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我們用「雞湯」逃避現實,30歲,我們用「雞湯」鄙視現實

每隔幾個月,朋友圈就會被一篇雞湯文刷屏。用不了一天的時間,就會有一堆蹭熱點的“反雞湯”出現。

20歲,我們用“雞湯”逃避現實,30歲,我們用“雞湯”鄙視現實

大家為各種的立場點贊,各取所需,各回各家,世界依舊正常運轉,直到幾個月後,再次出現一篇刷屏的雞湯文……

似乎我們的成長過程,也和這樣的循環類似,只不過週期比較長,長到只有一次循環都沒結束。

20多歲的我們,滿腔的熱血,帶著豪情壯志踏入校園。那個時候隨便一句雞湯話,都能引爆我們改變世界的熱情。每個人都是雞湯寫手,鼓舞和激勵的名言警句信手拈來,發現他們在高考作文之外,也並非一無是處。

當我們踏出校園,走入社會,參加工作之後,就會感到隱隱的不安。過去堅信的那些美好的東西,是否是真實的,是否值得為此放棄世俗的標準,追逐內心的呼喊。帶著這樣半信半疑的聲音,我們開始懷疑過去聽過的雞湯。

等到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四五年,到了三十歲之後,我們開始像那些過去鄙夷雞湯的成年人一樣,放下手中的酒杯,倚老賣老的說上一句:雞湯都他媽是騙人的,夢想還是等到有車有房之後再去實現吧。

20歲,我們用“雞湯”逃避現實,30歲,我們用“雞湯”鄙視現實

判定一個人“成熟”的軌跡,可以總結為:

迷信雞湯,懷疑雞湯,鄙視雞湯

雞湯像一個座標軸一樣,記錄了我們心態的變化,以及成長的軌跡。審視現階段對於雞湯的態度,已經成為大部分人判斷自己“成熟”與否的標誌了。

20歲,我們用“雞湯”逃避現實,30歲,我們用“雞湯”鄙視現實

“雞湯”這種神奇的文章類型,像啤酒一樣,滿足了不同人的心理需求。開心的時候,啤酒能夠助興,悲傷的時候,啤酒能幫你發洩。

20歲的我們,不敢跟現實較勁。這時候,雞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逃避的出口。追逐夢想的口號,總能掩蓋一無所有的現實。

30歲的我們,多半不夠“成功”。這時候,雞湯又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鄙視的理由。想當年要不是迷信雞湯,老子現在也有車有房。

1.那些不敢談錢的年輕人

為了幫公司招人,我曾經也做過面試官,假模假樣的端坐在那裡,面試過好幾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他們身上的那種靦腆和緊張,我很熟悉,所以在面試過程中,也儘可能幫他們降低這樣的焦慮。

這麼多次面試下來,我想不起來任何一位面試者的信息,給我留下印象的,是當我拋出這個問題時,他們的反應。

你的預期薪資是多少?

每當這個時候,能夠大大方方的把自己期待薪水說出來的人,我到現在一個也沒見過。而我聽到最多的答案反倒是:

只要工作中有成長,能夠實現我的價值,錢少點也不是問題。

我知道這是一個好學生的標準答案,但這不是一個合格求職者該給出的回答。職場其實遠比想象中的簡單,無非是拿一份錢,幹一分活。

有了金錢這個明確的衡量指標,老闆能準確判斷你的工作能力。同樣的薪資,能找到幹得更好的,那就把你炒掉;同樣的活兒,能找到更便宜的,那就把你炒掉。反之亦然,你也可以用同樣的標準,分分鐘炒掉你的老闆。

