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中華文化之《道德經》第一章

感悟中華文化之《道德經》第一章

第 一 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譯文:道是萬事萬物運行規律的統稱,所以不是某一個常用規律可以概括。名是名稱,每一種規律都可以用不同的名稱來代表稱呼,但卻不能以某一個稱呼來概括全部。

原文: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

譯文:天地誕生之時,一片混沌,道已有卻無法命名;天地間孕育出萬物生靈後,各種不同的規律就可以區別有名了。

原文: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

譯文:無,是指無形的規律。我們可以通過事物的變化研究其規律。有,是指有形的萬物。我們可以通過萬物的區別研究其不同特點。

原文: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譯文:無形的規律,有形的萬物,都是由道演化而出,我們把它們統一稱為玄。

原文: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規律化規律,一物生一物,這就是我們研究事物發展變化的大門鑰匙。

現在我們強調“科學發展觀”,那麼什麼是科學?

科學,指的就是分科而學,後指將各種知識通過細化分類(如數學、物理、化學等)研究,形成逐漸完整的知識體系。它是關於發現發明創造實踐的學問,它是人類探索研究感悟宇宙萬物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的總稱。

而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的“道”,其實就是古人對觀察研究具體事物變化運行總結出的規律的統稱。與現在“科學”的概念只是表述不同,根本卻是一致的。

如果要說區別在哪裡,其實就是思考的邏輯順序有所區別。現代科學的邏輯順序是發散型,研究事物的差異區別,利用個性特徵改造技術。而“道”的邏輯順序是歸納型,研究事物的共性,進而歸納整體規律。

大道歸一,無論是源於西方的科學,還是東方的道家思想,並沒有誰對誰錯的區別。因為這世界的道理是一致的,無論以哪種方式表述,其根本上沒有區別。無非就是叫貓還是叫咪的表述差異。

拋開意識形態之爭,融合道家思想與科學思想,將兩種不同邏輯思維的思想體系融合貫通,更有助於人們完整的認識這個世界。

《大學》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儒家思想中學習體悟“道”的過程。從對基本事物觀察瞭解的“格物”,到對事物的認識和規律總結的“致知”,然後上升到對自己意識提升的“誠意”,最終落實在“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不同層次運用上。

這與我們今天學習科學知識並利用科學知識的過程是一樣的。創造了輝煌文明的中華先賢們,留給我們非常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們應該繼承中華文化,並且讓中華文化在新的時代同樣散發出人類智慧的光芒。

我會持續更新《道德經》後面的80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