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他們有怎樣的奮鬥故事?

中秋月,他们有怎样的奋斗故事?

中秋,是團圓的節日。然而,當很多人與家人團聚享受親情,或徜徉秋日美景寄情山水時,仍有無數堅守崗位的奮鬥者,“遙對明月寄相思”。中秋小長假,記者深入一線,傾聽他們與明月相伴的真情訴說。

新守島人開山島上望明月

對40歲的汪海建和王緒兵來說,今年的中秋節“特別有意義”。

在經歷連續多日的陰天和停電斷網後,中秋假期第一天,開山島終於等來太陽。

中秋月,他们有怎样的奋斗故事?

汪海建和王緒兵中秋節守島 朱秀霞攝

“出太陽了。”天亮,雞還沒叫,王繼才夫婦養的狗毛毛和小白還沒醒,睡在禮堂裡的記者聽到王緒兵輕輕地對汪海建說。作為開山島新的村支部書記及臨時10人守島隊負責人,汪海建知道“出太陽”意味著什麼。他們迅速起身,穿上迷彩服,捧著國旗,走向操場,莊重而嚴肅。

身後那棵王繼才親手種活的碗口粗的苦楝樹,在陽光照耀下,顯得更加枝繁葉茂。

他們從掛著“灌雲縣開山島民兵哨所”牌匾旁拾階而上,走過208級臺階,一層一層路過開山島上當年部隊駐紮時留下的炊事班、醫務室、連隊宿舍……一步步走到開山島操場上的旗杆旁。

“敬禮!”國旗徐徐升起,在第一縷陽光裡迎風飄揚!

中秋月,他们有怎样的奋斗故事?

視覺中國供圖

“如果不是極端天氣,每天早上醒來最要緊的就是升旗。”從8月7日第一次登島開始,王仕花和分管開山島十幾年工作的燕尾港鎮副鎮長、武裝部部長姜駒,帶著新守島人汪海建等一遍又一遍看了島,交代守島大小事宜和每天守島要做的工作。

汪海建告訴記者,儘管上島前做足準備,但島上的生活還是給他來了個“下馬威”。8月7日,他一上島就中暑了,後期又趕上臺風,接班的人、補給上不了島,島上的人也出不去。“到16日,3個守島人吃了3天清水掛麵。”王緒兵笑著說,“等19日下島,汪海建瘦了9斤。”

守島人,不僅要面對颱風暴雨、嚴寒酷暑等惡劣自然條件,還意味著要承受拋親別友的孤寂。9月20日晚停電前夕,正在廚房忙著打雞蛋花時,汪海建接到媽媽的電話。電話那頭,媽媽忍不住再問:“今年中秋,你真不回來和我們一起過了?真要在島上啊?”汪海建輕聲回答:“工作需要,下島就陪你好好補吃一頓。”汪海建廚藝不錯,逢年過節對他來說,“就是家人團聚在一起,好好吃頓飯。”父親兩年前去世後,家裡各個重要節日,都是他操辦。今年上島前,他把一切託付給媳婦。但農曆八月十五,又是媳婦的38歲生日。這是他自從結婚後,第一次沒有陪妻子過生日。而對王緒兵而言,除了當年在部隊的兩年,今年也是他第一次和家人分開過節。

中秋月,他们有怎样的奋斗故事?

視覺中國供圖

在當地,中秋節中午要和家人一起吃團圓飯,下午每家每戶都準備“團圓餅”,晚上和家人在一起賞月。中秋節前幾天,汪海建就想好開山島上的“團圓飯”:燒一盤牛肉白菜,煮個青菜,再弄個果盤。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在每個守島人的心裡,都有一座“開山島”,是信仰的力量,讓他們繼續堅守,勇往直前。

本報記者 朱秀霞

“紮好最後一根鋼筋就過節”

“能夠參與這樣偉大的工程建設,我再苦再累都值。”中秋小長假第一天,記者來到鎮江新區圌山腳下,走進連淮揚鎮鐵路五峰山長江大橋南錨碇工地時,王喜榮正從高高的錨碇上下來。

中秋月,他们有怎样的奋斗故事?

五峰山長江大橋南錨碇工地,工人正在加班加點 邵丹攝

“2016年1月大橋一施工,我就跟著老公史金海過來,每年春節才回去一次。”王喜榮說,雙方的老人都不在了,兒子女兒也都參加工作了,史金海鋼筋工、木工、混凝土樣樣都會,是工地上的“多面手”“香餑餑”,自己除了扎鋼筋,其餘時間就跟他打下手。因為南錨碇急等澆注最頂部混凝土,所以當日6點多就爬上30米高的錨碇,把昨天沒有扎完的鋼筋紮好,不能耽誤下一個工期節點。

“想孫女和外孫時,就通過視頻和他們聊聊天。”王喜榮坦率地說,自己今年50歲,不想兒孫是假的,昨天晚上還與兒子視頻,10歲的孫女懂事地勸我少乾點活。“早上上錨碇,江風真的很冷。”王喜榮說,夫妻倆老家在吉林省乾安縣,在這裡幹活一個月有萬把塊錢收入。

中秋月,他们有怎样的奋斗故事?

