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蓝氏三杰对平定和治理台湾的历史贡献

自唐漳州设郡治佛昙设行台,至民国初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佛昙地理名称、隶属关系虽有不同,但整体辖区范围至少涵盖了今天之佛昙、马坪、前亭、湖西、赤岭和白竹湖等乡镇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的先人,通过几十代人的努力,发展至清朝初期,佛昙社会经济和文化相当活跃,已是闽南沿海历史文化名镇,人才辈出,誉称海滨邹鲁。特别是康乾 100 多年的历史阶段,在大佛昙的土地上,可谓儒学辈出,将星闪耀,如蓝理、黄性震、蓝廷珍、蓝鼎元、杨世懋、蓝元枚等,这些文人将士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为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民族的团结和壮大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多人载入《清史稿》,在中国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占有一席之地,至今受人敬仰。本文主要对我族先人蓝氏三杰(蓝理、蓝廷珍、蓝鼎元)在平定和治理台湾过程中留下的历史足迹进行合并梳理,尊重历史与现实,非笔者创造或臆断。

1、蓝理 (1648-1719),清朝康熙年间的平台名将。字义甫,号义山,福建漳浦县赤岭畲族人,自幼习武,精通刀、枪、矛、盾等各种兵器。有关志传描述他身高体壮,武艺高强,力可举数百斤,足能追奔马,刀枪盾石皆精通。他从小就有为国出力,封侯拜将之志。十六岁时只身与海寇卢盾角斗,怒杀其身,收降其从。可是,不但没有获功,反被疑为“贼党”,逮捕入狱,开释后投奔康亲王。王嘉其勇,命从军。康熙十五年授建宁游击,十八年升灌口营参将。二十一年福建水师提督、靖海将军施琅闻知蓝理英勇,奏请任命他为右营游击,领前队先锋,率舟师征剿台湾郑氏军队。

梳理蓝氏三杰对平定和治理台湾的历史贡献

康熙二十二年 (1683) 农历闰六月十四日,蓝理率领舰船从铜山出发,十五日晚攻占花屿,十六日抵西屿头,二十日进占虎井屿,二十二日随施琅率师直驶澎湖。郑军刘国轩统领将士二万余人,战船二百余艘,坐镇澎湖迎战。澎湖海上,双方短兵相接,战舰相向。刘国轩在澎湖岛上还构筑十多座炮台,沿岸筑造短墙,分派重兵把守,澎湖周围二十余里皆为壁垒。蓝理率战船出击,郑军部将曾瑞率船迎战,双方从辰时战至午时,海上硝烟弥漫。蓝理越战越勇,阵斩八十余人,不料风向突变,巨浪将清舰冲散,清军处于劣势,主将施琅恐蓝理等人有失,遂亲率战船营救,这时,郑军乘势围攻主舰,施琅被流矢伤眼,众将大惊,蓝理见此情景,大吼:“将军勿忧,蓝理在此!”当即命其战舰冲向重围,炮轰敌阵,击沉郑军两舰。突然一枚炮弹飞来,弹片击中其腹部。蓝理倒下,曾瑞大叫 :“蓝理死了 !”蓝理之弟蓝瑶将蓝理扶起。蓝理挣扎着站起来,握紧拳头大喊 :“蓝理在此,曾瑞死啦 !”声大如雷,清军士气大振。这时,蓝理腹破肠出,血透战袍。族人蓝法为他将肠子装入腹中,四弟蓝瑗帮他包扎穿衣。负伤十余处的蓝理全然不顾,高呼:“大家不必害怕,决心与贼拼个你死我活!”双方都以铁钩钩住对方船只,往对方掷火箭、火龙、火罐。蓝理命以火药桶攻敌,击沉二艘,烧死无数。郑军阵势打乱,被迫败退,施琅乘势靠近蓝理战舰,班师而返。

首战告捷,施琅亲自上船慰劳蓝理,奖赏白银二千两,上疏时将蓝理列为首功。三天后施琅率师出击,所乘船只被郑军包围。养伤中的蓝理得知,一跃而起,命驾船前往援救。郑军见蓝理船篷上“蓝理”两个大字,大喊“蓝理来了 !”未曾交战,军心已散,掉头欲退。蓝理乘势追击,又一次救了主帅之围,再立战功。血战澎湖后,康熙帝称赞他“血战破敌,功在首先”,从此“破肚将军”名扬天下。

蓝理于康熙二十七年授宣化府总兵官,挂镇朔将军印。越三年,调浙江定海总兵。以后镇守天津,升福建陆路提督。为表彰蓝理功绩,康熙先后两次为蓝理题写御书榜文 :“所向无前”和“勇壮简易”,赐蓝理花翎、冠服。康熙御书的榜文,镌刻在漳州蓝理牌楼上,今犹存。蓝理之弟蓝瑶困参加澎湖海战,平台功高而加封左都督。四弟蓝瑷累官福建总兵,五弟蓝珠为参将,皆有将才风范,均与兄蓝理一起追随施琅将军参与平定台湾各个海、陆战役。

