惯良好,注重养生的文征明有一项很多人难以企及的优势,那就是极为长寿,辞官回乡后,他竟然又活了三十多年,造就了极为精彩的人生下半场。

没有了科举的羁绊,文征明和朋友们在吴中悠游林泉,谈文论艺。在艺术创作上全面开花,他的诗词、书法和绘画的代表作品,大多来自于这段时间,在八十九岁高龄书写的前后赤壁赋仍然保持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除了个人成就外,文征明还把他从各位老师那里的收获和自己一生的经验传承给后辈,他的后人和弟子人才济济,儿子文彭、文嘉、侄子文伯仁都是名画家,弟子中的钱谷、陆师道、陆治、陈道复也都是一等一的人物,形成一个绘画流派——“吴门画派”,影响深远,一直延续到清代画坛。

和同时代的很多人相比,文征明没有过人的天分和才情,不过他有幸生在文化繁盛的吴中,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一生当中又和多位良师益友长年交游,加上自己不懈的努力,最终厚积薄发,在科举失利的情况下仍然成就一番事业,由此,也显示出文化环境对人成长的重大价值。

文征明和他的师友们,推动艺术教育从庙堂之高走向了江湖之远,虽然他们作品的创作和鉴赏在当时还限于文人雅士的群体,但却为此后明清的艺术教育进入寻常百姓家拉开了序幕,也是我们在回顾中国艺术教育的历史时,不可错过的一段往事。

文章转自“师之”app中《教林广记》栏目,欢迎前往下载注册查看最新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