視覺中國供圖

鎮江五峰山公鐵大橋是我國第一座公鐵兩用懸索橋,目前大橋主塔工程全部完成,已全面轉入主塔上部結構錨道和主纜施工的新階段。中鐵大橋局連鎮鐵路項目部二分部黨總支書記辛海寧介紹,項目部共有兩個分部,二分部四支工程隊350多名員工,從開工到現在,近3年時間,沒有一名幹部職工休完所有的假期,項目部招待所房間一到節假日總是不夠用,很多員工都會自覺把宿舍讓出來給前來探親的家屬小住。

“過節了,通知各食堂中午和晚上都加兩個菜。”辛海寧說,中秋節是傳統節日,各施工隊都提前為工人們準備月餅和水果,但工地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崗位,每個崗位工作時間節點不同,只能分組“慰勞”大家。項目部還組織套圈、投籃、三人籃球賽等小型娛樂活動,讓大家放鬆一下,與前來探親的家屬們共享團聚的歡樂。

本報記者 董超標

心繫500公里外的“悟空”

兩年多前,“悟空”號衛星飛入太空,“暗物質”開始進入大眾視野。

中秋佳節,“悟空”號科研團隊一如往常,心繫500公里之遙的那顆星。22日下午4點,在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的監控屏幕上,記者看到“悟空” 進入我國國境上空。“悟空”號科學應用系統副總師範一中介紹,“悟空”每96分鐘繞地球一圈,每24小時會經過國境上空四五次,並將數據下傳到喀什、密雲和三亞這3個數據接收站。隨後,這些數據被集中到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進行初步處理,再被傳輸到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

中秋月,他们有怎样的奋斗故事?

範一中與嶽川在崗位上 樂濤攝

22日,紫金山天文臺“悟空”號團隊成員嶽川值班。數據傳來後,他先檢查數據是否異常,在確認一切正確無誤後提交計算機集群進行處理,再提供給團隊的科學家進行分析。嶽川說,每24小時,“悟空”下傳的數據大約15G,計算機集群的處理時間為兩三個小時,相當於“捕捉”到500多萬個高能宇宙線粒子。

“一切都比預想的順利!”範一中滿臉自豪地說,“悟空”運行正常,團隊只要安排一名研究人員值班,按照標準模式工作就可以。

雖是假期,範一中還是到單位瞭解衛星數據情況,並召集研究生開會,瞭解他們的科研進展。抽空接受採訪後,他還要繼續手頭的研究工作。“很多科學家沒有節日概念,我在中秋、春節照樣做科研。過節和平時最大的差別,就是不用早起送小孩上學。”範一中說。

忙於科研的範一中,也有一個難忘的中秋節。去年中秋節的早晨,他收到《自然》雜誌發來的郵件,正式接收“悟空”團隊的論文。興奮的範一中,立即給“悟空”號衛星的首席科學家、紫金山天文臺副臺長常進打電話報喜。

去年12月7日,“悟空”號團隊的第一批成果在《自然》雜誌發表,立即在國際上引發轟動。今年8月世界空間科學大會在美國召開,會議的一個特別議程是4個觀測團隊的最新成果介紹,其中包含引力波、中微子等重大突破,“悟空”號團隊位列其中。

中秋月,他们有怎样的奋斗故事?

視覺中國供圖

範一中認為,這些年自己最幸福的就是“悟空”在軌表現卓越。“悟空”凝聚數百人五六年的心血,體現國家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他透露,預計明年會發布“悟空”號團隊的第二批成果。

浩瀚太空,火眼金睛的“悟空”一刻不停地捕捉數據。南京一隅,潛心靜氣的天文學家夜以繼日地探尋宇宙的奧秘。伴月、追月,科學家們默默的堅守從未改變。

本報記者 徐冠英

“生產線不停,我們過節也不歇”

中秋佳節,團圓之時,江蘇鑫華半導體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田新卻依然忙碌,他帶領研發團隊不分晝夜,加緊研發,“因為電子級多晶硅生產線24小時不停歇,我們過節也不歇。”

中秋月,他们有怎样的奋斗故事?