2、蓝廷珍(1663—1729),清康熙、雍正年间的平台治台名将。字荆璞,福建漳浦湖西畲族人。康熙三十四年任浙江定海营把总,四十四年升温州镇右营游击,五十八年升澎湖副将、南澳总兵。

康熙六十年(1721)夏台湾朱一贵暴动,仅几天就几乎攻占全岛。总督满保即令蓝廷珍统领水陆大军,出师台湾平叛。从鹿耳门登陆,经七天征战,于闰六月俘获朱一贵,七月平定台湾全岛。平台后,蓝廷珍奉命继续留台,署理提督职务,前后三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蓝廷珍对台湾的治理和开拓,提出了一系列很有远见的建议和措施,对台湾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表现了他在事关中国领土问题上的政治眼光和从政能力,从而确定了他在台湾历史上的地位。

梳理蓝氏三杰对平定和治理台湾的历史贡献

台湾局势平定后,闽浙总督满保以山地土番难治为由,把山地划为“弃土”,下檄文划界迁民,禁止出入。对此,蓝廷珍坚决反对,他反复上书满保,力主积极开拓山地。他说 :“人无良匪,教化则驯﹔地无美恶,经理则善。莫如添兵设防,广听开垦,地利尽,人力齐,鹦鸣狗吠相闻,而彻乎山中,虽有盗贼,将无捕逃之薮。何必因噎废食,乃为全身远害哉 ?”谈到“划沿山之界,禁出入”之弊端,蓝廷珍更是感慨陈词,历数其六条“可虑”之处,呼吁不可随便抛弃台湾一寸土地。他说 :“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开垦流移之众,延袤二千余里,糖谷之利甲天下。过此再四、五十年,连内山山后野番不到之境,皆将为良田美宅,万万不可遏抑。”蓝廷珍的意见和建议,得到满保的采纳,取消了划界迁民的计划,并上奏朝廷增设行政区划,雍正元年,台湾增设彰化县、淡水厅和澎湖厅。

康熙六十一年 (1722 年 ),朝廷拟议将台湾总兵官移驻澎湖,台湾仅设陆路副将,并裁水陆两中营。蓝廷珍以为不可,上书论之,他说:“若果台镇移澎,则海疆危若累卵。部臣不识海外情形,凭臆妄断,视澎湖太重,不知台湾之视澎湖,犹如太仓之一粟……以澎湖总兵控制台湾,犹执牛尾一毛,欲制全牛,虽有孟贲之力无所用之,何异弃台湾乎 ? 台湾一去,漳、泉先害,闽、浙、江、广俱各寝会不宁,即山左、辽阳皆有边息。廷珍无识,以为此土万不可委去,若遵部议而行,必误封疆。”清廷认为蓝廷珍“语可多采”,取消了移驻总兵之议。清初台湾地方未靖,治安比较乱,蓝廷珍的治理办法:实行保甲制度,加强乡政建设;实行团练制度,加强防务建设。他在台湾、凤山、诸罗等县设大乡总四名,乡长二十六名。乡长由品行端正、干练勤谨、家资殷富的人担任。每乡配游兵数人,供奔走使令之役。一家有盗,则周边协力堵截擒获。大乡总统辖数个乡长,负责督查。乡长如有失职,大乡总不报者同罪。乡长三次不能破案者革职,三年没有过失者量行擢用。防务方面,台湾、凤山、诸罗各编练乡壮五百名,县丞巡检各编练乡壮三百名。“无事则散之陇亩,有役则修我戈予,乡自为守,人自为兵,此万全之道也。”

