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紅中柱根腐病和炭疽病的發病特徵及防治方案

一、紅中柱根腐病的發病症狀及發生規律

主要侵染根部,根部呈紅褐色,葉片染病後葉緣發黃、變褐、壞死至捲縮,病株表現缺水狀,逐漸向心發展至全株枯黃死亡。有急性萎凋型和慢性萎縮型兩種。急性萎凋型多發生在3月中旬至5月中旬,地下部發病迅速,特別是雨後初晴葉尖突然凋萎,全株青枯死亡;慢性萎縮型多發生在9月下旬到11月上旬,植株矮化萎縮,下部老葉葉緣呈紫紅色或紫褐色,後全株萎蔫死亡。

草莓紅中柱根腐病和炭疽病的發病特徵及防治方案

紅中柱根腐病—根部表現

草莓紅中柱根腐病和炭疽病的發病特徵及防治方案

紅中柱根腐病—葉部表現

發病規律為:紅中柱根腐病為真菌性涼溫病害,在土壤中存活,由病株、土壤、水和農具帶菌傳播;高溼、積水地塊、黏質土壤發病嚴重;連作、土壤缺乏有機質、植株生長勢弱、偏施氮肥、種植過密發病嚴重。

二、草莓炭疽病的發病症狀及發生規律

草莓炭疽病危害葉片、葉柄、花瓣、果實、根系。可造成果實腐爛和植株萎蔫;造成根部腐爛變為黑褐色;葉片受害可造成局部病斑和全株萎蔫枯死;葉柄受害出現黑色病斑,病斑凹陷呈紡錘形。

草莓紅中柱根腐病和炭疽病的發病特徵及防治方案

草莓炭疽病—葉柄表現

草莓紅中柱根腐病和炭疽病的發病特徵及防治方案

草莓炭疽病—果實表現

發生規律:草莓炭疽病的病菌生長適宜溫度在28℃左右,連作地塊發病重;偏施氮肥,草莓生長旺盛,葉面大而嫩綠易患炭疽病;隨雨水及澆水濺起的水沫傳播,夏季大雨過後常造成此病爆發;豐香、章姬(甜寶)品種發病較重

三、草莓紅中柱根腐病和炭疽病的區別

1、整體表現:炭疽病無明顯矮化,根腐病呈矮化萎縮狀。

2、葉部表現:根腐病是下部老葉葉緣發黃、變褐、壞死甚至蜷縮,逐漸向心葉擴展,無明顯的斑點狀,最後全部枯死。炭疽病莖、葉上有凹陷壞死病斑。

3、根部表現:炭疽病發病是由外向內侵染,根莖部橫切面觀察,可以發現由外向內發生局部褐變。紅中柱根腐病是由內向外侵染,可見根系變褐腐朽,易拔起,剖開主根,中心柱變為赤褐色。根部腐爛從裡向外擴散,嚴重時整條根乾枯。

四、紅中柱根腐病和炭疽病的防治方案

治療用藥要點:復配生物菌一起使用;抓住中草藥製劑的高濃度用、縮短間隔期用、復配用的幾個特點用藥。

發現病情後,對病株及病株周邊的地塊用青枯立克90-150倍+大蒜油1000-1500倍進行噴霧2-3次,間隔3-5天,同時也灌根1-2次 (根據病情,青枯立克的噴霧可提到1天噴1次,連續噴霧2-3天);病情嚴重的可復配其它化學藥。其他未發病區域同時用青枯立克150倍+大蒜油1000倍噴霧預防。

灌根區域:新棚區發現死棵,重點灌得病行和臨近得病行的4-6行。老棚區因重茬嚴重,病原菌多,建議全部灌根2次。

週年防治方案:

1、定植前整地(調理土壤)

a.用料及用量(畝用量)

①奧農樂50-100公斤

②有機肥、複合肥,根據土壤情況酌情使用(一般每畝施有機肥3000-4000kg、複合肥50—60kg)

b.使用方法

將奧農樂、有機肥均勻的撒施於地表,然後深翻(30-40cm)之後旋耕(15-20cm)為做畦或打壟打下基礎。

2、定植時蘸根及定植後澆緩苗水

蘸根:移栽時用青枯立克300倍+地力旺300倍蘸根;澆定植水:定植當天應立即灌定植水,按每畝地青枯立克3-5瓶+地力旺3-5瓶衝施或滴灌;或者採用青枯立克150-300倍+地力旺150-300倍灌根。(注:若是秧苗帶土定植的在定植後澆定植水即可)

3、緩苗後、苗期(栽植後5-7天為緩苗期)

用青枯立克300+地力旺600倍噴霧2-3次,間隔7-10天,其中一次復配沃豐素600倍;可同時用青枯立克150-300倍+地力旺150-300倍灌根1-2次

4、花果期

用青枯立克300倍(濃度可控制在150-300倍之間)+地力旺500倍(濃度可控制在300-500倍之間)每隔7-10天噴霧一次,其中復配沃豐素600倍1-2次;可同時用青枯立克300倍(濃度可控制在150-300倍之間)+地力旺300倍(濃度可控制在150-300倍之間)灌根1-2次;病害高發期用青枯立克復配大蒜油1000-1500倍或其它化學藥噴霧。(注:設施種植的花期用蜜蜂授粉時,若用大蒜油,可先將蜂箱搬出大棚,待大蒜油味道散盡之後搬入即可)。

五、中草藥製劑防治草莓紅中柱根腐及炭疽病的原理

1、安全性高:可高濃度、連續使用,且無抗藥性,可以連用一下將病害快速控制住。

2、傳導快、易吸收:作物可直接吸收並參與作物的營養循環,且在此過程中殺滅潛藏在維管束內部的病菌。

3、修復傷口,打通傳導功能:在循環過程中其中含有的功能性物質能夠修復受傷組織,打通維管束的傳導功能,使植物恢復吸收水分、營養的能力。

4、營養復壯:含有多糖、多肽類、氨基酸類等多種營養物質及高能量物質,可直接為作物補充營養,復壯植株,增強其抗病抗逆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