而夢想這個指標,明顯沒有金錢穩定。今天看到了希望,眼睛發綠的幹到凌晨;明天老闆做了個傻逼決策,立馬覺得這公司分分鐘要完蛋。

這樣波動夢想,總會有一天會掉到平均線以下,然後就給了你足夠的勇氣,讓你換一家公司去追逐夢想。我見過的主動離職的年輕員工,基本上都是當初打著“夢想”旗號進來的。

這也是為什麼公司負責人很怕那些“有夢想”的大學生,因為他們就是個想賺錢的企業而已,很可能撐不起那麼大的夢想。

我不敢說這些畢業生,是不是和我當初一樣,由於雞湯看的太多,所以對金錢產生了“後天過敏”。

但我想說的是,當你有機會面對現實,甚至是爭取更好的現實時,不要躲在“夢想”,“奮鬥”,“價值”這樣的字眼後面。

談錢,並不傷害到這些美好的事物,不談錢反倒有可能。

2.每個理想都能換算成現實

20歲,我們用“雞湯”逃避現實,30歲,我們用“雞湯”鄙視現實

我覺得不能清楚定義,或者量化計算的概念,多半是不存在的概念。即便是“理想”,“價值”,甚至是“愛”,這麼抽象的概念,也可以通過一步步的追問將它具體化。

比如說你的理想是改變世界,那麼怎麼樣才算改變呢?多大的改變才能算是實現了你的理想呢?這樣的改變要在多長時間內發生才有意義呢?

再比如你說想實現自己的價值。那什麼樣的結果,才能體現你的價值呢?到底誰有資格,來評判你的價值呢?你願意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而放棄什麼呢?

這樣一個又一個的追問,可以把那飄在天上的理念,一個一個毫不留情的拽到地上。

任何一個抽象的概念,最終都能落實到具體的事物上。

哪怕是“愛”這樣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我們其實也可以量化評判。一個人口口聲聲說愛你,但就不願意給你花錢,也不願意花時間陪你,我想不論他怎麼樣包裝這份愛,也不會有人真的覺得那是愛。

20歲,我們用“雞湯”逃避現實,30歲,我們用“雞湯”鄙視現實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喜歡學習,卻沒有多少人喜歡賺錢。因為學習不可量化,從書店裡買回一堆書,也可以得到“好學上進”的誇獎;而如果不付出真實的努力,創造客戶需要的產品,你就沒有辦法得到真金白銀。賬戶上的那串數字,明顯比書架上的書本要難積累的多。

大多數雞湯不願意量化概念。因為一旦量化,就可測量,一可測量,就能判別真偽。雞湯最無法接受的,就是無可辯駁的證偽:

你丫就是個大騙子。

你能看到雞湯裡說: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但是你看不到他說,以什麼樣的方式,努力多久,就能獲得多少的成功。如果這麼說,就像那些直播的網紅突然撤了濾鏡,那個樣子不光他們不想讓你看,估計你自己也會在第一時間熄滅屏幕。

沒有雞湯粉飾的生活,有多少人有直面的勇氣呢?

3.願賭的太多,服輸的太少

20歲,我們用“雞湯”逃避現實,30歲,我們用“雞湯”鄙視現實

在一些年齡跨度比較大的論壇上,你能看到很多有趣的對比。比如二十幾歲的人,認為買房是一件特別浪費的事情。他們的留言都是:年輕人不要總想著買房,別讓一套房毀滅了你的夢想。

而就在同一條留言的下方,你能看到某些“過來人”語重心長地說道:等你三十幾歲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既沒有買到房,也沒有實現夢想。反而是當初那些沒有夢想的同學,現在已經有兩套房了。

這種感覺很奇妙,感覺像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段,同時留下了自己的感慨。像電影畫面一樣,一個年輕人剛剛熱血沸騰地表達了理想,畫面上一句“十年後”,就把未來的景象展現給了你。

看到這一幕,我不禁想到另一種情況。

那個同樣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在面臨“現實”與“夢想”之間的抉擇時,最終選擇了現實,拿著東拼西湊的首付,買了一套小兩居。隨後的十年,咬緊牙關賺錢供房,然後到了三十幾歲,跑到某個論壇下留言:要是當初我沒有買房,現在應該已經實現了年輕時的夢想。

看到這裡,你可能明白了,我們在很多關口,都要面臨“夢想”和“現實”之間的選擇。沒有人能保證,哪一條路就一定是對的,但我們的內心裡會有一個微弱的聲音,偏向其中的一個選項。這個時候為了讓自己有勇氣邁出這一步,我們會尋找很多支持這種聲音的資料。

