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古瓷之细察工艺特征

和其它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元瓷珍品比,河北博物馆的青花八棱执壶略显普通。此壶壶盖和壶执均有残,修补地方一目了然。当然,此壶的最大的看点在于它的时代特性,特别是工艺特征值得我们细细考究,有助于我们提高收藏实践中观察细部特征的敏锐性。

瓷器中八棱的作品,在元一代,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大器者如之前介绍的八棱梅瓶以及小器的玉壶春瓶。八棱执壶极为罕见,因为要烧造出一个完美的八棱执壶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个八棱执壶许多工艺上的瑕疵,比如胎裂、缩釉明显,这些都是当时时代局限下的时代特色,虽是瑕疵,却是真品的本色。如图:

读懂古瓷之细察工艺特征

读懂古瓷之细察工艺特征

读懂古瓷之细察工艺特征

后世的洪武,也有大量的执壶烧造,工艺就进步到另一个台阶了,等到了永乐,执壶的烧造就接近完美了,当中的技术传承可见踪影。

我们发现,如果是矮执壶,比如梨壶之类的,高不过十二三公分,壶流与壶身之间就不需要搭“桥”来固定,超过20多公分的执壶,壶流与壶身之间就必须要搭“桥”来固定流的位置了。如果不采用在壶身与壶流之间大“桥”来固定,壶流就很容易在烧造中因为收缩而歪掉或是断掉,变成残器或是丑器。如图:

读懂古瓷之细察工艺特征

读懂古瓷之细察工艺特征

读懂古瓷之细察工艺特征

所以“桥”的作用很大,即使这样,今天我们面对壶流的嘴观察全器,壶流相比壶身,位置还是有点仄歪。而且“桥”的造型是很讲究的,如果搭一条直直的“桥”在壶身与壶流之间,那因为壶身与流在烧造中的收缩就会把“桥”拉断,怎么样才能不拉断,减少残次品的出现?元代的匠师真的很聪明,比如他们把“桥”设计成“8”字形,既美观大方,更重要的是“8”字形的“桥”因为比较曲折,在壶身与流急剧收缩的时候,能缓冲来自两面的拉力,大家可以明面看到“桥”与壶身与壶流链接处,釉收缩的比较厉害,但还是固定壶流的方向,同时缓冲拉力,虽没有断,但胎裂易造成,这是手工制作与及柴窑烧制的特点。

到了洪武、永乐,“桥”的捏制和连接同样集成了这种缓冲拉力的设计理念,“桥”也是弯曲成波浪型的。如图:

读懂古瓷之细察工艺特征

读懂古瓷之细察工艺特征

同样,在这个执壶上,我们也可以看到由于刚采用二元配方制胎的工艺,麻仓土的开挖还是表层的,炼制好的胎泥陈腐期不足,胎泥的柔韧性不够,加上壶执的捏制比较薄,所以在烧制中容易收缩拉裂。这个八棱壶的壶执,我们可以看到两道明显的完整的横断裂横,裂开的位置都是壶执最受力的地方。这还不包括后来修补的那部分壶执,估计也有裂,而且裂的更厉害,率先“牺牲”脱落了。如图:

读懂古瓷之细察工艺特征

而到了洪武和永乐,这种收缩拉裂现象在壶执上就很少出现,因为工艺改进了,利用缓冲拉力的科学原理,壶执的设计更科学了,我们看看洪武的壶执,壶执面积更大了,受力面也加大,壶执中间还有两道凹槽,更好饿减缓拉力,壶执的下半部位形状被压的更靠近壶身,而这个八棱执壶的壶执是单面的,窄面,平面,壶执的下半部位离壶身较远,抗拉裂的能力当然比较低。如图:

读懂古瓷之细察工艺特征

读懂古瓷之细察工艺特征

河北的这个八棱壶的壶执因为壶执单面,窄面,无凹槽缓冲,抗拉裂性能就差了,烧造就就会出现裂痕。

读懂古瓷之细察工艺特征

另外,洪武、永宣的胎土是更上一层次的麻仓土,因为是御窑厂烧造,麻仓土也可以不计成本长时间的陈腐,柔韧性当然一流。上手过真品的朋友一定有印象,要是手指轻弹壶流与壶执,壶流和壶执就会发出清脆悦耳类似金属发出声音的质感,真的是声如磬啊!

在瓷器的收藏实践中,有许多前人未曾探索领域,这些领域中的工艺细节往往昭示器物的时代特性,只要我们多观察,多琢磨,多比对,多思索,多遵循科学原理,多站在窑工的角度设身处地,融会贯通,合理推理,我们一定会发现许多器物上具有时代特性的工艺手法。掌握这些特性非常有益,有助于我们能更好的读懂古瓷,提高我们自身的鉴赏能力。

有的人说,眼学已经无法鉴定瓷器的真伪,这是很武断的说法。眼学不是陈旧的学问,更不是一成不变封闭的学问。前人的眼学当然积攒了许多心得,但学无止境,古瓷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我们的一双慧眼去细察呢。

想了解更多收藏知识、行情,或者有藏品想展示、理性转让的话欢迎下方留言或关注头条号私信给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