蓝廷珍还亲自组织开垦荒地,发展生产。他率领官兵开垦了“蓝兴堡”( 今台中县太平乡、大雅乡、鸟日乡和台中市区一带 ),成为台湾开发史上最早最大规模的官垦之一。蓝廷珍一生二十四次受朝廷赏赐,雍正元年 (1723 年 ) 升任福建水师提督,加左都督。雍正二年晋京冕驾,雍正帝赐他到马兰峪谒景陵。雍正七年卒于任所。故后赠太子少保,全礼祭葬,缢号“襄毅”。蓝廷珍治台的各项建议和措施的实施,对安定台湾社会,防止外敌侵犯,开拓和发展台湾的社会经济政治都起了重大作用。他征台、治台卓有成绩,除凭本人的智慧和胆识外,得助于族弟蓝鼎元等谋士。其子蓝日宠,官铜山营参将。孙蓝元枚,历任台湾镇总兵、江南提督,乾隆五十一年(1786)领兵平定台湾林爽文暴动,爷孙两对平定台湾、促进国家统一以及台湾社会治理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3、蓝鼎元 (1680——1733),字玉霖,号鹿洲,漳浦县赤岭人。清代知名学者和经世之材,是一位对台湾历史有很大影响的官吏。康熙六十年 (1721) 夏,蓝鼎元随族兄蓝廷珍出师入台,平台后又在台湾住了一年多,随蓝廷珍招抚降众和逃亡的百姓。他出入军府,筹划军机,处理政务,著书立说,提出了很多治理台湾的策略,蓝廷珍的文移书檄多出自他手。因而被誉为“筹台之宗匠”。蓝鼎元精熟台湾历史,入台后又全面考察了台湾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的现实和地理、风俗、信仰、教化等等方面的情况。他最早提出了对台湾进行综合治理,促进台湾走向“文治”社会的具体措施,即十九事:“信赏罚,惩讼师,除草窃,治客民,禁恶俗,儆胥吏,革规例,崇节俭,正婚嫁,兴学校,修武备,严守御,教树畜,宽租赋,行垦田,复官庄,恤澎民,抚士番,招生番”。这些措施一直是后来台湾官员的治台依据。

梳理蓝氏三杰对平定和治理台湾的历史贡献

清领台湾后,行政建置的一府三县,都集中于西部和南部,而北部和东部却无建置设官。这与康熙末年闽粤移民大量迁台,北部、中部土地大辟的状况,已很不适应。特别是土番居住的广大山区,汉番往来日多,而朝廷中有的官员竟提出将山区列为“弃土”,更属不智之毕。蓝鼎元以一个学者的严肃治学态度,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他说:“台湾海外天险,较内地更不可缓,因此日之台湾,较十年二十年以前,又更不可缓。前此台湾仅府治百余里,凤山、诸罗皆毒恶瘴地,令其邑者尚不敢至。今则南尽郎娇,北穷淡水,鸡笼以上千五百里,人民趋之若鹜矣。前此大山之麓,人莫敢近,以为野番嗜杀。今则群人深山,杂耕番地,虽杀不畏。甚至傀儡、内地、哈仔难、崇爻、卑南觅等社,亦有汉人敢至其地,与之贸易。人聚日繁,渐开渐远,虽屡禁不能使止也。”并提出增设县制的设想 : 北路地方辽阔,自昔空虚,分诸罗县地为二,在半线以上另置一县,拟名“彰化”;淡水地势重要,人口日增,置淡水厅。蓝鼎元呼吁台湾山地万万不可抛弃,特别强调山地之重要。他说:“台湾山高土肥,最利垦辟,利之所在,人所必趋。不归之民,则归之番与贼。即使内乱不生,野番不作,寇自外来,将有日本、荷兰之患,不可不早为绸繆也。”蓝鼎元的意见,多被朝廷采纳;有关置县的设想及文武官员驻扎、营汛布防等建议,一一得以实现;关于不能废弃山地的呼吁,也为朝廷大官要员所接受。

康熙四十一年 (1702),清政府对移民实行禁止携眷赴台的政策,造成台湾男多女少,青壮年成家难,影响开拓的严重社会问题,蓝鼎元对此给予极大关注。在《论台湾事宜书》、《东征集》中,他列举了移民“皆丁壮力农,无妻室,无老耆幼稚”,“一庄有家室者百不得一”等大量严酷事实,建议:“欲赴台耕种者必带有眷口,方许给照载渡,编甲安插。台民有家属在内地,愿搬取赴台完聚者,许县呈给照赴内地搬取,文武汛口不得留难。”雍正九年 (1731),清政府实行凭照携眷入台政策,就是出自蓝鼎元等官员的建议。蓝鼎元著述颇多,主要有《鹿洲初集》、《女学》、《东征集》、《平台纪略》、《鹿洲公案》等,并参加编修《大清一统志》。《东征集》六卷是他为蓝廷珍拟写的公檄、书禀、条陈、告谕的辑成。《平台纪略》是对台湾一年多的考察后,返乡撰写的。体现在这两本书中的治台卓识和策略,对清代台湾的发展影响深远。直到乾隆五十二年,高宗还下手谕:“朕披阅蓝鼎元所着《东征集》,其言大有可采,着常青、李侍尧购取详阅,于办理善后时,将该处情形细加察检。如其书内所讨论各倏,有与见在《事宜》确中利弊者,不妨参酌采择,俾经理海疆,事事悉归尽善。”台湾史家连横也说:“鼎元著书多关台事,其后宦台者多取资焉。”

蓝旺龙,漳浦县佛昙中心学校校长,支部书记,中小学高级教师。佛昙文化研究会理事。

梳理蓝氏三杰对平定和治理台湾的历史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