如果你內心的聲音偏向“現實”,你就會去找很多現實的材料,有薪資待遇,給不給戶口,有多少福利等等。

如果你內心的聲音偏向“夢想”,你的目光多半會被“雞湯”所吸引,你需要它給你選擇的勇氣,你希望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於是你乾了這碗雞湯,遵循內心的聲音,去尋找遠方。

遠方之所以是遠方,就是因為它“遠”。

不是所有人都有心走對的方向,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足夠的耐力抵達終點。走到半路發現盤纏帶少了,或者路途上的妖怪太難打了,於是決定放棄尋找遠方,想要就地苟且,我覺得並不值得羞愧。

我覺得真正讓人難為情的,是你自願選擇了這場賭局,最終運氣或技術欠佳,輸的褲衩都不剩的時候,出來罵娘,說當初就是聽了賊人的蠱惑,才上了這條破船。

我覺得,這種願賭不服輸的人,即便待在岸上也會發出同樣的感慨:老子就是沒上船,不然現在也是哥倫布了。

夢想從來不容易實現,現實也未必如你想的簡單,既然選擇了其中的一條路,就要願賭服輸。

4.鄙視鏈的每一環,都有一個曾經的自己

20歲,我們用“雞湯”逃避現實,30歲,我們用“雞湯”鄙視現實

當你在“現實”與“理想”之間做抉擇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可能還有另一個選項:兩個都要。

其實它們倆從來不是衝突的,能力足夠的話,調和它們的過程是輕鬆愉快的。所以之會面臨這樣殘酷的選擇,到頭來還是因為這個原因:

能力不夠

“能力不夠”其實是常態,沒必要因此灰心喪氣,但關鍵的問題是,要有勇氣承認這一點。

這一點不是指能力不夠,無法兩樣都要;而是指:

能力少到,可能一樣都要不起。

想要實現理想不容易,想要把握現實也困難。

20多歲的時候選擇理想,不在乎現實;30多歲的時候接受現實,不顧理想。那個時間點的決定,看似在選擇困難,實則是在避重就輕。那些所謂的“雞湯受害者”其實都是在挑輕鬆的選項。在我看來,20多歲的時候拼命掙錢,30多歲的時候依然堅持自己的理想,這才是更加困難的事情吧。

每到一個關鍵節點,回看當初作出選擇的自己,眼神裡透露的都是鄙夷和羞愧,不是覺得過去太幼稚,就是覺得當初太物質。

別說有能力兩者都選,就連接受當初只能二選一的自己,都覺得無比困難。

選擇夢想的人,在夢想破滅的時候,鄙視自己的幼稚,當初要是沒有輕信雞湯,努力賺錢的話,或許現在已經財富自由了。選擇現實的人,在被現實壓得喘不過來氣的時候,也會怪當初的自己沒有堅持理想,否則現在可能早就不被現實束縛了。

能力無法支撐我們的選擇時,我們便開始鄙視那個過去做出選擇的自己,然後一個又一個地追尋下去,發現這條鄙視鏈的每一環,都有一個當初的自己。

20歲,我們用“雞湯”逃避現實,30歲,我們用“雞湯”鄙視現實

家長之間聊天的時候,孩子成績不好的家長,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們家孩子特聰明,就是不用在學習上,TA要是學習,成績也一定好。

這句話很像一句雞湯,為我們找到了逃避現實的出口。我始終堅信,真正聰明的孩子,不怎麼學,成績也很好。只是願意承認這一點的家長寥寥無幾。

我們在20歲的時候,用“雞湯”逃避現實,在30歲的時候,用“雞湯”鄙視現實。雞湯沒有錯,現實沒有錯,能力不足的我們也沒有錯。大大方方地承認自己無法一步登天,只想盡力抓住“夢想”與“現實”中的一個,即便最終失敗了,也願意平靜地接受這個結果。

我想到了那個時候,我們才能真地可以做到,不去鄙視過去的自己,不去害怕未來的選擇了。

“雞湯”對我來說,更像是運動會里的興奮劑。即便你打了這一針,也還得自己去參賽,坐在起跑線上,是沒有辦法獲得任何成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