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程很有看頭!118年沒來過中國的世界盛會,爲什麼要移師北京?

“哲學的太陽從希臘升起,但是不應仍然從希臘落下,要讓哲學的太陽普照世界。” ——杜維明教授

過程很有看頭!118年沒來過中國的世界盛會,為什麼要移師北京?

世界哲學大會擁有118年的歷史,是全球哲學界最大規模的學術盛會。8月13日至20日在北京召開的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第一次落地四大文明古國的,中國!

此次大會彙集了來自121個國家超過8000名當代全球最知名的哲學學者,以“學以成人”為主題,討論的是我們每個人都面臨的問題:做人!

8月18日,長江商學院將發起並承辦第二十四屆哲學大會特邀分會——2018第六屆儒商論域。

今天,將分享給你六個瞬間,帶你讀懂具有118年曆史的世界哲學大會緣何首次移師中國。

瞬間一:五年前的激辯

2013 年的 8 月 8 日,雅典。

中國申辦2018年世界哲學大會主辦權的代表團成員們,一夜未眠。

代表團成員中,最重要的一位是長江商學院名譽教授及人文委員會主席、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美國人文與社會科學院院士杜維明先生。

8月9日,杜先生將代表中國,向組委會做主題陳述。

主題陳述之後,世界哲學大會組委會——國際哲學聯合會(FISP)的102個會員組織將投票做出表決。

所有片刻,在此一刻!

與壓力接踵而至的,還有突變。

此前,FISP 的反饋是:此次申辦,中國並沒有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但就在投票前不久,中國申辦團得知,巴西也正準備舉全國之力申辦哲學大會。

8 月 8 日下午,巴西打出了 "如果你投巴西一票,將承諾帶你去旅遊" 的橫幅,大有志在必得之勢,並在古老的雅典民主廣場散發印刷精美的帶有總統寄語的會議申辦材料,而中國代表團只有杜先生的學生王建寶帶著兒女在散發他臨時打印的幾頁材料。

中國能否成功申辦2018年世哲大會?

能否推動這個全球規模最大、學術水平最高、主題最為開放的、被稱為“思想界的奧林匹克”的百年盛會移師中國?

8月9日的主題陳述成了關鍵一環。成敗只在此一舉。

故此,杜維明先生帶著弟子徹夜備戰,幾近一夜未眠。

世界哲學大會,這是一場怎樣的會議?讓幾位代表中國的學者,幾近背水一戰,誓要拿下主辦權?

瞬間二:百年前的發端

讓我們將歷史的指針回撥,撥回到118年前。

上世紀之初,經過工業化、科技化、交通合理化等一系列建造,世界的距離變得更短,國際化的理念由此而生,國家之間的溝通與瞭解變的尤為重要。

“一個人對鄰居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它將面臨危險。”歐洲許多國家的執政者們如是認為。

法國的領導者更是覺得:法蘭西民族將改變昔日以希臘的輝煌照亮著人類思想的局面,在以後的人類史上,巴黎將成為新的雅典。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1900年,巴黎組織了第一屆世界哲學大會。亨利·柏格森、伯蘭特·羅素、莫里斯·布隆代爾等照耀那個時代直至現今都如雷貫耳的哲學家們匯聚巴黎。由此開啟了哲學諸領域的全球性對話。

此後,每逢五年,世界哲學大會這朵“思想之花”便會在某一國明媚盛開。

法國、意大利、英國、美國、俄羅斯……

歲月流轉,轉眼便是百年。

然,118年間,卻從來沒有一次來到中國,來到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

這是為什麼?

瞬間三:十年前的向前一步

過去的一百年間,前20屆世界哲學大會都在西方國家舉行。

直到2008年,世哲大會首次移師亞洲,來到東方。

然,第一站選中的,是韓國。這個把李朝大儒李退溪的人像,印在面額1000元韓幣上的國家。

而李退溪的畢生所學,是中國的朱熹理學;畢生所做的,是將朱子思想在韓國發揚光大。

學者們普遍認為,2008年韓國世哲大會,標誌著“一向被排除在世界哲學概念之外的東方哲學思維,終於正式進入哲學之門。”

這一屆世哲大會上,中國向前一步,距離哲學之門進了一步。

在長江商學院名譽教授、長江人文委員會主席杜維明的提議下,中文成為了這場世界最盛大的哲學會議,繼法語、德語、英語、西班牙語、俄語等五種官方語言之後的第六種官方語言。

一個哲學的亞洲,在新世紀就這樣呈現在世界面前!

