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9255关于墙体混凝土烂根、气泡及钢筋移位控制措施

一、墙体烂根的成因及预防和控制措施:

1、混凝土水灰比过大,造成烂根

1.1成因

混凝土水灰比过大(一般防水混凝土要求水灰比不大于0.50)时,浆石易产生离析,由于混凝土浆液的浮力降低,混凝土在振动棒的振动作用下,浆石不能从新均匀的布置,而是石子往底部沉淀,浆液上浮,形成了烂根。这种烂根往往是通透性的,即水能从墙的一边渗透到另一边。

1.2预防措施

通过与混凝土搅拌站厂家签订的技术合同,及时调整砼的水灰比,使砼内的浆液稠度增大,保证在振动过程中砼内的浆液对石子有合适的浮力,从而达到放模的砼浆液和石子重新均匀布置、砼内的砂浆能充满模壳的所有空间,达到消除因砼水灰比过大而产生烂根的目的。

1.3治理措施:如果通透性烂根较长、面积较大时,宜采用压力灌浆补强。

2、剪力墙根部楼面混凝土不平,漏浆而造成烂根

2.1成因

由于浇筑下层楼面砼时,没能有效地控制剪力墙根部的平整度,造成墙侧模与楼面之间有宽度不等的缝隙,或缝隙堵塞不严,砼在浇筑振捣时,部分浆液通过该缝隙流失,造成墙体在有缝隙的一侧烂根。烂根的大小和深浅,取决于砼的水灰比大小和振捣时间的长短。这种烂根一般发生在缝隙的一侧,其深度通常不超过墙体厚度的1/10,通常是不通透的。

2.2预防措施

在浇筑楼层砼时,严格按标高控制现浇板的厚度和平整度,将墙边外侧25㎝宽度范围内用2米以上长度的刮杠,按标高刮平。在支模前沿墙边线粘贴单面胶海棉条,保证墙侧模安装校正后,与现浇板面严密无缝隙。杜绝了模内砼浆液漏出,从而避免了因漏浆而造成的烂根形成。

2.3治理措施

如果局部产生了这类烂根,应在监理的监督下探明烂根的深度,属于浅表性(深度小于2㎝)烂根时,可采用比墙体砼高一级强度的去石砂浆人工抹压密实修补。深度较大时,须采用凿除无浆砼到完全密实时,在墙外支模补浇高一级强度砼的补强方法。补浇砼的模板要高出烂根高度20㎝,并支成喇叭状,以保证补筑的砼充分填满烂根部位,待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后立即凿去突出墙面的喇叭口砼,保证接缝及填充处平整严密。

3、墙侧模根部跑模漏浆,造成烂根

3.1成因

墙侧模板的底部定位固定不牢,在墙体砼浇筑和振捣时,模板向外扩张变形(跑模),这种情况通常在较厚的墙体使用木模时较多。变形较大者,造成墙根部砼成喇叭状,同时在根部在烂根出现;跑模轻微者,在墙根部产生漏浆而形成的烂根。这类烂根,前者通常烂不到墙身部位,后者通常也只是浅表性烂根。

3.2预防措施

在模板施工方案内要准确计算墙体根部的模板侧压力,要有可靠的固定措施,通常可在现浇板内预埋钢筋或钢管,约束墙体侧模向外变形。在墙体砼浇筑前,要严格检查验收,确保支模质量合格。砼浇筑过程,木工要有专人看模,发现异常,要立即暂停浇灌,校正加固后方可继续浇筑。

3.3治理措施

对跑模较大的变形烂根,待砼强度达到1.2MPa后,将跑模部位多余砼凿除,并将表面凿铣平整。对跑模较小而造成的浅表性烂根的治理,可采用被墙体砼高一级强度的去石砂浆人工抹压密实修补。