田新帶領研發團隊在工作

在生產現場,田新邊走邊仔細查看,從原材料、生產設備內循環再到產品包裝,不放過任何一個環節。

電子級多晶硅的生產工藝是閉合循環加工的過程,化學反應之後的廢料通過精餾塔提純後存儲在一個個罐子內,最終輸送給產品生產的反應裝置。這些在外人看來毫不起眼的儲物罐,田新卻格外關注,甚至親自鑽進罐體去檢查罐內的潔淨程度。

“為何如此注重研發生產中的這些細節?”記者問。

“如果將電子級多晶硅產品產量與可以允許的雜質比例進行類比,那麼將是江蘇省的面積與4枚硬幣大小比例的等比縮放,如此嚴苛的質量要求,對我們是嚴峻挑戰。”田新說,“不光我一人,我們項目組都是追求極致的人,不能有‘差不多’先生。”

“我們團隊堅持技術革新,歷經317次電子級多晶硅生產試驗,用一年多時間,對629項技術、設備優化改進,首次實現國內電子級多晶硅的大規模產業化,解決痕量雜質提純、高等級潔淨控制等長期困擾我國高純電子級多晶硅量產的關鍵難題。”田新自豪地說,團隊還在全球首創自動化無接觸硅料處理系統,並申請專利共計25項。

“半導體行業從下游到上游,技術難度和壁壘都非常高。”田新介紹,為確保質量,鑫華半導體的生產管線閉合循環,全程採用潔淨焊接。生產線建設初期,生產線的每一個環節都打上鑫華標準的烙印。目前,鑫華半導體生產的電子級多晶硅產品,可保證國內企業3至5年內不會缺貨。同時,公司還規劃再上一條5000噸生產線,以更好地滿足國際國內市場。

中秋月,他们有怎样的奋斗故事?

視覺中國供圖

“一輪明月照我心。”田新表示,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研國家之所需,他將帶領技術團隊在自主創新之路上繼續前行。

本報通訊員 劉 瑞 本報記者 吳紅梅

用奮鬥點亮幸福時光

中秋佳節,丹桂飄香。八月仲秋,不僅是一個自然的時間節點,還有著特殊的情感意義。當空皓月,盤中月餅,寄託著中國人最深沉的家國情懷,承載著人們對團圓最樸實的嚮往和對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

“好時節,願得年年,常見中秋月”。與家人一起舉杯賞月,品味豐收的甘甜,感受到的是共享天倫、詩情畫意;捨棄與家人團聚、奮戰在崗位一線,嚐到的則可能是別樣的滋味。幸福的意義不只在於小家,更在於大家和國家;不只在於眼前,更在於遠方和未來。奮鬥者們雖然只能“遙對明月寄相思”,但他們以“一家不圓萬家圓,萬家不圓圓國家”的胸懷,用自己平凡的奮鬥和堅守,為家、為國盡心盡力,讓千家萬戶的團圓更加安心踏實,何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幸福?

中秋月,他们有怎样的奋斗故事?

視覺中國供圖

江蘇大地上,處處閃耀著奮鬥者的身影,記錄著奮鬥者的故事。開山島上,新的守島人接過旗幟,承續著英雄的守島衛國精神,讓開山島上的明月永照、浩氣永存;建築工地上,普通建設者們伴隨塵土飛揚和機器轟鳴聲日夜忙碌,價值在一滴滴汗水中閃光; 仰望天空的科研人員,始終堅守研發一線,以天幕為紙,為星月作詩,在浩渺太空中探尋科學的精彩和奧妙。他們用平凡的奮鬥和堅守,與天上的明月、與新時代的使命召喚交相輝映,譜寫出一曲曲更加充實、圓滿、出彩的新篇章,正是中華民族英姿勃發、生生不息的生動寫照。

春華秋實,有春天的辛勤耕耘,才有秋天的累累碩果。簡單四個字,深刻揭示幸福源於奮鬥這一樸素邏輯。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惟有奮鬥,才能創造出豐富的物質和精神果實,不斷提升幸福的內涵、拓展幸福的感受。從某種意義上說,奮鬥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奮鬥和幸福結伴而行,為奮鬥者帶來無可替代的成就感、獲得感和自豪感;為實現目標而奮鬥的歷程,賦予幸福更深刻的意義、更厚重的底色。“奮鬥者是精神最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享受幸福的人”。新時代的實踐大潮,為人們提供擊楫奮進最遼闊最寬廣的幹事創業舞臺,每個人都應用奮鬥書寫自己的人生華章,用奮鬥為家國團圓、民族復興添磚加瓦、鋪路架橋。

中秋月,他们有怎样的奋斗故事?

視覺中國供圖

奮鬥,是流淌在江蘇人民血液裡的強大基因,更是江蘇發展的成功密碼。江蘇過去的高速發展源自於艱苦奮鬥,未來還要靠接續奮鬥創造高質量發展新的輝煌。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是新時代江蘇必須擔負起的重大使命。我們必須敢於啃硬骨頭、勇涉險灘,把奮鬥作為激盪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力,以勇氣和擔當抓住機遇,以變革和創新奮勇爭先,在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的新徵程上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陳立民

中秋月,他们有怎样的奋斗故事?

新華日報社全媒體經濟新聞部出品

歡迎加入我們的“369夥伴群”,

投資、理財、點題、發問……

qq群號209575056

歡迎轉發 轉發請註明出處和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