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芒市巨变

改革开放四十年芒市巨变

邓小平提出全面改革开放后,深圳树起了第一面大旗,全国改革大潮风起云涌。云南德宏芒市也展现了非凡的活力,经济发展,万象更新。

改革开放四十年芒市巨变

2005年12月 芒市立交桥 (钱明富 摄影)

我年已八十,得芒市这方水土养育,经历和见证了芒市的沧桑变化。1958年,我有幸参与了由潞西县副县长李建忠主导的农村农业农民和农田水利、旱地林木的调查工作,走遍了潞西的山山水水。那时的情况与今天相比真是苦甜两重天,尤其芒市大河以西从广门、遮告、拉怀、团结、芒赛、拉院、芒别和山区的河心场、象滚塘、云茂这一片。

改革开放四十年芒市巨变

2006年10月 远望芒市(钱明富 摄影)

今年初秋的一天,风和日丽,我又一次探访芒市大河一线沿河、沿高速路的村村寨寨。我在傣王宫景点驻足小憩,与几位老人侃侃而谈,说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变化、人和事、生活、文化、交通出行,尤其是住房条件的改善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说:共产党好!毛主席好!邓小平好!习近平好!

改革开放四十年芒市巨变

现如今的田园大道风光 张仁韬 摄

改革开放四十年芒市巨变

现如今的芒市大河景象 张仁韬 摄

我思绪万千,远眺金塔、银塔和从头顶掠过的飞机,想到即将通车的铁路,勾起了关于芒市和芒市大河的许多记忆。过去芒市的农村普遍是草房竹篱笆糊牛屎,大门是两根大立柱和四五根小横杆,不规则的村道内猪屎遍地,没有公厕,卫生状况极差。由于缺电,生活照明大多用煤油柴禾,家庭主妇五六点钟就要生火煮饭,下田地的人用芭蕉叶包个饭团加豆腐、豆豉或酸腌菜作为餐食,只有在集会或亲友聚会才见鱼、肉。

改革开放四十年芒市巨变

2007年10月 芒市田园大道 (钱明富 摄影)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群众的生产生活有了明显改变,自此边疆农村才有了一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四十年的巨变,才有了全民小康的大格局大改变。芒市的变化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仅以芒市大河来说,经过改革开放后的几次治理,多年来不再泛滥过。尤其是修县道修高速,芒市大河上多了很多永久性河桥,使芒市人民群众的交往、交流、交易更加便利,市场更加活跃繁荣。

改革开放四十年芒市巨变

90年代的芒市大河

改革开放前的芒市大河经常发生3至5年一次的周期性洪水泛滥,冲毁农田,河道更改,农民叫苦不迭。因为没有牢固的永久性桥梁,当雨季来临,沿河村寨就开始打拦河竹坝、修竹桥、扎竹筏。不可预见的大洪水一旦顺河而下,竹坝、竹桥、竹筏被洪水一扫而光,大河以西的坝区、山区交通来往严重受阻。有几件事至今还历历在目:上世纪七十年代遮放镇遮告村因为缺电,成都知青们轮值要把谷子或背或挑到大河对面的大湾水轮机去打米,冬天过河河水冰冷,雨天过河河浪汹涌,好多次被洪水冲倒冲走,人伤粮空苦不堪言。我受遮告村村民、村干部委托,在村东南一隅择地修建一座小型水力冲击式动力站解决碾米问题。正值雨季,我和搭档金华明经常早出晚归涉水去工作,吃尽苦头。有一次遇到一位河心场卖柴的老汉,他挑着柴杵着木棍涉急流,突然踩空连人带柴被冲到下游100多米处,人总算爬上岸,但柴和衣物被洪水卷走,赤裸着身体,十分狼狈。后来我还得知,每年雨季芒市大河经常发生此类事件,老人和小孩因涉水过河失踪,小猪仔、粮物、山货被大水吞噬。在芒市大河没有桥的年代,严重制约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四十年芒市巨变

《印象芒市河》 庄郁葱 摄

改革开放后,随着县际公路、高速路的修建,芒市大河上一座座大桥横跨两岸,东西南北变通途,尤其河西片原来相对落后的傣族聚居区更是生产大发展,生活大改观,经济更繁荣。

改革开放四十年芒市巨变

《印象芒市河》 庄郁葱 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