4、入模高度过大,混凝土浆石分离造成烂根

4.1 成因

剪力墙模板,通常都是一次支模到顶,砼入模高度基本都在2.70 米以上,砼在下落过程与墙内钢筋网反复碰撞,最终是石子首先坠底,振捣时由于底部缺少浆液,石子不能上浮、浆液不能完全充满墙根部位,而造成烂根。这类烂根,通常为不通透状态,但烂根深度不等。相同墙高时,往往墙厚越小烂根越深。

4.2 预防措施

4.2.1、设法降低砼入模的高度(控制在1.5m),可采用窜筒入模法,每层浇灌厚度不超过40cm。

4.2.2、宜先在底部铺5㎝厚的与砼同强度等级的去石砂浆。

4.2.3、相对固定砼入模的部位,用振动棒边振动边将砼向前推引,自然向前流淌的砼可避免浆石分离。以上方法同时使用,完全可以避免烂根发生。

4.3 治理措施

如果发生了浆石分离造成烂根,治理措施同砼水灰比不当造成烂根的治理措施。

5、墙根部欠振造成烂根

5.1 成因:砼欠振包括漏振,原因是人为的操作错误。主要有:

5.1.1交接班时,交待不清,造成漏振;

5.1.2振捣人员技术不熟练,振捣不匀。

5.1.3浇筑流程不合理,振捣人员少,造成砼塑性损失,振动不实而形成了烂根。这类烂根,往往是局部的,其状态多为局部明显不密实。

5.2 预防措施

5.2.1挑选有一定振捣经验的、有高度责任心的技术熟练的工人操作。

5.2.1前后班交接时,必须有质量监督或技术管理人员参加,组织好交接程序,前班人员给后班人员交待

清楚已振和未振部位,并形成书面交接记录。

5.2.3认真编写砼浇筑方案,合理安排浇筑流程和流向,根据推进速度安排足够振捣人员,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振捣完毕。

5.3 治理措施

小范围欠振,且部位不在主要抗震受力区,可凿除不密实部分,用砼补筑法或砂浆抹面法修补。漏振范围较大时,必须凿除不实砼到完全密实时,在墙外支模补浇高一级强度砼的补强方法。补浇砼的模板要高出烂根高度20㎝,并支成喇叭状,以保证补筑的砼充分填满烂根部位,补筑的砼强度达到1.2MPa时凿去突出墙面的喇叭口砼。

6、墙根部侧面水平钢筋紧贴模板,造成烂根:

6.1成因

由于浇筑现浇板时没有能有效的控制,墙体钢筋的位置,造成局部,墙体外侧水平钢筋或暗柱箍筋紧贴模板,往往在最下一层水平钢筋距地20㎜时,砼浆液不能到达,不但造成的烂根,而且还露筋。常发生于竖向钢筋和箍筋较密的暗柱根部。这类烂根通常是浅表性的。

6.2 预防措施

在浇筑现浇砼板前,认真放出上层墙身边线,用钢筋定位卡具,准确固定出现浇板面的墙身钢筋位置。

6.3 治理措施

凿除钢筋外侧的浆皮和空架石子,用比砼高一级强度的砂浆抹平压实。

7、墙根部积水,造成烂根

7.1 成因

7.1.1开盘时的润泵水和砂浆集中排放在墙模内,形成模内积水造成烂根。

7.1.2商品砼的泌水淤积在墙体根部,造成的烂根。这类烂根,是因砼入模振捣后,把水挤到靠近模板的两侧,经振捣后砼表面多为浮砂,根部砼表面强度降低。

7.2 预防措施

7.2.1严格控制润泵水入模,将润泵砂浆均匀颁布在墙内,其厚度,不宜大于10㎝。

7.2.2及时排放淤积的泌水。

7.3 治理措施:刮除浮砂层至密实部位,用比砼高一级强度的砂浆抹平压实。

剪力墙砼烂根,是直接影响建筑物结构强度和耐久性的施工质量通病。我们只要提高对这个通病的认识,贯彻执行“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把消除这个质量通病作为为质量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组织技术攻关,积极开展QC 小组活动。真正做到“事前有方案,过程严把关,事后有总结”。

