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旺義學記

義學產生於北宋時期,始於名相范仲淹,是一種專為民間孤寒子弟所設立的學校。這類學校,有的是一些官員、地主出資在家鄉所開辦,也有以祠堂地租或私人捐款而設。

清代的學校教育,有府縣儒學、義學、社學、書院及書房等。義學,俗稱義塾,清朝義學之設,系根據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定義學小學之制”,及康熙五十一年(1713年),“令各省府州縣多立義學,聚集孤寒,延師教讀”之規定而辦理。

因南旺扼運河咽喉,事關漕運重責,因此清朝專門在南旺設立了汶上縣南旺分縣,縣衙就設在龍王廟群觀音閣後面,衙門還設文訓、武訓、河標營、操標營,並設置了張公書院和南旺義學等。

《南旺義學記》為清代蔣陳錫撰,蔣陳錫字雨亭,江南常熟人,康熙二十四年進士,官禮部主事,遷員外郎。授直隸天津道,遷河南按察使。嗣官濟寧道,遷山東布政使,擢巡撫。五十五年,遷雲貴總督。此篇文章,應為他在山東為官時所作,並可瞭解南旺義學情況。

昔董仲舒有言曰:上之化下,下之從上,猶泥之在鈞,惟甄者之所為;金之在鎔,惟冶者之所鑄。為民上者而欲弘甄冶之化,舍學則何所從事哉!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州有序,法至備也。後世建學明倫,在朝廷則辟雍,在郡縣則泮官而已,其他州閭鄉黨無聞焉。由是,民之愚者猶搏搏之土,其智者又躍冶而出無所繁模,豈非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謹耶?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若窮鄉僻壤之民,而使之目不睹聖賢之書耳,不聞先生長者之訓,吾恐水車秧馬中其埋沒文人學者不少矣。又況父子詬誶,姑婦勃溪,萁帚之間而有得色,豆觴之際而無遜志,孰非不學無術之過乎。然則,欲一道德美風俗者,舍學何從事哉。南旺踞濟寧七十里而遙一村落也,而為汶水分流之處。昔宋尚書濬會通河從白老人計,決汶水之七使北行,又決三分使南下,如是糧艘通行無礙,迄今廟貌依然,居民繁庶隱若城市,然其民習於耕鑿,勤於畚鍤,役夫田父,比比皆是,求所謂橫經講藝,詠歌先王之風者,蓋十不得二三焉,非廢學也,樂其俗而安其業,遷乎其地而弗能為良也。郡司馬羅君惻然念之,謀諸眾曰:義學之設所從來已久,而於此尤宜,因購隙地於其間,庀群材,鳩眾工,上不費公帑,下不煩民力,畫宮於堵而績於成,為堂五楹,房如之兩廡稱是,設炮臺於西南隅,備不虞也。其東北則建奎文閣,昭物彩也。擇土之良者以為之師,束脯糗糒之類出諸官中,重師傅也,此都士子有操制舉業而來者就上舍,挾兎園冊至者就下舍,條教井然。向之瓜畦蔬圃一變而為詩書弦誦之場,嗚呼盛矣。方今天子聖明,崇儒重道,大司馬張公河工報最,宣佈朝廷之德意,嘉與維新,而羅君且汲汲然甄之冶之,俾含哺擊壤之俗,鹹知向學,以鼓舞於休明之代,安見他日之升於司徒光於上國者,非即此譽髦斯士乎。夫為政於鄉與為政於國無以異也,為政於國與為政於天下亦無異也。觀此可以知羅君異日之政矣,傳曰:有其舉之不可廢也,後之君子其當守而勿斁,是為記。

康熙壬午仲夏吉旦。

南旺義學記

蔣陳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