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年报披露创多项尴尬记录

□ 文 滕娟

据媒体报道,上市公司2017年年报、2018年一季报披露于4月28日提前收官,有专业人士发现,上市公司2017年年报创下了多项尴尬记录。一是123家公司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创近年新高;二是有9家公司未能按期披露年报,为中国股市开创以来所没有;三是共有230家公司亏损(不包括尚未披露年报的公司),其中亏损1亿元以上的138家,进入“亏损亿元俱乐部”的公司家数创纪录。四是上市公司应收账款数额总计44 875亿元,创历史新高。五是2016年上市的公司40%净利润负增长,主板公司净利润最低的只有1126万元。

那么,有哪些上市公司在创记录的名单中?导致尴尬记录产生的原因何在?业界专家对此又有何看法?2017年上市公司总体的经营状况如何?《财会信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梳理和采访。

2017年年报披露创多项尴尬记录

2017年报披露创多项历史记录

据统计,在3 500多家上市公司中,共有123家公司年报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包括17家“无法(拒绝)表示意见”,34家“保留意见”,以及72家“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

而资料显示,2012~2016年,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年报分别为88份、81份、85份、99份和106份。鉴于2011年之前上市公司不足2 500家,123份“非标”意见也是股市历史以来的新高。

特别要关注的是17家“无法(拒绝)表示意见”的公司。根据沪深交易所的股票上市规则,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年报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或者否定意见”,交易所有权对其股票交易实行退市风险警示(*ST)。

而对于已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个股,交易所有权决定其暂停上市。据此,*ST烯碳、*ST信通、*ST海润、*ST众合这4家公司已经满足交易所暂停上市的风险警示。此外,有39家公司连续三年被出具“非标”意见。

以往,通常只有两三家公司不能在4月30日前按时披露年报,今年却多达9家。令人感到诧异的是,上交所中的抚顺特钢、中毅达、*ST上普和美都能源4家没有按时披露,但后两家的董监高5月1日加了个班并于5月3日披露年报,且都过关了。尤其是美都能源,只在5月2日停牌一天,以后就正常交易了。

日前,深交所已对*ST华泽、康达尔、山东地矿、凯迪生态、千山药机5家未按期披露年报的上市公司启动纪律处分程序。所谓“纪律处分”,即5月2日后停牌,两个月不披露年报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延期两个月不披露暂停上市;暂停上市后两个月仍不披露退市。鉴于千山药机为创业板公司,最后两个月缩短为一个月。即非创业板公司六个月、创业板公司五个月不披露年报的,退市。

以前的公司亏损大部分是因为行业不景气而出现巨亏(如航运、钢铁等行业),属于“天灾”;而2017年年报巨亏公司不少则像是“人祸”,资产被大股东或关联方掏空,相当部分还是小企业巨亏。如乐视网(-138.78亿)、ST保千里(-77.32亿)、*ST宜化(-50.9亿)、坚瑞沃能(-36.84亿)、ST龙力(-34.8亿)、中弘股份(-25.1亿)、ST信通(-24.8亿)、*ST海润(-24.4亿)。

截至4月28日,公布年报的3 432家公司应收账款数额一共是44 875.97亿元,平均每家上市公司应收账款13.076亿元。有七家上市公司应收账款超过100亿元,天海投资以502.46亿应收账款名列第一,其他6家上市公司中油工程192.84亿元、TCL集团147.94亿元、徐工机械144.86亿元、海王生物140.12亿元、金龙汽车127.84亿元、龙元建设103.54亿元。另外,协鑫集成、享通光电、大秦铁路、中化国际等4家公司应收账款金额都在50亿元以上。不约而同的是,这11家公司都是在2017年报公布日的最后一天4月28日公布年报的。

此外,2016年A股新上市公司227家,其中上交所主板103家、深交所中小板46家、创业板78家。2017年是这227家公司上市后第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根据专业机构统计,91家上市公司2017年净利润低于上市当年的2016年度,占比40.01%。这91家中,上交所34家、中小板20家、创业板37家。

2016年新上市的公司中,上交所、深交所中小板各有6家公司2017年净利润低于3 000万元、创业板有6家公司2017年净利润低于2 000万元。

2017年年报披露创多项尴尬记录

金融和建筑行业业绩排名居前

截至2018年4月28日早间,沪深两市3 513家上市公司中的3 504家披露了2017年度财务报告。总体来看,2017年所有披露A股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390 673.4亿元,同比增长20.14%,其中第四季度营收113 471.6亿元,环比上升18.31%;合计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33 493.2亿元,同比增幅21.36%,其中第四季度实现净利润7 860.59亿元,环比下降11.81%。

据东方财富的数据统计,2017年上市公司在营业收入方面,两桶油占据前两位,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和中国建筑的收入均超过1万亿元。在年报业绩排行中,排名居前的金融及建筑行业公司较多,另外上汽集团、天海投资、中国联通、绿地控股及物产中大也排名靠前。

