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玉近70年接力賽 「不毛之地」變成「塞上綠洲」

右玉縣位於山西省的西北邊陲,為古北方要塞,尤以古關殺虎口為“咽喉之地”,為著名的稅關。乃直北之要衝,其地在雲中之西,扼三關而控五原,自古被稱為險塞,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如今,關內古建築遺址數不勝數,古橋古道清晰可辨。

近70年不懈努力,右玉縣的幹部群眾堅持植樹造林,把這片昔日風沙肆虐的“不毛之地”,變成了如今滿目蔥蘢的“塞上綠洲”。來到右玉,在晉北廣袤的“不毛之地”,感受到的卻是微風拂動、樹葉沙沙,是地綠、風清、民變富。這座被外國專家建議舉縣搬遷的“邊關小城”,正靠一代又一代幹部和群眾對生態文明的恆久認知,進行著一場發展觀唸的深刻革命、發展方式的深刻轉變,更是綠色政績觀的一場生動實踐。

在右玉縣的南山公園,山頭鬱鬱蔥蔥,松樹、楊樹、灌木……品種各不相同,一片又一片緊緊相連。沿著林間小徑,從枝枝葉葉中前行。“這棵樹的樹根都被水泥路封死了,它以後還怎麼生長?”主管領導突然放慢腳步,指著腳下水泥小路上的一棵樹,跟隨行的當地幹部提出了“尖銳”的問題。

對於當地的幹部群眾來說,對於樹木的呵護就像是對待一位嗷嗷待哺的嬰兒。因為在近70年前,這裡寸草不生、風沙彌漫。右玉縣地處黃土高原晉蒙交界,是毛烏素沙漠東進的第一道防線,歷史上這裡是天然的大風口。當地人形容解放前的這裡是“白天沙塵遮天點油燈,黑夜一覺醒來土擋門”。森林覆蓋率只有0.3%,風沙乾旱、水土流失等災害頻發。

1949年首任縣委書記張榮懷第一次提出:“右玉要想富,就得風沙住,要想風沙住,就是多栽樹。”隨後張榮懷帶領群眾扛上鐵鍬,用“挖坑插楊樹條”的辦法,家家戶戶每人種10棵樹。近70年來,右玉縣換了20任書記,唯一不變的是每一任書記的辦公室裡都有一把植樹的鐵鍬。幾十年來,僅機關幹部就義務造林30多萬畝。直到現在,右玉幹部每年還要捐義務植樹款。

一任接著一任幹,昔日的“不毛之地”成了名副其實的“塞上綠洲”,第二十任縣委書記吳秀玲說,右玉縣森林覆蓋率由解放初的0.3%提高到現在的54%。

近70年積累的這片綠色已經開始回報右玉人民,右玉的降水量增加了,沙塵天氣比建國初期少了一半。2016年2月,右玉入選首批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名單。山西省政府今年又決定在右玉設立生態文化旅遊開發區。右玉還在和中央美術學院洽談設立分院,打響油畫寫生基地這一品牌。

2015年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大會堂主持召開座談會,同中央黨校第一期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暢談交流“縣委書記經”。座談中,總書記同大家講起了山西右玉縣委一任接著一任帶領人民群眾治沙造林的故事,要求大家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像接力賽一樣,一棒一棒接著幹下去。

如今,右玉幹部學院已經成為黨員幹部教育的基地。在一棵棵幹部群眾親手種下樹的山坡上,全體學員聆聽專題教學,觀看音像資料。在右衛老城北城牆風沙掩埋遺址、黃沙窪、四五道嶺教學點,深刻領略右玉當年“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惡劣生存環境。在蒼頭河、松濤園,大家徜徉其中,滿目蒼翠,深刻感受右玉的今昔鉅變。

為官一任不圖眼前利益,不搞虛假和一時的政績工程,確定並堅持了一條科學的發展思路。在群眾的幸福和利益面前,不計較個人得失、進退流轉。右玉縣的領導班子在一張不變的藍圖上,融入思考,把一場綠色接力跑了近70年,用甘為他人作嫁衣的勁頭把政績銘刻在青山綠水間、銘刻在群眾的心裡面。

中央黨校教授張志明表示,右玉縣的接力植樹,誰上來都要這麼做。既能夠實現一個地方的科學發展,同時又讓人民群眾感覺到這就是共產黨,這就是右玉,價值定位在這,很樸實地找到了。

清晨來臨,右玉城南的小南山公園山頂,由人字形樹根托起、象徵春夏秋冬的四棵大樹雕塑組成的南山綠化豐碑,象徵著一種精神。豐碑鐫刻著習近平總書記批示、100多位綠化功臣的名字和《右玉綠化賦》。

而今,被稱作綠色森林的右玉,一棵棵樹木蒼翠挺拔,蒼頭河畔,當年張榮懷帶頭種下第一棵樹的地方早已鬱鬱蔥蔥,成為風光旖旎的溼地公園。他種下的那棵小老楊已有20多米高,如衛士般守護著塞上綠洲。趙俊皓 李富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