“從文藝復興到現在已經過了500多年,都是西方人發現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在長江商學院創辦院長、中國商業與全球化教授項兵看來,“西方主宰一切的時代必須結束了,東西方雙向交流的時代已然開啟,東方人有責任為全球問題的解決貢獻智慧,這將成為新的文藝復興和啟蒙的開始。”

瞬間四:花落中國

2013年,雅典,第23屆世界哲學大會。這屆大會的主題是“哲學:審問明辨與生活之道”。哲學不僅要理性追思,而且要成為生活之道。

會議最後的議程是選擇下一屆世界哲學大會的舉辦國。

杜維明先生領銜的中國申辦代表團站上了講臺。

“哲學的太陽從希臘升起,但是不應仍然從希臘落下,要讓哲學的太陽普照世界。”杜維明先生用英文慷慨陳詞,他陳述了國際哲學大會對於中國現狀、哲學含義以及文明對話的必要性。

他說:第一,中國已經不再限於狹隘的經濟模式,而是要發展經濟、文化、生態等多種道路。道路越來越寬,而其中必然包括哲學的道路。

第二,哲學要從專業化走出象牙塔,哲學家要與這個社會溝通,要與有人文關懷、有知識興趣的人溝通,不然哲學就僵化了。中國為世界哲學大會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機會和平臺。

第三,哲學必須全球化。哲學應當擁抱所有的人類文明,包括中國、印度、拉美等地方,非西方的土地上,不然哲學本身便太侷限。

……

最終,中國贏得56票,巴西只獲20票。

中國擊敗巴西,獲得2018年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大會的主辦權。

瞬間五:學以成人

2018年8月,中國主辦的世界哲學大會,報名人數已超8000人,是118年來規模最大的一屆。

《光明日報》日前刊文報道《8000人報名參加的世界哲學大會討論的竟是這麼兩個字:做人!》

學以成人,這句看似平實的詞後,藏著怎樣的玄機呢?

長江商學院名譽教授及人文委員會主席、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杜維明先生擔任第24 屆世界哲學大會中國組委會學術委員會主席。他回憶說:“最早我的提議是用中文,就是‘學做人’,英文翻譯為‘Learning to Be Human’。在翻譯成英文以後再譯回中文的過程中,有中國學者認為應該用一個比較典雅的表達,覺得‘學做人’太平實了,好像哲學性不強,就用了‘學以成人’作為大會主題。”

“認識你自己!”這句鐫刻在古希臘德爾菲神廟門柱上的箴言,被蘇格拉底作為其哲學研究的出發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大約在同時期,遙遠的東方世界,孔子門生在編撰《論語》時開宗明義。

人,無疑是東西方哲學家追問內心、尋求知識、展開思索的原初起點;時至今日,依然是世界哲學領域的重要議題。致力於開拓人的多重維度,探究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大會的主題最終確定為“學以成人”。

學以成人,其核心是己,其工夫是學,其頭腦是仁,其目的是成為一個以仁涵攝四個維度即己、群、地、天的人。杜維明先生將這個理論框架稱之為“精神人文主義”。

瞬間六:精神人文主義——一種全球商業倫理

杜維明教授被譽為當今世界最有前瞻性及影響力的儒學思想家之一,而“精神人文主義”幾乎可以說是杜教授畢生儒學思想的精華。“為己之學”是其中的核心課題。

杜先生認為:構建人文精神必須有四個向度:

第一,自我。自我的建立,是在人際關係網絡中完成,但是自我所有的角色都不能夠消解人格主體性,即“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的“志”。

第二,社會。即個人與社會的健康的互動,以及人與人之間建立的“信賴社群(fiduciary communities)”。

第三,自然。整個人類和地球,應該是持久的和諧。

第四,天道。人和天,相輔相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可以來發展道,人可以參與宇宙大化,使天,能夠更完美,更好,即“天生人成”。但是非道弘人,天沒有這個責任。

這四個向度,身心的和,人和人的交互及人和社會的互動,人和自然的持久和諧,人和天道的相輔相成,構成了一個人之所以成人的基本的框架。這個框架的核心問題在於何以能夠真正地學而成人,何以能夠真正地為己。

在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5場全體大會報告、10場專題會議報告、7場捐贈講座、99個分組會議、116場特邀會議、156場圓桌會議、98場協會會議之中,唯有一場將深度聚焦杜維明先生的儒學思想精華“精神人文主義”。

這便是2018年8月18日,由長江商學院、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卡爾·施萊希特基金會聯合承辦的“2018第六屆儒商論域特邀分會”。會議主題為“精神人文主義——一種全球商業倫理”。

行人文、勇擔當。2005年,長江商學院率先將人文課程與公益實踐系統引入商學管理教育,提出培養企業家的“人文關懷和社會擔當”。“儒商論域”即是長江商學院在人文領域著力打造的品牌論壇,迄今已舉辦五屆。

“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德國著名的存在主義哲學家亞斯貝爾斯說,“如果一種教育未能被觸及到人的靈魂,未能引起人的靈魂深處的變革,它就不成其為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