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了无数名角的那座艺术摇篮

在安徽省艺术界,无论是青年艺术学生,还是中年艺术教师,又或是老年艺术家,只要提到“艺校”两个字,定能勾起无数的回忆和感慨。而这座艺术摇篮如今已升格为安徽艺术职业学院,位于合肥市蜀山区丹霞路上。

走出了无数名角的那座艺术摇篮

一、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是安徽省唯一的公办综合性全日制高等艺术院校,它的前身是安徽艺术学校,也就是老合肥人口中常常所说的“艺校”。建校60多年来,学院培养出大量艺术人才,成为安徽省内首屈一指的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基地。

今年63岁的退休职工周爱宝,曾是艺校教务处的处长。他向我们介绍了学校的历史:“上世纪50年代,安徽的文化艺术可以说是什么都没有,几乎为零。当时省里面认为安徽的文化艺术必须要发展起来,因此需要培养安徽的艺术人才,来发展安徽的艺术事业。到了1956年,庆胜、孟铎等几个校领导奉命建设了安徽艺术学校。”

我们查阅了校史,在建校最初的校领导中,庆胜校长在校任职时间最长,共十二年。

根据资料记载,庆胜校长生于1925年,安徽含山人,原名庆承果。1941年他参加新四军,将革命精神融入文艺创作和演出中,鼓舞战斗在前线的战士们。1957年庆胜校长以少校军衔转业,来到了当时百废待兴的安徽艺术学校。此后,庆校长便带领着建校初期老一代师生们开始了学校建设。

没校舍、没教材、没师资,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用两个字概括那个时代的窘迫,那就是“没钱”。

周老指着一张老照片,告诉我们:“这就是艺校最初建设的大门,是用竹子搭起来的,十分简陋。那个地方是叫九里沟,再往前就是十里庙,当时也算是合肥很偏远的地方了。艺校就是在九里沟建立的。”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是艺校发展的最初时期,学校的硬件条件十分艰苦,没有足够的校舍,就搭建草房子。无论是校长还是学生,都在草房子里。但是再穷不能穷教育,省艺校聘请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艺术家来授课,包括当时著名的画家方雪鸪、王碧梧等都是庆校长从上海三顾茅庐,多次才邀请过来的讲师。从建校初期开始,省艺校就成为艺术界群英荟萃的地方。

走出了无数名角的那座艺术摇篮

二、

安徽艺术学院成立后不久,就改名为安徽艺术专科学校。1958年改名为安徽艺术学院。1963年又把名字改回了安徽艺术学校。1971年,周老进入艺校学习京剧。70年代的艺校,已经从九里沟的草房子,搬迁至现在的宣城路的校园。

当时的艺校就是现在宣城路那个校区,硬件条件依然不高,看上去也很陈旧。虽然学校依旧没什么钱,校舍条件也不太好,但是学校尤其看重师资建设,请来的老师都是十分优秀的艺术家。

周老告诉我们,艺校在教育理念和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一直都比较超前。自建校起,就开设芭蕾舞课,在当时已属非常罕见,而且还特意从前苏联请来舞蹈家来授课。除此之外,黄梅戏的课程都是从中央戏剧学院的京剧老师来教授的,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基本功也非常扎实。

谈及起在艺校上学时的事情,周老仿佛有说不完的话。“校园里学生和老师们的热情都很高。老师们非常敬业,除了吃饭时间之外,没事就来排练室里指导学生练习。学生们感觉学习充满了乐趣,也非常享受。记得当时学校里有个大水塘,每天早上五点多学生们就都起床了,全部围着那个大水塘练声。不管是严寒酷暑,一年四季都是如此。”

在艺校求学时的周老,每个寒暑假都不回家。清晨在水塘边练声,到了早上九点多开始记学习笔记,下午时而去图书馆借书。

他回忆道,那个时候几乎没有复印机,也没有像现在手机随手就能拍照片这么便利,学生们从图书馆借书回来后都是用笔一点一点把书上的内容誊抄下来,方便日后复习和查阅。

由于艺校老师们的专业和敬业,更因为个人的天资和努力,艺校走出了许多优秀的艺术家,有著名歌星解晓东、中国著名女高音独唱演员马梅、天津音乐学院院长徐昌俊博士等。

周老不仅自身是国家一级演员,而且也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学生。从1975年留校任教开始,2015年退休后至今仍在授课。

艺校更像是师父带徒弟那种教授方式,从进校一直教到毕业,而且全是3~6人的小班。

走出了无数名角的那座艺术摇篮

三、

“可能因为自己有相同的求学经历吧,所以感觉更能理解我的学生们。教育是需要引导的,分数并不能评判一切。艺术教育是根据特长,有特长就能够成长成才。就比如说,有的孩子淘气,但是本性不坏,需要耐心教导。也许文化课成绩不好,但是依然在其他方面有很多闪光点,老师需要因材施教。艺校其他老师也都是这样的。”

周老告诉我们,正是因为艺校独特的教育模式和理念,所以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都格外融洽,更多时候像家人或者朋友。

“记得有一年的戏剧班,当时是在排练一个剧,学生们骗我说拉了一个赞助商,晚上请吃饭。结果我进了饭店包厢,全班学生都在那里,准备了蛋糕给我过生日。”

周老笑了笑,喝了口茶。

“我当时就很好奇,他们是怎么知道我生日的。一个学生说,有次排练的时候缺一个钱包做道具,是我把自己的钱包拿给他们排练用,结果钱包掉在地上,身份证掉了出来。”

回想起那次过的生日,他开心地哈哈大笑。

说起艺校的学生,周老很是欣慰。

“现在安徽省黄梅剧院院长蒋建国和湖北省黄梅剧院院长张辉、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副主任杨宏都是我的学生。”

他告诉我们,艺校每一届的学生都很优秀,目前安徽省黄梅剧院90%的人都来自艺校,安徽省歌舞剧院大部分人都是来自艺校,黄梅戏五朵金花更不用说,五个人都是艺校的学生。安徽省书画院几任院长也都是艺校毕业的。

周老给我们翻看艺校从1956年到2006年的校友名录,里面人才济济,遍布全国各地的歌舞团、艺术团、剧院,还有各大高校。

艺校如同安徽艺术界的摇篮,哺育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艺术家们。

走出了无数名角的那座艺术摇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