2017年净利润最高的20家公司中来自金融行业的银行股占据12席。四大国有银行包揽前四名,工商银行以2 860.49亿元的业绩排名第一,同比增长2.80%;中国平安和中国人寿两家保险公司分列第5和第16位。

在剔除两油和金融行业公司后,中国神华、上汽集团和中国建筑位居净利润榜前三位,2017年业绩均超过300亿元;另外如万科A、贵州茅台、格力电器、长江电力和中国交建等行业龙头上市公司也进入榜单。

亏损榜单中,乐视网成为全A亏损最严重的上市公司,2017年亏损达到138.78亿元;*ST油服虽然避免了连续成为亏损王,但还未扭转亏损局面,年度亏损约105.8亿元。上榜多数公司业绩同比下滑幅度超过10倍。

中小板公司中,海康威视取代宁波银行成为盈利能力居首的公司,2017年度合计盈利约94.11亿元,同比增长26.77%,较第二位的宁波银行仅高出不到1亿元。洋河股份、分众传媒、荣盛发展和顺丰控股依次排在3~6位。

2017年,中小板亏损情况较为严重的前四家企业为ST龙力,ST巴士、*ST因美和*ST众合,年度亏损额均超过10亿元。

创业板中的盈利王则是温氏股份,公司2017年以67.51亿元的净利润独占鳌头,但盈利增速仍因基数关系下滑;紧随其后的三聚环保、碧水源和蓝思科技,财报业绩均超过20亿元。

除了乐视网以外,坚瑞沃能、盛运环保和易成新能在创业板公司中亏损情况较为明显,2017年度亏损额均超过10亿元。

按净利润涨幅来看,武汉中商、昊华能源和西水股份在2017年的净利润同比增速都十分惊人,分别达到174.16倍、75.79倍和65.53倍。

在业绩降幅方面,东凌国际、德奥通航和易成新能在2017年的净利润同比下滑较大,分别达到-123.26倍、-100.85倍和-54.96倍。

2017年年报披露创多项尴尬记录

专家:各方应高度重视年报披露存在的问题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杨长汉在接受《财会信报》记者采访时则指出,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首先反映了上市公司财务、经营可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其次,反映出会计师事务所严格遵守会计准则审计准则、提高审计质量,客观披露审计信息。

杨长汉提醒,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应当引起高度重视,“非标”审计意见影响着上市公司信用、再融资、公司价值和上市地位。同时,投资者也要高度重视“非标”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防范投资风险。此外,监管部门更要高度重视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这些公司存在显性或隐性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对于2017年年报中有123家公司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资深财税与投行专家宋文阁在接受《财会信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说明上市公司经营与管理存在重大问题,会计师事务所本着专业的审慎,出具了“非标”意见。由此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在管理上或有瑕疵,尤其是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内部控制上固有的缺陷。

另外,也说明各监管主体的监管力度更加严格,特别是中国证监会出台和完善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意见时变得更加谨慎。

在本次年报披露季,有9家公司未能按期披露年报。宋文阁认为,未能按期披露年报原因有多种。一是由于外部的经营环境与政策原因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中兴通讯,由于中美贸易摩擦导致业务发展出现障碍,无法按期披露年报。二是公司在经营与管理上出现重大异常,如*ST华泽,因无法解决支付审计费用余款的问题,公司无法按期完成定期报告。三是董事会等法人治理结构不能有效运转,董事会都无法正常召开,年报只能延期披露。

按期披露年报是上市公司公开信息披露的应尽之责。杨长汉提醒,不按时披露年报面临停牌、退市风险警示、暂停上市、终止上市。投资者、监管部门应对未能按时披露年报的上市公司保持高度警惕。

在分析亏损公司数量增加的问题时,宋文阁表示,这其中有的公司因会计政策变更,如安凯客车,应收账款由于政策性原因导致没有及时收回,但时间上增加了一年,从会计技术上要多计提了年度减值准备,这应属于会计技术造成的亏损。而莱克电气则是由于人民币升值导致汇兑损失1.5亿元。还有的是因为传统产业、产品未能及时转型升级,导致业务经营受阻,如世联行过去的业务模式主要是代理销售楼盘,而当下按以前的业务模式已经无法持续,却未能及时转型或正在探索新经济或新的商业模式,从而导致业绩下滑出现亏损。

杨长汉认为,上市公司亏损说明经营困难、财务状况恶化,导致亏损的原因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上市公司盈利状况是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持续盈利是上市公司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更是上市公司价值的源泉。

宋文阁最后建议,上市公司应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时地做好产品转型和产业升级,有效落实“三去一降”要求,不断加强、完善公司管理和财务管理,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