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大举进军健康产业 万事俱备只欠医生

这些年,刘强东除了电商业务做得红红火火以外,在健康领域也是风生水起。

据了解,从2013年自建医药开始,他便打开了医疗投资大门,5年共投资13家公司。

京东大举进军健康产业 万事俱备只欠医生

截至2018年京东在互联网医疗的主要投资事件(动脉网)

从列表可以看出,京东进入医疗的方式有4种:合资创办、投资、自营、战略合作,其中使用最多的方式是投资。

医疗行业特点是门槛高,投入高,回报周期长,若是短期内希望深入行业的可能性不大,即便是拥有互联网医疗的工具,也不能百分百撬动行业,因此直接投资或许是跨界布局比较容易的方式。

观察发现,这些被投企业所属领域分别是智能硬件、电子处方、医药O2O、寻医问诊、人工智能,而投资领域最多的则是智能硬件,这与电商属性分不开,和它现有的电商平台上的品类形成互补,让产品更丰富。

值得注意的是,获得最高的一笔投资是科大智能公司,它通过定增配套募资方案,于2017年引入宿迁京东(实际控股人刘强东)的4亿元。科大智能是全国领先的工业智能化解决方案供应商之一,专注于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人工智能领域的产品研发、应用。

有评论称,这一笔最大融资,完全符合刘强东为京东制定的第二个十二年战略规划(未来十二年,京东将把所有产品、业务、服务全面技术化,构建一个以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商业体),也是京东迈出的第一步。

京东医药三板斧

不声不响的,京东在医药业务板块已形成药品O2O、自营+平台B2C、医药分销B2B的全覆盖。

O2O健康到家,是京东到家平台下的一个业务子版块,通过与线下药店合作,对消费者提供药品配送服务,配送方式为众包物流平台达达。

目前,接入京东健康到家的门店数量为5000多家,日均订单量7000单左右,客单价53-56元,其中OTC药品占到70%,日化、消字号、器械等也有可观的份额。

从市场环境看,做药品O2O业务的公司还有快方送药、叮当快药、阿里健康“先锋联盟”等。前两者都是以自建门店为主,业务范围拓展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后者与健康到家业务类似,全国覆盖的范围亦有重合,或可看做未来药品O2O业务方向。

京东在医药B2C上做法是平台+自营B2C。

平台B2C指的是京东医药类目接受其他拥有互联网药品交易C证的企业入驻,类似于德生堂大药房、健民大药房、益丰大药房等,主要售卖OTC药品及个护健康、滋补保健等;自营即京东大药房,同时经营OTC药品和处方药,处方药购买流程是提交申请→药师电话回拨确认→京东药房邮寄。

有分析称,京东B2C的逻辑,主要目的是补全交易的品类以满足消费者“一站式购齐”的习惯。

而京东医药分销业务,较C端业务拓展还要早。文件显示,京东2014年12月就拿到医药电商A证(为医药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提供交易平台,即医药B2B)。

2016年,京东又与上海医药宣布达成合作,双方将在战略、资本、业务层面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要知道,上海医药可是国内医药流通真正的“翘楚”,年报显示2016年营收达到1207亿,流通业务占总收入90%以上。京东医药B2B与上海医药达成合作,等于拿到医药流通“国”字级入场券。

作为双方合作主要承接平台,上药云健康主打“电子处方”、“药品数据”、“患者数据”三大平台,电子处方对接医院HIS系统及自费药处方系统;药品数据对接零售药店库存配送信息;患者数据可跟踪患者长期的就诊、购药、用药信息。以此整合市场规模及增量空间非常可观。

至此,京东在医疗行业布局有医药、物流配送、互联网医院、人工智能、智能硬件等。最后,你可能也发现了,在所有环节中,京东唯独还缺少医生。得医者得天下,如今京东万事俱备只欠医生,随着京东爆出全国招医生的消息,它是否真能如愿打造一个全新医疗生态体系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