同时我们更要对那些已经形成的烂根,不能采取消极的表面修补。必须要严肃对待,认真处理,通过监理工程师,探清烂根的范围和程度,制定可靠的修补方案,严格按照隐蔽的程序,步步把关,把烂根的缺陷修补好,决不能给房屋结构留下强度和耐久性方面的缺陷。

二、剪力墙墙体表面气泡成因及预防和控制措施

引起混凝土结构表面气泡的原因较多,也较复杂,但经过归纳,在施工中产生气泡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材料、施工方法不当所造成的。

1、混凝土表面气泡产生的主要原因

1.1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欠佳,在混凝土中形成较大的气泡,易形成连通性大气泡;

1.2混凝土胶结料偏多,砂率偏大,用水量太少,外加剂中有不合理的增稠组分等, 混凝土振捣时气泡很难排出;

1.3混凝土和易性较差,产生离析泌水,导致硬化混凝土结构表面出现蜂窝麻面;

1.4墙体模板不吸水或模板表面湿润性能不良,墙体模板不吸水或模板表面湿润性能不良,振捣产生的气泡易吸附在模板表面;

1.5墙体混凝土浇筑分层厚度过大,大于振动棒作用长度的1.25倍,气泡行程过长,即使振捣的时间达到规定要求,气泡也不会完全排出,而聚集在墙体两侧模板表面;

1.6混凝土局部欠振、过振,振点间距过大或者操作振动棒的方法不当,振捣时间不足,从而造成该部位气泡聚集在墙体两侧模板表面;若未进行一次振捣及时消除, 拆模后在混凝土表面易产生一些扁平的气泡。

2、对混凝土表面气泡的防治措施

2.1混凝土原材料控制

2.1.1通过与混凝土厂家签订的技术合同及厂家提供的实验配合比、原材料复试报告、外加剂与掺合料的复试报告综合控制混凝土质量;

2.2降低混凝土粘稠度

2.2.1适当调整混凝土的水灰比、砂率、胶结材料用量以及外加剂的组分,改善混凝土粘稠性,也可提高混凝土结构面层的质量。

2.2.2水灰比是影响气泡尺寸和间距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不同水灰比引气混凝土气泡尺寸研究, 发现混凝土气泡尺寸随水灰比降低而减小,随水灰比增大而增大,水灰比对气泡间距的影响也类似, 在混凝土引气量相近的情况下,水灰比越大,气泡的间距越大,表现为混凝土抗冻性能越差。 对于该工程地下室水灰比严格控制在0.43~0.5,其他部分不得大于0.55,最终取得了良好效果。

2.3控制混凝土的和易性

2.3.1混凝土严格按照泵送混凝土配合比要求配制,坍落度严格控制在160±20 mm,防水混凝土塌落度控制在140mm以内,砂率控制在40%左右。

2.4模板和脱模剂的控制

2.4.1地下部分采用覆膜多层板,模板脱模剂使用优质水性脱模剂,减少脱模剂对混凝土表面的影响;

2.4.2由于本工程结构形式为全剪力墙结构,地上部分模板选用大模板施工。 目前脱模剂产品大致分为粉制、油性、水质等,在施工初期使用机油代替脱模剂。由于环境温度不同, 粘度也不相同, 气温高时粘度低,气温低时粘度高。 当气温较低时,附着在模板上的机油较粘稠, 新拌混凝土结构面层的气泡一旦接触到粘稠的机油,即使合理的振捣,气泡也很难沿模板上升排出,最终通过我们反复试验,在机油中按1∶6比例加入煤油进行稀释, 这种稀释后的溶液既有水质脱模剂的优点又克服其不耐水冲刷 , 易污染钢筋等缺点,脱模效果良好。

在涂刷脱模剂前首先将模板上的水泥、 杂物等清除干净,然后再涂刷脱模剂。

2.5混凝土浇筑振捣措施

2.5.1控制墙体混凝土浇筑分层厚度。 为使混凝土内的气泡能及时排出,以300~500 mm为一浇筑层进行分层浇筑,保证了混凝土内部气泡在合理的振捣方法、振动时间内向外排出。

