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的孔子,被誤解的孔孟思想

孔子的儒學。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包含了多種倫理。人類社會是要沒有倫理道德,沒有長幼尊卑次序…,不然還是人類嗎?他的儒學立足於教人如何做人,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孔子儒學以“仁”為核心,講究的是君有君的本分,臣有臣的樣子,先做人再做事,為政就是做事。在這個思想上,孔子的儒學被胡適稱為早先最“正源”的儒學,君臣為互相的關係,雖上下有別,但君臣有序,個人的言行舉止要符合自己的社會角色定位規範。

被誤解的孔子,被誤解的孔孟思想

孔子為了推行自己的學說而率領弟子周遊列國。在他的努力下,儒家學派開枝散葉。孔子的三千弟子中出了七十二賢人。孔子後他們當中許多人在不同的國家從政或講學,受到諸侯士民的普遍尊重採納。這是孔子儒學走上帝王之術的開始。孟子也是儒學的代表人物,其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儒學。孔子應該說是第一個開辦平民教育的偉大教育家,他提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在孔子那裡,從王公貴族到平民百姓都可以平等的接受教育。


西漢時期,董仲舒在漢武帝的支持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儒學走上帝王之術的標誌,董仲舒對孔子的儒學加入了很多的內容,這是漢武帝時期時代背景、社會現狀的歷史必然。董仲舒的儒學,已經不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摻雜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種符合當時時代的新思想。它維護了封建統治秩序,神化了專制王權,因而受到當時漢武帝作為統治者的推崇,也是為了維護統治的需要,從而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統和主流思想。

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董仲舒認為,“道之大原出於天”,自然、人事都受制於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應該是統一的。他把儒家的倫理思想概括為“三綱五常”。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儒學開始成為官方哲學,並延續至今,從此,經學研究在漢代盛行。

被誤解的孔子,被誤解的孔孟思想

宋明清時期。 宋朝以後由程顥、程頤、朱熹等人發展出來的儒家流派,誕生的“程朱理學”,是儒家學問思想被統治階級成為帝王之術的又一時期。核心思想是“存天理、滅人慾,”天理構成人的本質,在人間體現為倫理道德的“三綱五常”。

程朱理學是儒學發展的重要階段,適應了封建社會從前期向後期發展的轉變,封建專制主義進一步增強,使儒學走向政治哲學化,為封建等級特權的統治提供了更為精細的理論指導,適應了增強思想上專制的需要,深得統治者的歡心,成為南宋之後的官學。

被誤解的孔子,被誤解的孔孟思想

從這三個階段看,孔孟的儒學為最本源的人倫(仁愛)之學,後期儒學發展與孔子的初衷大相徑庭。時代在變,儒家思想學問隨著時代變化而發展,在歷史的各時期發揮了作用,時至今天,公民道德規範仍是儒家思想主要內容,新時代有新的內涵。

被誤解的孔子,被誤解的孔孟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