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地圖|核桃上的雕刻你們見過嗎

本期非遺傳承人:楊旭,已入駐“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匠人——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非遺地圖|核桃上的雕刻你們見過嗎


在這個小小的核桃之上,被手藝工匠雕刻出了一葉扁舟,小舟上面不僅有精緻窗戶,還刻有工整對聯,巧妙之極。

這是明朝的文學家魏學洢創作的一篇說明文,文章生動細緻的描寫了微型核雕藝術品的形象,雕刻過程巧奪天工,反映出了中國古代傳統雕刻藝術的高超水平,同時也是對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高度讚揚。


非遺地圖|核桃上的雕刻你們見過嗎


核雕始於明清時期,是以桃核、杏核、橄欖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而成的工藝品,經過上百年的傳承,演變出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其中以江蘇的蘇州和揚州、濰坊、廣東、浙江、北京、遼寧等地最為著名,在2008年成功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遺地圖|核桃上的雕刻你們見過嗎


在悠悠的歲月長河中,核雕技藝在傳統手工藝匠人的創作下日趨完善,楊旭將這項傳統技藝繼承了下來。

楊旭,出生於遼寧省朝陽市,自幼愛好美術,受到了祖父的薰陶和影響,接觸到了小型木雕技藝,在成長的過程中跟隨身為美術老師的大伯學習美術,為後續創作核雕藝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非遺地圖|核桃上的雕刻你們見過嗎


在部隊光榮退伍後,為了圓自己兒時的夢想,楊旭決定重拾起核雕這項家族傳承的手工技藝,於是開始翻閱各種有關核雕藝術的歷史書籍,為了提高自己的雕刻技藝和創作靈感,毅然決然的辭掉了工作,前往江蘇蘇州擁有上百年核雕之鄉舟山,拜入核雕大師許玲芳門下開始潛心修煉雕刻技。


學習的初期,天還沒有亮,楊旭就開始準備材料進行一天的雕刻創作,只見刻刀在他的手中輕盈舞動,微皺的眉頭思考著下一刀即將進行的刻畫,精緻的核雕離不開縝密的思維,每次創作之前趙旭都會把自己的思路和想法記錄下來,為了在雕刻過程中能夠一帆風順的完成創作,因為操作區域非常狹小,所以不能出現絲毫差錯,否則就會前功盡棄,在一次次的失敗面前,他並沒有放棄,迎難而上,取各家之長,避各家之弊端,終於創作出了具有南工特色的北方風格的核雕作品。


非遺地圖|核桃上的雕刻你們見過嗎


在2017年5月受邀參加北京匠心杯全國雕刻大賽獲銅獎並在匠心杯文玩天下雜誌和網站登出,6月參加朝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出,8月成為朝陽市雙塔區第四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隨後受邀參加朝陽電視臺“大工匠”節目的錄製,題目為“核雕師楊旭”播出。現任朝陽市民間藝術家協會理事會員。


非遺地圖|核桃上的雕刻你們見過嗎


對於核雕這項技藝,楊旭是有自己的看法的,他說道:“核雕不僅是一項中國傳統民族手工藝,而是以這種微型雕刻的藝術形式,把中華文化的歷史精髓融入其中,以精美奇特的藝術表現形式來順利的傳承下去”。


非遺地圖|核桃上的雕刻你們見過嗎


在未來的道路上,希望他能夠對核雕藝術精益求精的做下去,並以此為己任,為中國非遺走向世界貢獻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