2.5.2墙体混凝土振捣。 振动棒移动间距小于400mm,插点均匀排列,当墙体厚度大于250 mm时,振动棒插点排成梅花式,墙体厚度小于等于250 mm时,振动棒插点排成一字式, 从而避免墙体混凝土因漏振或欠振,导致产生的气泡无法从混凝土内部排出。墙厚200 mm,满足小于等于250 mm的要求,通过科学振捣,促使混凝土中的气泡向外排出 。 按照 “快插慢拔 ,上下抽拔 ”的方法,操作振动棒要直上直下,快插慢拔,不得漏振,振动时要上下抽拔, 每一振点的延续时间以表面呈现浮浆为度,以便将气泡排出,振动棒插到上一层的浇筑面下100 mm为宜,使上下层混凝土结合成整体。

2.6加强混凝土的二次振捣

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二次振捣, 将混凝土表面气泡沿模板面向上引出, 另外混凝土振捣采用高频振动棒可促进气泡的引出。 二次振捣能使混凝土内部的胶结料重新均匀布置, 从而达到消除混凝土表面气泡和使混凝土更加密实的目的。

三、钢筋移位保护层控制措施

针对本工程墙体钢筋保护层厚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为了保证钢筋保护层厚度满足设计要求,项目部重新对劳务队钢筋班长组进行一次技术交底工作,使钢筋加工后台和施工作业班组的操作工人,清楚钢筋加工和绑扎过程的控制要求,并制订墙体钢筋保护层控制措施如下:

3.1在墙体钢筋绑扎前,根据墙体边线位置,检查墙体钢筋位置是否正确,如有位移的钢筋,采用1:6折弯把钢筋调整到位,保证墙体钢筋在绑扎前生根位置正确。

3.2在墙体钢筋绑扎时,每道墙体立至少放3个竖向梯子筋,梯子筋采用比墙体钢筋提高一个规格(代替此位置的竖向墙体钢筋),梯子筋上、中、下各焊接一个顶模筋(长度为:墙厚—2mm),梯子筋与墙体的水平筋绑扎牢固。钢筋网片是否垂直,如发现有倾斜的现象及时进行调整到位,避免墙体钢筋在绑扎成活后再调整。

3.3每道墙体钢筋绑扎完毕后,在墙体上梅花形放置墙体钢筋网片拉钩,拉钩要与墙体钢筋绑扎牢固;拉钩放置完毕后在墙体水平筋上绑扎好钢筋垫块。墙体垫块放置完毕后,施工作业班组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报项目部质检员进行验收,项目部质检员验收合格后,报监理单位验收合格后,监理验收合格后,再进行下道墙体模板施工。

3.4墙体模板验收完毕后,墙体上口模板内侧通长绑扎水平梯子筋进行墙体钢筋的位置控制,水平梯子筋要与墙体钢筋绑扎牢固,避免在墙体混凝土浇筑时发生脱落。

3.5在浇筑墙体混凝土时,钢筋班组派专人对墙体钢筋进行看护,如发现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墙体钢筋碰撞移位,及时进行调整到位;在墙体混凝土浇筑完毕后,混凝土初凝前,看筋人对本段的墙体钢筋统一检查一遍,凡发现有位移的钢筋及时调整到位。

3.6在绑扎顶板钢筋时,要把墙体边线的控制线弹在顶板侧面模板上,根据墙边控制线,再调整一遍墙体立筋的位置,做到钢筋保护层正确。

3.7在顶板混凝土浇筑时,钢筋班组派专人进行墙体钢筋的看护,在顶板混凝土浇筑完毕后,混凝土面层抹面前,根据墙体边线的控制线,每道墙体拉通线,调整墙体钢筋,保证墙体钢筋的保护层位置正确。


分享到:


相關文章: